天顺元年,一代忠臣于谦被奸人陷害,冤死。
纵观于谦一生,有人认为他比文天祥“忠义留史”更忠义,比岳飞更冤,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他一生为人正直,几次临危受命。
他以一己之力延续了大明王朝两百年的生机,却最终死于小人陷害和君王猜疑。
于谦的一生又有着怎样悲壮动人的故事呢?
以凛然正义进入公务员队伍
公元1398年于谦,杭州府钱塘县人。
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还在洪武年间担任过工部主事。但到了他父亲于仁这一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于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无法理解公务员的腐败和不人道,于是彻底辞职,回到美丽的家乡隐居抚养子孙。
可以说,于人对钱的性格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
于仁对著名的爱国英雄文天祥十分钦佩。他在书房里挂着文天祥的画像,经常给于谦讲文天祥忠义的故事。
在于仁的影响下,于谦甚至将文天祥视为自己的人间偶像。他决定以后要成为这样一个正直的人。
在飘渺的脉络声中,于谦一天天成长起来,天赋耀眼到无法掩饰。
二十三岁那年,于谦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献身明朝的一生。
进入文官不久,于谦就以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得到了重用。他先任山西巡抚,后奉命巡查湖广地方驻军,也有所建树。
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于谦陪同明宣宗镇压叛乱。于谦正直忠义,自然看不起谋反的“贼臣盗贼”。
于谦气得有理有据地批评了朱高煦,羞得朱高煦训斥了一顿,又脱身认错。
但就是这样的斥责,让明宣宗看上了于谦。
明玄宗觉得于谦是个有用的人才,而且更加忠心耿耿,开始更加器重他。随后,于谦被任命为江西巡视员。
于谦在这个位置上,明明白白、不畏强权,为许多冤假错案平反,拯救了数百名被囚禁的无辜民众,让肇事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后来,河南等地发生旱灾等灾害,于谦也被委以重任。任兵部右侍郎,赴灾区任巡抚。
很多官员在负责救灾的时候,总想给自己捞点钱,或者怕自己受牵连,所以不敢如实汇报灾情,但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钱某身上。
于谦担任省长期间,始终亲力亲为,深入一线,实地查看情况,如实汇报。
再加上当时河南地区受黄河影响,经常给百姓带来灾难,于是于谦下令修筑堤防,并设置亭长日常防护。
不仅如此,于谦还下令向没有粮食的贫困户发放粮食和种子,将官府储备的粮食低价卖给老百姓。
在于谦的统治下,虽然饱受灾难,但在政府的帮助下,老百姓还是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了家园,当地的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于谦真的很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不惧强权和威胁,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和国家之后。
这样的人,怎能不为人民所爱戴?
民间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于谦曾经遇到过一个劫匪,但对方认出了于谦,恶毒的劫匪客客气气地道了歉,然后就离开了。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于谦在人们心中的份量。
此外,于谦的正直也令人钦佩。他从不收受别人的贿赂,更不会贿赂别人。
初入公务员时,有人见他谈事、走动从来不带礼物,不由提醒他:“贵重的金银珠宝不要带,也可以带些特别的产品!”
而于谦只是淡淡一笑,挥了挥衣袖,道:“我身上只有两袖清风!”
就连于谦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他也从不收贺礼,朋友送的东西更是毫不留情,直接退还。
甚至传闻皇上觉得于谦功劳很大,赏赐了一块名贵的手表。于谦竟然不贪功,竟然拒绝了皇帝的赏赐。
而他的日常生活也很简单,不仅穿着名贵的衣服,而且从不吃山珍海味,而且家里很穷,但是于谦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让他不在乎这些外在的东西。
而在国家动荡,楼要倒塌的时候,于谦一心报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站起来站起来
相传于谦小时候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看着于谦的脸色,大吃一惊,感叹道:“这就是丞相救世之命啊!”
不管这个传言是真是假,于谦真的是面临国难,救了风雨飘摇的祝铭。
公元1449年蒙古大汗也率领蒙古大军大举进攻明朝。此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气盛,总想着为自己做点什么,再加上他最宠爱的太监王振鼓励他,这位年轻的皇帝突然有了征伐自己的打算。
于谦等一些通情达理的官员虽然知道其中的弊端,但还是极力阻止了朱祁镇的冲动行为。
但此时的朱祁镇对王振宠信有加,也懒得去阻挠这些臣子。
朱祁镇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个人征伐的道路。他把京城留给了弟弟朱祁钰,带着二十多万精兵出发了。
他不仅冲动,而且心急如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连军粮都短缺。
所以,朱祁镇没有紧张,攻破了土木堡,不仅率领的大军全军覆没,与他同行的数十名忠臣全部战死,自己也率先被俘。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人心惶惶。皇后将后宫所有能找到的财物都搜集起来送给叶先,希望以此赎回皇上。
可就在这时,狮子张嘴笑道:“钱还远远不够,想要赎回皇上,可以继续给,送不来,我就继续给。”去打,去打你的首都。”
叶先的威胁,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要知道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强大,大部分精锐部队也都投入到了朱祁镇的“亲征”中。
此时,整个京城尽是扛不住的文人墨客,剩下的军队也是老弱病残。他们如何与强大的蒙古军队抗衡?
