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铁劵,想让朱元璋饶他不死,可是朱元璋大笑起来,让李善长好好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李善长仔细一看,吓了一大跳。
只见金牌后面赫然写着“免死,除谋反大逆”几个大字,这是李善长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时李善长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早看看这块免死金牌,自己天真的以为有免死金牌在手,什么样的罪过都可以免死。
最终,李善长一家70多口都被朱元璋斩首示众。
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之一,自幼饱读诗书,展现出极高的才能。在40岁时,他投奔朱元璋,很快以出众的学识得到朱元璋赏识。
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学习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的用人之策,从而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之后,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的计策,开始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低调行事,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他对内稳定发展,对外韬光养晦,吸引了大批的民众投靠,势力得以快速提升。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精力主要放在处理一些政务上,这也使得李善长的才能得以突显,帮助朱元璋将政务之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从此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通过几年的发展,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朱元璋开始主动出击,后方的事情主要交给李善长负责,在李善长的管理之下,朱元璋的后方十分稳固。
朱元璋攻占应天府,名望及实力又大大增加。之后又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取胜。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地盘逐步扩大,李善长始终将朱元璋的地盘治理的井井有条,免除了朱元璋征战的后顾之忧。
李善长虽然没有征战之功,但是在朱元璋的心里,他的功劳一点不比擅长征战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小多少。
1368年,大明立国,朱元璋称帝。在论功行赏之时,朱元璋选出了功劳最大的六个人封其为“国公”,其中李善长排在第一位,要比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开国名将还要靠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手给李善长颁发了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死金牌”。
因此,李善长即使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器重程度。
在大明前期时,李善长任宰相一职,权倾朝野。后来李善长因其年龄太大,没有精力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想要告老还乡,随即推荐胡惟庸接替自己的宰相之职。
朱元璋就谁来继任宰相之事询问过刘伯温的想法,刘伯温不认为胡惟庸是宰相的合适人选,认为其得到重用,势必会与朱元璋产生矛盾,会引来灾祸。
但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还是任用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为宰相。
胡惟庸上任后,就表现出极大的政治野心,专横跋扈、独揽朝纲。公元1380年,朱元璋对胡惟庸的厌恨达到了顶点,将其处死。
同时,朱元璋借机将想杀的人也一并株连,前后一共处死了3万余人。
李善长力保胡惟庸担任宰相,其原因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还是亲家关系。
本来,李善长也是要被牵连的,当时朱元璋念在李善长的功劳上,没有将其治罪,朱元璋以为自己没有因为胡惟庸一案牵连李善长,李善长应该对自己感激涕零才对。
但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善长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罪,根本没有考虑过感谢皇恩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后,觉得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从此便记恨上了李善长。
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一个后辈丁斌因与胡惟庸案牵扯,被朱元璋判处流放之罪。李善长自持自己功劳卓著,向朱元璋求情,结果惹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下令对丁斌严刑拷打,想以此逼问出李善长的罪行,结果丁斌是个软骨头,很快就招认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曾密谋谋反之事。
朱元璋得到丁斌的供词,顿时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捉拿李存义,在高压审讯之下,李存义很快招认其谋反罪行,李存义还招认他想拉李善长一起谋反,但是当时李善长并没有同意,只是说让他们等自己死后再谋反。
朱元璋一听,李善长知道自己弟弟要谋反,竟然知情不报,包庇其谋反之事,朱元璋顿时大怒。
虽然,李善长没有直接参与谋反,但是也罪不可赦,朱元璋便下令将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处死。
李善长得知自己犯有包庇谋反之罪,还妄想以免死金牌免除自己死罪,随即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看着李善长冷冷说到:“你好好看看,这铁券之上都写了什么?”
此时,李善长才仔仔细细看着免死金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很快看到“免死,除谋反之罪”七个大字。此时,李善长知道自己是难逃一死,最终落得了被砍头的下场。
李善长本不至于人头落地,况且其已经归隐多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善长自持功劳,不将朝堂百官放在眼里,甚至对朱元璋都没有恭敬之心,遇上朱元璋这个睚眦必报的皇帝,得此下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