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林彪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统帅,其人治军严格,令行禁止。
凡是他所下达的作战命令,下属必须忠实执行,否则就会严惩。
可是,在1947年3月的靠山屯战役中,却有一位将军违抗命令,非但没有听从林彪的指挥,反而过调转头来指挥林彪协助作战。
可奇怪的是,林彪非但没有将他军法从事,反而乖乖听从了他的指挥,事后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大大的嘉奖了一番。
那这人是谁?为什么连林彪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东北局势
1945年8月,日本人挨了原子弹后败相已露。
当时国共两党的有识之士都知道,日本人离投降已经差不太远了。
对于日本撤退后留下来的东北权力真空,双方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对于抢占东北这件事情,我党一开始是信心十足的。
当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都龟缩在大西南,离东北隔着十万八千里,而我党的冀热辽根据地,就在东北的家门口。
此外,我党在山东半岛的根据地,距离东北地区的旅顺、大连也只有一海之隔。
更重要的是,当时负责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是苏联红军。
而跟随着苏联红军一起反攻东北的,还有一支隶属于我党的东北抗联剩余部队。
再加上我党跟苏联之间,还是同一个意识形态阵营的革命兄弟,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我们这一边。
然而,当我军开始进入东北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把情况想得太乐观了。
首先是当时从东北回来的同志,犯了“浮夸风”的错误。
他们给党中央报告说:东北满地都是枪支,日本人留下的弹药库满满当当。
结果我们信以为真,从山东和冀热辽前往东北的同志,把宝贵的枪支留给了根据地。
可等到东北一看,立刻就傻眼了,哪里有满地的枪支啊,军火库都被苏联人看得死死的,轻易不给我们用。
其次就是东北的部队成分太过于复杂,有本土的抗日武装力量、有东北抗联余部、有原东北军旧部,甚至还有一些土匪也混入革命队伍骗吃骗喝。
再加上从内地调过去的八路军,隶属于不同的根据地,双方之间缺乏协调与磨合。
所以当时我党在东北的军队,看着人多势众,实际上一盘散沙。
再加上蒋介石为了争取美苏两国的支持,签订了两个卖国条约。
美国出动飞机、军舰,帮助国民党把大军快速从西南运送到了东北。
而苏联那边也突然变脸,不让我军进入大城市,军火库也不让碰,说是要等国军来交接。
杜聿明
就在这时,国民党的大军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开始登陆东北门户山海关,一路杀向沈阳。
与我军龙情况不同,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前身是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很多都是清一色的美械王牌师。
看到国军强势降临,原本就看我党不爽的那些土匪们开始纷纷叛变。
东北民主联军一时间内忧外患 ,岌岌可危。林彪只好一路往北满地区撤退,甚至一度有了到苏联避难的想法。
这时候,是刘少奇出了一条妙计,挽救了我军的颓势。
这个办法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东北的地形基本上是四面山地,围绕着一个大平原。平原中间由中长铁路穿行而过,把各大城市联系在一起。
让开大路的意思就是铁路沿线的大城市,我们都不要争夺了,让部队往远离铁路的乡村和山地开辟根据地。
因为借助铁路的优势,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在各大城市之间来去自如。
我党就算强行占领这些地方,也根本守不住。
相反,乡村和山地是国民党军事力量辐射不到的地方,可以为我党提供生存的空间。
到了1946年年末,“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格局彻底形成。
国民党占领了东北最为富庶的平原,而我党则占领了北满地区和南满地区的山地乡村。
这就好比一块夹心饼干,国民党就是被我们南满和北满夹住那块肥美的馅料。
当时国军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出了北守南攻的策略。
他主张对于北满地区的林彪主力部队,采取防守状态,集中全力去灭掉占据长白山地区的南满根据地。
杜聿明
因为南满根据地实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离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比较近,军队运输物资、物资补给都比较方便。
于是,东北格局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临江是南满地区的一个枢纽性门户,只要守住这里,就可以保证南满根据地不会沦丧。
而所谓的江南,指的是松花江以南,当时我军已经被逼到了松花江以北的北满地区。
三下江南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南满根据地争取喘息时间。
决战靠山屯
交代完背景,我们再来说一下当时国军的兵力配置。
当时东北最主要的军事命脉,就是中长铁路。中长铁路由北到南串联的大城市,依次为哈尔滨、德惠、长春、四平和沈阳。
当时哈尔滨已经被我党占领,所以两军交战的前线是德惠。
德惠在松花江以南,左右有两个据点,犹如一个大螃蟹伸出的两只钳子,右边是大房身,左边是靠山屯。此外,还有城子街等规模稍小一些的卫星城。
这套防御体系的最大作用,就是当我军南下时,用这个大螃蟹牵制住我军北满部队。
只要我们南下被它给缠住了,那么德惠后面的长春就可以迅速调兵,沿着中长铁路过来增援。然后,我军就只能撤退。
在这种配置下,杜聿明只需要有一支偏师镇守北方,就足以牵制住北满部队,而他可以带着主力攻打南满。
这样一来,北满地区想要牵制杜聿明主力部队,救援南满的战略目的,就达不到了。
