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雷锋》讲述的是雷锋童年的悲惨遭遇和他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
毛泽东接见话剧《雷锋》剧组,左一为张玉敏
1963年3月,随着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的热潮,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话剧团率先将雷锋的故事改编成话剧,由张玉敏饰演雷锋。同年6月,该剧进京演出,反响热烈。八一厂随即接到任务,拍摄一部以雷锋为题材的电影。
八一厂并没有采用话剧的台本,而是委派本厂编剧陆柱国、崔家骏和冯毅夫与沈阳军区文化部的丁洪一道新创作了一个剧本,这个剧本虽然经过了田汉、陈其通、冯牧等著名剧作家的讨论,但依然存在许多瑕疵,总体感觉雷锋的形象尚不够打动人心。
景慕逵全家合影
执导该片的是八一厂年轻导演董兆琪,他曾协助王苹拍摄过《永不消逝的电波》,并导演过《烈火真金》一片,副导演则是歌星景岗山的父亲景慕逵,他让儿子景春寒,也就是景岗山的哥哥,在片中饰演了为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这是雷锋的形象第一次亮相银幕,为了找到雷锋的扮演者,摄制组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了300多个人选,这其中就包括了曾主演《柳堡的故事》的廖有梁和后来在电视剧《四世同堂》中饰演老大祁瑞宣的郑邦玉。
说起来,这两人的落选都与《霓虹灯下的哨兵》有关。本来廖有梁的形象气质是很适合饰演雷锋的,虽然他当时已经26岁,比影片中的雷锋年龄大了一些,但这在镜头前并不明显。可是,廖有梁已经接到了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童阿男的任务,这是八一厂的重点片,不仅拍摄难度大,而且用的是进口的伊斯曼彩色胶片,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导演王苹不允许主要演员跨组拍戏。
19岁的郑邦玉当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大四,正忙于毕业剧目《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排练和演出,他虽然演的是只有一句台词的资本家,但也卯足了劲儿,希望将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藉此能进入梦寐以求的总政话剧团,所以在这个紧要时刻,他对外出拍戏兴致不高。
正是来军艺选演员时,导演董兆琪遇到了董金棠。董金棠比郑邦玉小一届,都是天津人,只有19岁。见董兆琪佩戴者大校军衔,董金棠急忙立正敬礼,脸上却带着稚气和羞涩。董兆琪发现他的眼神单纯清澈又热情执著,说话中嘴唇的每一次翕动都透着丰富的表情,极富表现力,于是当即下了决心,让这个从未演过戏的小伙子来试镜头。
结果,那么多人试镜头都不甚理想,唯独董金棠的效果最好,就这样,他最终成为了银幕上的第一个雷锋。
董金棠的身材比较瘦,拍摄时正赶上大夏天,他照导演的要求在单裤里面套了棉裤,一场戏拍下来大汗淋漓。后来他患了肺炎,高烧39度多,但仍然坚持把所有的镜头拍完。
这一版的《雷锋》最大的遗憾就是黑白片,所以在1979年,八一厂女导演王少岩又拍了一部彩色片,用的是最初的话剧台本,由军旅作家王愿坚修改了两稿,定名为《雷锋之歌》,这一次扮演雷锋的是八一厂青年演员李世玺。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