所以这时候一些大臣想出了一个主意——南迁。虽然这种逃跑的行为有些丢人,但至少可以保住大明一半的土地。
就在这危急时刻,于谦毅然站了出来。他严厉斥责那些提出南迁想法的人,认为他们都会死。
要知道,宋朝为了躲避女真人的入侵,开启了“南渡”。无数人上路逃命,百姓也流离失所。国家也在倒退。
于谦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该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节。他坚决反对南下,号召大家英勇抵抗。
朱祁钰见于谦如此忠心耿耿,便将守卫京城的重任交给了他。
这时候的于谦已经知道自己的下场了,但他还是强行行事。他拥立朱祁钰称帝,并迅速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他得意洋洋,全副武装地站在三军面前。他的身体虽然瘦弱,但眼中的意志却如火焰般燃烧。
见对方士气高涨,先是有些不放心,连忙派使者,一把拽住朱祁镇,对谦喊道:“你们的皇帝在我这里,不要冲上去跪下。向他打招呼?”他也想这样羞辱对方,败坏人品,可是他面对的是于谦。于谦面不改色,冷冷的回答:“我们的皇帝在宫中坐着!”
随后他大声喊道:“将士们,现在是你们报国的时候了,你们都给我上去!有退路的,就地杀了!”
他没想到,他认为软弱无能的大明王朝,竟然有这样的勇气反抗,一时间对这个瘦弱的老者产生了几分好感。
而这里的明军,在于谦的指挥下,有着誓死不屈、宁死不屈的精神。面对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他们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
此战扭转了明朝的局势,也被明军的拼死攻势击溃,仓皇一路逃回,京城也获得了太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于谦的正直和坚持。
等局势稳定下来,就该清算王震这个“国难”的罪魁祸首了。王振虽然在土木堡事件中死去,但他的党员们仍然顽固地困在朝堂上。
而接替他的朱祁钰性格太过柔弱,面对众人的怒火,只想和好。
关键时刻,是于谦站出来叫醒了朱祁钰,让他开道稳住了局势。
而忠心耿耿的于谦,却死在了他一心要保护的大明手上。多么悲惨的结局!
夺门之变,冤死
于谦最后的悲惨命运,还是源于上一章所描述的国难。
当时,朱祁镇一时冲动,被也先擒获。朝野无君主,民心散。拥立朱祁钰称帝,的确是情理之中。
毕竟在于谦眼里,江山才是最重要的,谁是君王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但也正是这一举动,让于谦对朱祁镇很反感。
而朱祁钰坐上皇位之后,也不想放弃这个位置。以至于朱祁镇被捕归来后,只能做“太上皇”,被囚禁在玄府之中。
朱祁钰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断绝了朱祁镇与外界的联系,但是皇帝的命并没有过去几年。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的监管也轻松了许多。这时,一些有心人开始想捣乱了。
这些年,于谦在朝野中站出来,得罪过不少风头人物,比如石婷、徐有贞等人。
他们觉得这是推翻于谦的好机会,于是找到软禁中的朱祁镇,表示支持他夺回皇位。
朱祁镇这些年心惊肉跳,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对朱祁钰怀恨在心已久,听说有机会重设,也很高兴。
于是,在施婷等人的带领下,一场“夺门之变”就这样展开了。朱祁镇大叫:“我是太上皇!谁敢拦我?”一路向奉天殿走去,可是宫中的禁军不知道情况,还真不敢阻拦。
文武百官到了朝堂,发现太上皇坐在宝座上。
他们都见惯了形势,转身向朱祁镇行礼,算是认朱祁镇为皇帝了。
而生病的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虽然很害怕,但大势已去,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
而重新登基的朱祁镇,也没有朱祁钰那么弱。即位不久,他就开始清算。朱祁钰被他派来的人勒死了,支持朱祁钰的于谦等人也被他逮捕入狱。
其实一开始朱祁镇并不想杀于谦。毕竟于谦为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年他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
可徐有贞等人见朱祁镇犹豫不决,顿时急了。他们支持朱祁镇复辟,要对付于谦。他们怎么能放弃?
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劝说朱祁镇,告诉朱祁镇如果不杀于谦,他的皇帝地位就没有了。
最后,朱祁镇被他们说服了。为了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杀死于谦,他们无端给于谦戴了帽子,诬陷于谦想造反。
这句话实在是太可笑了。如果于谦真的是贪名求利,那么他这些年的心事累累,寝食难安又算得了什么?
虽然徐有贞等人无法提供所谓“于谦之乱”的证据,但最终还是于谦被杀。
于谦死后,锦衣卫来他府邸搜查,却搜到了一个官位如此之高的人,而他的家却几乎空无一人。这一幕,让锦衣卫汗颜。
处决于谦的刽子手心里非常难过,不久就自杀道歉。
而于谦的死更是震惊了世界,所有的人都为这个耿直真诚的“于擎天”落泪。
有人说,于谦凭借一己之力,延续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生活。这句话并不为过。
于谦视文天祥为偶像,其实和文天祥一样忠心耿耿。他走出西湖轻烟细雨,却有着不怕被砸成碎片的钢铁意志。
但他的命运和岳飞一样悲惨。他被戴上了无端的帽子,没有为保家卫国而死,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民的手中。
于谦一生为大明而活,最后却受委屈而死。即使历经数百年,他的遭遇也始终让人同情、悲愤,他的一生也始终令人敬佩。
结语
于谦真是一个耿直耿直的人。他一生辛勤演绎《赤血忠义》,为人民为明朝燃烧生命。
他的一首诗《石灰吟》流传至今,竟做到了“身断骨不惧,人间须清白”。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