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那名宁愿放弃上北大也要回乡务农的董加耕,如今怎样了

爱百科 58 0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71岁寿辰,他用稿费请大家一起吃饭。

  这天,到场的有周总理、朱德总司令、陈永贵、华罗庚、王进喜、陶铸、罗瑞卿等人。

  还有一个人就坐在毛主席身边,而且毛主席多次给他夹菜,跟他说话最多。

  在晚宴快结束时,毛主席给到会的客人每人一个苹果,还把第一个苹果递给了他。日后在媒体上,他被称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这个受到毛主席热情招待的人,名叫董加耕,是一个曾经放弃保送北大,回乡务农的新农民。

  自古以来的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许多人都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是,董加耕却放弃了这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如今,60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儿董加耕现在怎么样了呢?

  放弃北大保送,立志回乡务农

  董加耕原名“董家赓”,1940年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打小就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成绩平均分达96分以上。

  看到他这个全科都优秀的学生,老师们都很希望他上大学,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

  1961年,董加耕高中毕业了,因为他成绩太优异,被学校保送北大哲学系。

  这一次,全校师生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扬眉吐气了,觉得这个村里的娃实在是太“长脸”了!

  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董加耕居然拒绝去北大读书,要回村里当农民!

  在志愿表上,他端端正正地写下八个大字:“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这一下子,全村都炸开锅了,放着好好地大学不上,居然还要当农民,这个娃的脑子怕不是坏掉了吧?

  其实,董加耕决心务农,是有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的。

  读书期间,董加耕也曾想过考大学当新闻记者、当工程师、学外语,以后可以出国考察。

  可是,当他看到家乡比较贫困、落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后,他知道了农业的重要性。

  他觉得,农村需要知识青年去参加建设,知识青年也应该去农村经受锻炼。

  尤其是读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

  毛主席在文章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实行不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看到这句话,他茅塞顿开,回乡务农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为了表明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董加耕”。

  知道了他的选择以后,所有人都不理解。

  有人觉得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农村去种庄稼太“可惜”了。

  有人问董加耕:“党培养你十几年,难道是要你回去扶犁拉耙的吗?”

  还有人不信任地摇摇头说:“你这是一时的热情,将来会后悔的。”

  听到外人的议论,董加耕却说:“正是因为有党的培养教育,才使我懂得,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解放前,第一线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我去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

  他又满腔热情地给县委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表明了自己回乡务农的决心。他的申请很快被县委批准了。

  得到这个消息后,董加耕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向党保证,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业,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第一代新农民。

  受到挫折和打击,依然坚定信念

  董加耕挑着书籍和行李,抱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回到家乡——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

  一进门,他就高兴的跟母亲说:“妈,领导批准我回乡种田了!”

  看到儿子回来,母亲并没有预想中的开心。她叹了口气,说:“你父亲过世的早,指望你有个出头之日,现在你读了十年书回来种田,名声也不好听呀!”

  董加耕体谅母亲的心情,他慢声细语地跟母亲说:“没有共产党,我做梦也念不到高中。我现在是响应党的号召,名声才好听呢!”

  董加耕回家种田的消息,飞快地传遍了全村。

  一个老党员、生产队长拉着董加耕的手说:“回来得好!青年人读了书,个个都离开农村,哪个去种田?”

  董加耕心想,要改变大家几千年来轻视体力劳动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吧。

  回到家乡后,董加耕就脚踏实地,积极参加农业劳动。

  在繁忙时节,董加耕主动要求下田耕犁,这个活儿很重。五天后,他就感到腰酸腿疼,肩膀也被磨肿了。

  别人劝他休息一下,找一个轻活儿干干,他却说,“不要紧,我年轻,有力气。”

  有一次,董加耕跟一名社员一起驾船进城装粪。到了码头,这位社员拉住他说:“你就留在船上吧,你城里的同学多,碰上不太好。”

  到站后,董加耕拿着扁担挑着粪就下船了,结果恰巧碰见一个同学推着自行车迎面而来。

  这位同学见到董加耕,一边跟他打招呼,一边捂着鼻子。

  董加耕问他在做什么,这位同学说,准备考商学院或医学院,将来可以捧个金饭碗,比下地劳动强多了。

  董加耕反问这位同学:“下地劳动怎么了?五亿农民都能劳动,我们怎么不能劳动?这是很光荣的事业呀!”

