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文明 涵养金陵千年文脉

爱百科 43 0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古都、文化重镇,也是江苏唯一一座跨长江发展的城市。近日,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吴阗走进南京博物院正在举行的“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现场,通过介绍南京地区出土的六朝、明代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论述南京作为长江文化之都、世界“文学之都”在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发展、文明演进、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要从六朝说起

  六朝时期,随着衣冠南渡,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纷纷涌向长江下游地区,以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为代表的“江南”开始崭露头角。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数百年来,相对稳定的环境使长江下游文明继长增高,金陵的文脉、名士的风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长江每一段流域都有自己的地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南京作为长江下游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吴阗表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发展脉络不同,长江流域真正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比较晚,起步要从六朝说起。吴阗认为,在孙权建都金陵之后,才有了明显的南北对峙的概念。在秦汉早期,都是东西对峙,比如当时处在西面的秦国与山东(崤山以东)诸国对峙;汉代的七国之乱,也是位于关中地带的汉政权对峙东面的诸国。而南北对峙的概念,是从三国东吴开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几次受到外来的挑战,特别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袭,造成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才有了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年,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吴阗认为,衣冠南渡不光是人口的迁徙,也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展厅中的一件彩绘陶牛车,可以看出六朝时期魏晋风度。吴阗介绍,在南京出土的许多六朝墓葬中都有牛车。魏晋时期,牛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曾一度超过了马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士人乘车须讲究“乘车之容”和“立车之容”,这在颠簸的马车上很难做到,牛车缓慢、步履稳健,正好符合士人清谈时崇尚的大道至简的自然主义。东晋时的《魏氏春秋》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驾牛车出门,也不知目的地,任由牛恣意行走,走到道路穷尽处牛车停下来,阮籍放声大哭,哭罢又像来时一样慢悠悠回家去了。这恐怕也是魏晋名士们所追求的率真。

  管中窥豹

  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其来有自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心,王国维赞之曰:“自古刊版之盛,未有如吾浙者。”杭州、南京、苏州先后成为印刷业的中心,雕版、活字、套印逐步引领印刷业的发展。典籍的富足促进人才的育成,江南地区进士及第的数量长期居全国之冠,名臣宿儒、文人骚客层出不穷,著作诗赋,斐然成章,引领着各种文化风潮。

  “南京从明中期开始,成为当时全国出版业的聚集地,由此可见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其来有自。”吴阗说。此次展览中,有一件《十竹斋彩色饾版画册》。明朝后期,彩色套印法更臻于精美完善的境地,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在南京进一步利用“饾版拱花”法,即依色分版、灵活套印的彩色套印法和利用版面凹凸进行压磨使画面拱起的特殊技法,刊印传世杰作《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主动开掘印刷语言和材质语言的表现力,开拓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至此,木刻版画一跃而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作品。

  清乾隆年间“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曾长居于金陵随园,他的《随园食单》也是中国古代饮食名著。从山珍海味到农家小菜,从小食甜点到美酒好茶,资深“吃货”袁枚搜罗了326种南北菜肴,涵盖菜名、原料、数量、烹饪的方法等,写下了这本美食宝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袁枚的作品影响了一批欧洲作家,卡夫卡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给未婚妻菲丽斯的信中至少有四次提到了袁枚。时至今日,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依然在开门迎客——以南京为窗口,去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南京。

  出土文物秀出精工细作

  匠心与文心交融享誉于世

  自古以来,江南人文艺术荟萃,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展厅中的青釉瓷莲花尊,是1972年在南京灵山南朝墓出土,同时出土一对,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该青釉瓷莲花尊造型端庄宏伟,高达85厘米,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或仰或覆,或高或低,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堪称“青瓷之王”。

  展厅中一组超级奢华的明代金镶宝石首饰,为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嵌红蓝宝石金头面,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此次展出的一套六件头面,是一副完整的明代贵族妇女头饰,包括挑心、掩鬓、顶簪、分心等。分别作如意形、火焰形、花形。其上均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其特点在于依其自然形状而填嵌,同时用抱爪加以固定。

  一件明朝竹刻香筒,周身镂空浅浮雕人物、山水、树和花草及水桥楼阁等,刻有“壬寅七月制奉昧翁词丈六十寿,濮澄”字样。濮澄,南京人,晚明“金陵派”竹刻的创始人。

  长江下游文明造就了金陵的千年文脉,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与文化高地。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