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最后一天:坚持读报,奋斗至生命终结,伟大亦平庸

爱百科 45 0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鼓励所有的中国青年们:“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是武器,他以笔为矛,告诉众人文人可以同军人一样,为国斗争。终其一生,鲁迅先生一直致力于文学战斗,他说:笔就是他的手枪,他会一直拿着笔同敌人战斗,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学斗士。

  毛主席曾称赞鲁迅先生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说他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在国家动乱的年代坚持宣扬民族魂,民族的进步才是国家的进步,这一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

  01 少时遍尝世间炎凉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地主乡绅家庭,童年的他因为家境殷实,在亲人长辈的关爱下过得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12岁那年,鲁迅先生的祖父周介孚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

  父亲周伯宜心急此事抱病不起,家道中落,全家无奈迁往乡下避祸。父亲周伯宜原本性格懦弱,这次又长期患病,少年的鲁迅不得不终日出入当铺和药馆,为父亲买药。

  那个时候的鲁迅在城里的亲戚那里被“横眉冷对”,回到乡里的家中才能从愚昧落后的乡民那里得到敬重与抚慰。长期深入接触农村的真实生活,在鲁迅先生的心底深深地埋下了对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直到三年后父亲周伯宜终于久病去世,家族处置家产的结果十分不公,少年鲁迅试图反抗,却被昔日慈爱的叔伯长辈恶声斥责,他才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世态的炎凉。

  父亲去世后不久,愈发艰辛的生活让鲁迅有所触动,开始写日记来记录心事。十八岁时,他开始认真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读书期间,鲁迅的成绩异常优秀,学校奖励优等生的银质奖章他接连拿了数枚,最后换成了一枚金质奖章,据学堂的老师后来说起,鲁迅先生是唯一拿到金质奖章的学员,不过因为家境困难,鲁迅先生在拿到奖章后,立即拿去卖掉,换回了几本书和一袋辣椒。

  冬日寒冷的夜晚,他一边读书,一边咀嚼辣椒驱寒,这段苦读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犀利的文笔和丰富的杂文故事做了沉淀和积累。在水师学堂的第二年,鲁迅先生开始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修习实业。

  02 青年弃医从文救国

  此时的他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向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的方向靠拢,阅读了大量“新书”,并在矿路学院毕业后被选派赴日公费留学。1902年鲁迅进入位于日本东京的弘文学院进行学习,学习期间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矿产资源的外国书籍,也接触了近代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先进思想。两年后,鲁迅先生从弘文学院毕业。

  当时公派留学的学生本来应该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的采矿冶金专业继续深造的,但是在日本两年,鲁迅先生了解到太多之前未曾接触的新思想,他发现日本维新改革与西方医学传入大有关联,于是他决定学医救国。同年,鲁迅先生成功进入仙台医专继续学习,在那里他也结识了良师藤野先生。

  然而学医期间,鲁迅先生经历了数件屈辱之事。鲁迅先生的解剖课成绩相当优秀,这让好多心思狭隘的日本学生内心记恨,向他寄去匿名信嘲讽他作弊,还称“中国人不可能不挂科”。如果这只是私底下小打小闹的挑衅行为的话,到了不久后发生的“幻灯片事件”才是真正刺痛了热血救国的青年鲁迅。

  当时的课堂上鲁迅与日本同学正在观看教授播放的幻灯片,其中一个赫然展示的是被称作俄国间谍的中国人即将被斩首的图片。看到同胞的第一眼,鲁迅就沉默了,更残酷的是,在这个要被砍头的中国人周围看热闹的却也是一群中国百姓。这时鲁迅身边的一位日本同学高声斥道: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不仁的表情吧,他们的国家肯定会灭亡的!”