  回到家里,想起那位同学见到他捂鼻子的神情,董加耕一直心有不甘。他在日记本上写着:“没有大粪,哪来粮食?没有粮食,哪里来读书人?我要一耕二读,耕字在前,读字在后”。

  他说到做到。他每天上工比大家早,收工比大家晚,而且总是挑脏活儿累活儿干。

  社员们看到他这种踏实苦干的精神,很受感动,说他是一个“好栽子”(有出息之意)。

  跟初恋分手,一心扑在工作上

  为了确保村里的肥料充足,董加耕决心跟老农江开阳为师,跟他学习罱泥技术。

  董加耕第一次跟着江开阳上船后,一边乘船,一边注意观察江师傅的动作。心想,这种活并不难,只要多使点劲就行了。

  可是,轮到自己操作的时候,他一用劲儿,罱口就裂开了,满满一罱子河你沙沙都漏到河里去了。

  江大伯看到后,一把抓过董加耕手里的东西,冲着他大声说:“我看你这双手只能抓笔杆子。你注定吃不了种田的饭,还是算了吧。”

  江大伯的话深深刺痛了董加耕。他想,难道我真的不能吃种田的饭吗?不会拿罱篙就不能成为农民吗?我就不信这个邪!

  看着江大伯气冲冲的往家走,董加耕在后面央求到:“大伯,我没有经验,请你再教教握我吧,我一定认真学习。”

  看着董加耕一片诚心,江大伯就回家重新拿了一个新的罱口,答应再教他。

  可是,这次董加耕还是把罱口上的竹篾子打裂了。

  江大伯见状,气呼呼的说,“我一副罱口用几年,你一天就用坏了两幅,有多少罱口给你糟蹋!回去吧,不要拿我开心了。”

  结果,董加耕坚定的说:“对不起大伯,都是我不对!但是,我还是要跟你学!”后来董加耕跟着江师傅撑了一个星期的船。

  看到董加耕这么勤奋好学,老人被他的执着感动了。就这样,董加耕学会了罱泥,之后还陆续学会了扬场、使唤牛等多项技术活儿。

  已经回乡务农一个多月了,董加耕还没有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他心爱的女友呢!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董加耕兴冲冲地去看望在小学当老师的女朋友。

  他这次去,不仅想跟女友分享自己劳动成果和喜悦,还想让她也加入到新农民的行列,同自己并肩战斗。

  可是,女友看见他那结满老茧的双手和黝黑的皮肤,不禁吃了一惊:“你没有去上大学呀?一个多月没见,我以为你走了呢!”

  董加耕幽默的说:“我没去上大学,现在担任社员,负责劳动。”

  姑娘一听,叹了口气说:“唉!你平时不是很有远大理想的吗?”

  董加耕把国家的需要和参加劳动的意义给女友讲了一番,然后说:“我们年轻人要做四季常青的松柏,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结果女友生气的说:“我怎么能和你比?我就是温室里的花朵。”

  然后,她拔出一支钢笔,“啪”地扔在桌子上,说“还给你!当泥腿子有什么意思!”

  看到女友的举动,董加耕一下子愣住了。

  眼前女友的脸突然变得这般陌生,话语是这般令人心寒。他想,她注定是不会了解自己的。而他,也不想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屈尊这样的爱情。

  一阵沉默后,他毅然站了起来,坚决的跟女友说:“好吧,你不爱我这个泥腿子,我也不爱你这样的人!”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跟女友分手之后,董加耕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他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献给党、献给农村。

  坚守一线,克己奉公

  正当董加耕和乡亲们一起齐心协力,准备秋季夺取丰收时,他的家乡在1962年遭遇了水灾,粮食大幅度减产。

  公社党委考虑到他收入不多,以及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准备抽调他到邮电所工作,每个月可以有30元的固定收入。

  可是,董加耕听说后,先是激动和开心,然后是不安和犹豫。

  他犹豫的是,如果去了邮电所当会计,那不是逃兵吗?自己才跟大家说了要扎根农村,这样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思前想后,他找到党委书记说:“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关怀,我还是在这里坚持干下去吧!”