一下江南和二下江南时,我们都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这次靠山屯战役,发生在三下江南的时候,但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二下江南时说起。
二下江南时,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占领德惠外围的一个子城市——城子街,甚至两个螃蟹钳一个都没有崩掉。
然后杜聿明就开始调长春的部队北上救援,总共有五个师。
并且派人挖开了松花江上游的水库,试图截断我军归路。
杜聿明此举乃是企图在松花江以南、德惠以北,跟我军形成决战态势。
当时林彪手下有三个独立师和三个纵队,每个纵队辖下又有三个师,一共加起来有12个师。
按理说,收拾杜聿明五个师应该不成问题。
可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状态,那么杜聿明就可以通过中长铁路,源源不断的把东北的主力部队调过来,再加上我军的松花江后路被截断,到时候肯定凶多吉少。
思索再三,林彪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撤回到松花江以北。
随着我军后撤,国军得寸进尺,居然尾随着一路杀过来。
其中71军的88师,还杀过了松花江以北。
过江后88师也发现自己犯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于是开始不顾一切的夺路狂奔,退过松花江。
恰好此时,我方也想给国民党军一点教训,顺势就兵分三路杀了过去。
当时我方配置是这样的:西路是第二纵队加独立第二师,中路是101亲自率领的第一纵队加独立第一师,东路是第六纵队加独立第三师,这就是三下江南。
当时林彪制定的作战目的,是三路大军扫清残敌后,集中全部兵力崩掉大房身这只钳子。
因为靠山屯有四个团,大房身只有两个,相对更好打一些。
当时西路军正在一路追赶88师226团,路上还吃掉了一个营。
恰好此时靠山屯的另外四个团受到惊吓,想要把钳子收回德惠里头去,靠山屯里只有手下败将262团跑得慢,只好依靠坚固的工事,准备负隅顽抗。
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被第二纵队第五师的师长钟伟捕捉到了,他决定不去和林彪会师,先打下靠山屯再说。
与此同时,林彪率领的第一纵队和独立第一师正在猛攻大房身,可这块硬骨头迟迟没有松动的迹象。
有鉴于此,林彪赶忙命令钟伟带着他的部队过来增援,一起拿下大房身。
钟伟
看到林彪的电报后,钟伟并没有执行,他不顾林彪的命令,继续对靠山屯发动猛攻。
林彪迟迟不见他的身影,又连续发了两通电报,催促他赶紧前来会师。
可钟伟总是说:等吃下这股敌人,我再走。
林彪怒火中烧,恨不得把他军法从事。
但是一个转机的出现,却让林彪转怒为喜,甚至一反常态的表示支持钟伟的作战计划。
这个转机,就是林彪未来最大的对手陈明仁。
陈明仁
88师是陈明仁的心头肉,看到老部队被共军包围,陈明仁焦急万分。在杜聿明的大部队到来之前,他让87师和88师的剩余部队,一起去救援靠山屯。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兵力围点打援的好机会。
如果是杜聿明的主力部队来救援,我们的12个师未必能吃得下。
但是现在只有陈明仁区区两个师,而且其中的88师还已经被打残了一半,集中全力吃掉这股敌人,对我军来说绰绰有余。
此时,陈明仁还打算让226团坚守靠山屯拖住我军,然后等待87师和88师来援,一举吞并第五师。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林彪早就已经放弃了大房身,把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调集到靠山屯附近布下天罗地网,就等他过来自投罗网。
87师和88师两支部队的长官毫无察觉,一头扎进林彪给他们设置的包围圈。
经过一番激战后,这两支部队的主力被彻底打残,只有少许残兵败将得以逃脱,但已经成不了任何气候。
一战扭乾坤
靠山战役的胜利结束,也意味着我军在东北战局第二阶段,一味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此结束,而杜聿明北守南攻的战略也彻底宣告破产。
以前我们在东北攻打他的城镇,最多就是吃掉一个团一个营,可是现在连续两个师被吞并掉,这就迫使杜聿明,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力量防守北满。
而且,与此同时发生的四保临江战役中,国民党出动20个团的兵力,但是由于大意轻敌,孤军冒进,遭到了我军的伏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从此以后,东北局面开始攻守易形,变成了我攻敌守。
怎么会这样呢?国军在东北不是有百万大军吗?不是精锐部队吗?怎么损失了一两个师和几个团攻守就易形了呢?
不要看国民党军队人数多,但是他的盘子也很大,需要防守各大城市,还需要分兵把守中长铁路,以及各个交通要道。
这样分摊下来,其实百万大军剩不了多少机动兵力。
当时国军在东北的机动兵力,总共也就是六个师左右。
这六个师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屡屡遭到损失,再加上此次靠山屯的重创,已经剩不了多少了。
反观我军则不然,我军的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山地跟乡村。
这些地方不需要太多的兵力用来防守,所以我军的机动兵力其实多于国军,要不是对方依托坚城,并且还有精锐部队把守,换作在野外机动作战,国军早就败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知道,后世评价钟伟的靠山屯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得益于此,屡次违抗命令的钟伟,在战后非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全军通告嘉奖。
不久之后,他又被提拔为12纵队的司令员。
反观老对手杜聿明就悲剧了,由于东北局势转入守势,他开始变得无所作为。
蒋介石对他大为不满,用陈诚把他给换了下去,结果陈诚来到之后,东北局势兵败如山倒。
虽然陈明仁后来在四平保卫战中挽回一点面子,但是总体局势已经不可挽救。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