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大棺材”理论火了,刘伯温为何称中书省为大棺材?

爱百科 53 0

  《山河月明》热播,神算子刘伯温戏份不多,但一出场就语惊四座。剧中太子朱标向朱元璋举荐刘伯温为相,可是朱元璋没有选刘伯温,而是选了胡惟庸。朱标安慰刘伯温,宰相的位置总有一天是您的,刘伯温却说,我可不喜欢这个位置,现在的中书省啊!就是一口大棺材。

  此为何意?

  (刘伯温)

  一、中书省是个什么东西?

  通俗地说,中书省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也是皇权与相权激烈交锋的地方。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设立宰相制度,宰相成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太大了。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宰相权力,采用架空手法,有什么军国大事,不与宰相商议,却与主管文书的中书令和尚书令商议。这样,品级较低的中书令便分割了宰相一部分权力,掌握了一部分机密要政。我们所熟知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便做过中书令。

  然而,汉武帝这样做,等于设置了两套行政班子,宰相那套班子为外朝,中书令这套班子为内朝。这是对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魏晋时期,统治者将内朝、外朝合而为一,命名为中书省,中书省这个名词由此产生。中书省一产生,便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仍为中书令,行使宰相权力。

  (汉武帝)

  如此,则宰相权力又回来了,岂不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令皇帝头疼?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此时的中书省内,不再是一个宰相,而是几个宰相。中书令是宰相,中书侍郎是宰相,中书舍人也是宰相,俗称群相制。一群宰相比一个宰相可好多了,等于将原来一个宰相的权力分成了几等份,相较而言,每个宰相的权力便只有原来的1/3或1/4,对皇帝便没有了威胁。这便是通过增加人数以“分化事权”的“弱相”之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皆是如此。可见,历代皇帝们为了限制相权,是动了脑筋的。

  一句话,中书省是个权力角逐场,这里有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争斗,有宰相与宰相之间的争夺,热闹而残酷……

  二、明初四大相,皆死于中书省

  明朝的中书省实行左右双相制,左相为辅,右相为主,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全囯军政要务的左膀右臂。

  从时间上看,在朱元璋的中书省任左相或右相的官员依次为:李善长、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徐达也做过右相,但由于他大多数时间呆在军队练兵或者北伐蒙元,并不在中书省上班,所以略去。那么,倒霉的四个宰相便是李、汪、杨、胡。

  1870年,李善长执掌中书省,但他身体不好,于1871年请辞归乡。汪广洋和杨宪是中书省后备干部,但两人明争暗斗,激烈交锋。不久汪广洋落败,贬职还乡,杨宪上位,准备接李善长的班。可是杨宪不知死活,掉头攻击李善长,被李善长抓住把柄在朱元璋面前告了一状。朱元璋大怒,杀杨宪,据说是五牛分尸。

  杨宪成为明初中书省被杀第一位宰相。他被杀的理由很奇怪,乃是李善长写的5个字:“放肆为奸事”,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具体原因,成为一桩谜案。

  (李善长右)

  杨宪死,汪广洋被召回中书省任右相,朱元璋又升胡惟庸为左相。胡与汪这一左一右两相又争斗起来,汪广洋又败,被朱元璋贬至广州。之后胡惟庸大权独揽,无法无天,犯上作乱,北联蒙元,南通倭寇。朱元璋又大怒,于1380年杀胡惟庸,灭其九族。并且从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宰相史。

  这还没完,朱元璋认为汪广洋参与了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诛杀了汪广洋。十年后,朱元璋又认为李善长也参与了胡惟庸案,将李善长也杀了。

  至此,中书省的左丞右相们,除徐达外,都死于非命。所以,刘伯温说中书省是个大棺材,说得真准。

  (胡惟庸)

  三、朱元璋的权谋与历代宰相之命运

  明初的中书省之所以变成大棺材,与朱元璋的权力运作有关,或者说,这是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像所有的开国皇帝那样,朱元璋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坐上皇位不久,朱元璋便开始思量偃武修文了,具体如何做?首先要将跟随老朱打天下的淮西功勋集团瓦解掉,这个淮西功勋集团,当初是朱元璋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中流砥柱,现在却尾大不掉,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大口袋,准备将淮西功臣中多数的骄兵悍将都装入口袋处理掉。但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头人,将淮西一众功臣都引入到口袋中。这个领头人,应该是淮西人,应该入中书省,做左相或右相。看看明初中书省四大相,其中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便是淮西旧部,可见朱元璋用心之险恶。

  最后的结果,胡惟庸成为了这个领头人,成功地将淮西众臣包括1公21侯都引入到朱元璋的大囗袋中,被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消灭掉。

  这便是明朝的中书省成为一口大棺材的真正原因。

  然而,我们不能怨朱元璋狠心,因为历朝历代的中书省或者说宰相办公机构,都是皇权与相权的交锋之地。皇帝既要中书省的官员们替他做事,又担心他们倚仗特权,培植势力,欺上瞒下,蒙蔽圣听。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将宰相们整治一番,或杀或贬,或流放或撤职,不一而足。

  比如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真正善终的只有公孙弘等3人,另外10人中,逼杀3人:李蔡、庄青翟,赵周;处死3人:窦婴、刘屈氂、公孙贺;撤职4人:卫绾、许昌、田蚡、薛泽。武则天时,一不如意就撤换、诛杀宰相,21年间用相73人。从垂拱四年到载初元年2年时间,走马灯似的换了13相,其中5人被杀,2人被流放,2人撤职……

  还有很多,不想一一列举。所以,宰相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俗云:伴君如伴虎,宰相可以借虎威震慑天下,却也更容易被老虎吃掉……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