  党委书记听了他的话,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真有志气,好好干吧!”

  1962年秋收季节,为了看护公社的粮食,董加耕每天住在场头上,日夜看护。

  一天夜里,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还刮起了大风。眼看队里的土墙就要倒塌,囤在屋里的几万斤粮食就要遭受损失。

  怎么办?这时董加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粮食是社员的命根子,决不能让它受到一点儿损失。”

  他看到河对岸有两个不用的风车,他毫不迟疑的游过河,爬到6米多高的风车主轴上,拆下了两幅木杈,把房屋周围顶住。然后又组织社员们一起把队里的几条大船拖到场上,把稻子一船船的运送到高地。

  这期间,他家的房屋也受损了。妹妹找到他,想让他回家帮忙维修加固。

  结果董加耕说:“家里房子倒了,你可以和妈妈搬到哥哥家里住。这里可是有几万斤粮食,我怎么能离开啊?”

  整整一个月时间,董加耕吃住都在这里,没有回家睡过一次安稳觉。

  听说了董加耕雨中护粮的故事,他得到了社员们的交口称赞。1963年4月,他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大队会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账做账。

  他廉洁奉公、公私分明,绝不贪公家一点儿小便宜。

  一天午后,他为队里买了东西找回四角零钱,他随手就放在兜里。他妈妈给他洗衣服时,就用这个钱去买了盐。董加耕知道后,马上把这四角钱交还给队里。

  1963年秋后,董加耕跟两个社员一起去交公粮,自己带了两斤大米。

  等船开了好一会儿,他发现他们俩没有带口粮,就问他们不带口粮吃什么。

  结果,他俩笑了起来,一个人指着船上说 :“这么多粮食,你还怕没有吃的?”

  另一人说:“我们往年交公粮都不带吃的,只有你带了,真够傻的!”

  董加耕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的想法,就耐心的跟他们说:“这是要交给国家的粮食,我们可不能私自享用啊,我带的口粮多,我们一起吃吧!”

  那天,那两名社员也没好意思动公家的粮食,最终三个人成功将公粮安全送达目的地。

  董加耕在工作中一直是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群众对他的评价是“一百个满意,一千个放心”。

  他始终记得大队书记说过的话:“群众的信任是金子买不到!”

  身居茅屋,心怀天下

  董加耕的先进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当年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目标始终如一》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董加耕从放弃上北大到主动回家乡建设家乡的故事。

  《人民日报》也在1964年3月20日刊发了相关内容,还特别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从此,董加耕成为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

  有人说董加耕傻,“有福不享,有钱不要”。

  他却说,比起雷锋来,我干的傻事太少了。

  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居茅屋,放眼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之后,他的工作越来越多了,职位也升高了。

  1964年12月,董加耕作为先进典型被邀请参加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他还担任了人大代表主席团执行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当年12月26日晚上,他还应邀参加了毛主席71岁的晚宴。

  在晚宴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以及各行各业的典型代表陈永贵、华罗庚和王进喜等人,董加耕受宠若惊。

  更令他终身难忘的是,毛主席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还多次给他夹菜。

  那天晚上,毛主席笑着和他说道:“你就是董加耕同志啊,我可听说过你写的‘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志向很大嘛,国家就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的青年。”

  听到毛主席的话,他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个晚上,董加耕非常开心,他说这是 “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以后每次想起都激动不已。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了,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被特许在毛主席身边守灵七天七夜,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缅怀。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

  改革开放以后,董加耕跟大家一样置身时代大潮,他每天跟青年人一样挤公交、跑基层,一直奋斗在第一线。

  1987年,董加耕调任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转变广大农村人口的发展观念。

  1994年,董加耕和他所在的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个亿,被列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区)的第55位。

  1996年国庆,董加耕应邀赴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他还被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

  8年后,董加耕因为成绩突出,全票当选为盐城市郊区政协副主席,不久后又升任盐都县(后改为盐都区)的政协主席,一直干到退休。

  如今,退休后的董加耕还在关心着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儿童。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虽然董加耕放弃了保送北大,但他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一代知青楷模。

  董加耕曾说过,“要在艰苦和劳动中锻炼”,“要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要用双手创造世界。”

  他做到了,而且无怨无悔。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