  这句不知无意还是有意的话,深深刺痛了满怀激情,想要学医救国的鲁迅先生,他想反驳,又一时不知如何开口。同胞的惨状让他同情,但麻木无望的灵魂又让他唾弃,从这时起,他暗下决心,肉体上的健康远不如思想上的健康来得重要,他决定要用文章去救中国人。1906年6月,鲁迅先生从仙台医专退学,正式弃医从文,打定主意要做中国人心灵上的医者。

  03 奋斗到最后

  弃医从文后的鲁迅先生开始正式投身文艺创作的道路。他在此后的几年中,自学了德语和俄语,后与弟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

  1909年回国后,鲁迅先生又投身教育,先后担任了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和绍兴中学教员兼监学,并在武昌起义后,亲自持刀带领学生上街宣传武装抵抗清军骚扰。同年,鲁迅先生发表了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

  积极先进的救国思想和一心为国的个人魅力很快地使鲁迅先生周围汇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1912年更是被蔡元培邀请,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到了1918年,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面世,获得了重大反响,随后接连出版的《孔乙己》《药》和《呐喊》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们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锋利武器。

  从1918年起为国人思想解放创作小说,到1936年因病逝世,鲁迅先生从未停止创作,即便是后来出现了病痛的早期征兆,他仍然夜以继日坚持创作。

  忧心于民众思想文化解放的现状,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丝毫不敢放松,他常常通宵创作,时间不够用就挤挤,把看书放松当作休息。甚至有一次小偷光顾鲁迅先生的住处,守了整整一夜发现他都在台灯下创作,没能找到机会下手的小偷只好悻悻离去。

  此外,鲁迅先生二十一岁起就开始抽烟,十分清楚香烟对健康的威胁,但为了创作的灵感,他依然频繁抽烟。一直到了1936年3月,鲁迅先生出现了严重的病状,他持续高烧、身形消瘦、气喘咳血甚至卧床不起。

  主治医师须藤从他早年的肺病经历和常年大量抽烟的情况推断鲁迅先生得的是肺结核,但是经过相关治疗有所好转的鲁迅先生又立刻继续创作。

  尽管鲁迅先生的爱人许广平女士在内的所有人都劝他保重身体,但他仍然坚持继续工作。到了六月病情出现反复,须藤医生给鲁迅先生进行拍片检查,发现除了肺结核和胸膜炎之外,他还得了严重的肺水肿。

  这时的鲁迅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但是,鲁迅先生毫不在意,他只想着在离开之前能多留下点作品,直到10月18日,鲁迅先生的病情极度恶化。

  在第二天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写便条请医生,看着气喘不已、十分痛苦的鲁迅先生,许广平心下悲痛难当,但是又无可奈何,她不忍鲁迅痛苦难当之时还坚持自己给医生写便条,作势要代写,却被鲁迅先生拒绝,他以常人难及的毅力写完便条,还要继续回到书桌翻译未完的《死魂灵》第二部。此时,先生已经坐不起来了,写便条的手指冰凉,还是强写下去,改完又改才交给医生。

  须藤医生赶到后迅速给鲁迅先生喂药按摩,注射药物。短暂地治疗之后,鲁迅先生坚持去到书桌前,因病痛无法端坐只得转而歇在躺椅上。对国家时事的关怀让他不住看向报纸,许广平只能主动拿过报纸,努力用轻快的语气给他汇报上面的新闻。

  坐卧难安再加上进食困难,尽管鲁迅先生一再坚持,终也未能熬到第二天的早上,他紧握着爱人许广平的手,在爱人和弟弟的悲痛目光中不舍地离去了。

  总结

  鲁迅在上海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大量群众纷纷赶来送别,他的遗体在十六位知名人士的护送下,身盖印有“民族魂”的白布,完成了下葬。尽管鲁迅先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伟人,尽管他的精神和作品在世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死去,但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伟大如他也会像所有平庸的人一样,充满对眷恋之人的不舍。

  在离开那日,鲁迅先生紧紧握着许广平的手,想安慰守护在身旁的爱人。经历病痛折磨的鲁迅先生,如同所有有着一样经历的普通病人一样,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即使再无畏死亡,也会对亲爱之人即将受到的悲痛心疼不已,这也是伟人和平庸之人的共同之处吧。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