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个普通地级市,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过一场无比一起大战

爱百科 45 0

  在我们两千余年专制主义历史中,郡县制是一种新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郡县制成为我们的一种普遍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起源于三晋,三晋之郡县制则源于上党。《左传·哀公二年》记载:

  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御之,遇于戚。······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春秋后期,随着争霸兼并战争的频仍,晋国卿大夫在他们的领地推行县制。到春秋末年,晋国又出现了郡的组织。上述记载,是文字史料中“郡县”出现最早的记载。

  郡县制发源于上党地区,这并不奇怪。上党即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中说:“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唐代李泰等《括地志》说:“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党地区的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西南部是王屋山、中条山,西面是太岳山脉。因此,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云:“上党四塞之固,东带三关,据天下肩脊,当河朔咽喉,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太行瞰其面,并门负其背。”地形如此险要,郡县制最早在这样的地方形成也不足为奇了,毕竟郡县之制最初就是一种军事管理的建置。

  上党地区之设郡县,与晋国解体有着密切联系。公元前514年,晋六卿对晋国进行了第一次瓜分。公元前498年,晋国智、魏、韩、赵灭范氏、中行氏之后,对晋国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大家族于晋阳城下灭智氏,对晋国进行了最后一次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国瓜分晋国之后,虽然短暂维持和平,但是终究因为领土纠纷,发生了多次争战。在战略要地上党地区,三国皆设了郡治。按照今天的地理概念来说,战国时代,赵国的上党郡基本领有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韩所设的上党郡有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等地区;魏国的上党郡有高平、陵川及晋城等地区。

  三家分晋

  战国之世,国外占有上党地区西部,赵国占有上党地区西北部,魏国占有上党地区东南部。上党地区是赵都邯郸西面,国外北面,魏国西北方向坚实的防御壁垒。战国后期,随着秦国对关东诸国的攻势的进展,上党地区也自然成为秦国与三晋激烈争夺的地界儿。

  公元前262年,秦国武安君白起攻取了国外的野王邑(今天的河南沁阳),如此上党地区的东面和南面就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上党对于三晋可以说是决定生伤存亡,“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

  白起

  但是,国外失去野王邑之后,鉴于国外的上党郡已经成为孤悬于外的飞地,其与国外本土的道路被断绝。为了弥合与秦国的联系,国外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上党之地请和。韩王企图以上党一地换取秦国暂时放弃进攻国外,但是国外的上党郡守冯亭却把韩上党送给了赵国。

  冯亭的这一招其实非常厉害,他的目的是把秦国的矛头引向赵国,同时促使韩赵共同抗秦。赵国介入是对三晋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三晋中只有赵国有实力和秦抗衡;上党地区也只有控制在三晋手中,三晋才能免除被秦灭亡的命运;赵国接受韩上党,秦赵之间就必有一战,不论胜负,赵国国力一定会受到削弱,赵国就不会对韩魏,尤其是国外构成威胁。

  赵国接手国外上党郡,引得秦国大怒,秦昭襄王下令,马上发兵攻赵。战国时代,秦赵两国最一起的长平之战就此拉开帷幕。其实,对于国外的上党之地,赵国内部是有人反对接手的,平阳君赵豹就是一个坚决反对受地的人,他对赵孝成王说:“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赵豹看出去外企图拉赵国下水,将祸水引向赵国的阴谋,秦强赵弱,赵国抢走已成秦国囊中物的上党,肯定不可能全身而退。

  但是,贪图领土之利的赵王没有听赵豹的意见。促使赵王最终接受韩上党之地的人是著名的平原君赵胜,在司马迁《史记》中,平原君在这个问题上犯了愚蠢的错误,“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世人皆知,赵国惨败,四十余万降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实乃一起至极!事实上,以当时赵国实力,与秦国尚有一较高下的可能性。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变化之后,实力大增,公元前270年的阏与之战中还曾大败秦军,“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

  虽然赵国整体国力虽略逊于秦国,若军事部署得当,鹿伤谁手仍难逆料。当时人也认为秦国若未控制上党而贸然攻赵,风险极高。但是,赵王在这个战略问题上却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在接受国外上党之地后,却无与秦决战的决心与准备,竟然没有在上党部署重兵,控制上党高地的有利地形,做全面决战的准备。结果,秦将王龁率军进攻国外,很快就夺取国外上党。对于赵国而言,上党是得而复失,形势进入不利,受地成为一场荒唐闹剧。

  上党丢了之后,赵国这才在长平(今山高平西北)驻军布防,镇抚逃离上党的民众。王龁拿下上党之后,并未停止军事行动,继续进攻赵国。如此被动,赵王这才仓猝任命廉颇接手统帅之职。

  廉颇是名将,但不是战神,接手之后,也是连遭两场败仗。为稳住战局,廉颇只得采取坚壁不出的战略,却又引发赵王的责让,最终导致阵前易帅,赵括更是仓促接掌帅印,最终落得全军覆没的惨剧。

  赵军长平覆灭,最后关头的阵前易帅诚为失策,主帅赵括贪功无知的“纸上谈兵”形象,也就从此深植人心,成为历史笑柄。但是,事实上,当时对赵括而言,除了主动决战,似乎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正是因为粮食难以为继,才使得赵王换下主张坚守的廉颇,用了急于开战的赵括。

  秦国得知赵国换帅,也立即以武安君白起换下了王龁,出任攻赵统帅。赵括到长平军前,立刻发动总攻击,却进入白起分割包围的圈套。赵国军士断炊四十余日,赵括企图突围,率领精锐出击搏战,但却被秦军射杀,赵军四十余万人投降秦军,最终却被白起坑杀。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以惨绝人寰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其实,将赵国逼入绝境的不是白起,也不是赵括,而是赵王自己。起初,廉颇前哨战失利,与王龁军相持数月后,赵国不堪负荷。赵王竟然转而幻想与秦国议和,派出贵人郑朱入秦,企图与秦国停战媾和。

  对于赵国而言,当时已经与秦国开战,媾和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与魏、楚结盟,建立赵、魏、楚合纵以抗秦的策略,尚有迫使秦军撤退的可能。但是,赵国派人入秦,这就让魏国、楚国放弃了援助赵国的想法,“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国进入孤立,就是情理之中了。

  长平之战,虽然是赵国惨败,但是对秦国而言,也的确是过度消耗国力,军队伤亡也不小。长平之战后,上党地区民众仇秦,很难治理。于是,秦国暂时撤出上党地区,三晋又各自拥有上党地区。直到公元前259年,“秦复定上党郡”。

  公元前258年,秦将王龁率军攻打邯郸。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救赵。在赵国与魏楚联军的包围之下,秦将郑安平降赵。接着,魏、楚、韩三国又在河东大败秦军,魏收回河东,韩收回上党,秦军退回河西。公元前254年,秦向魏河东反攻,魏在河东之地尽被秦军攻取。

  长平之战尸骨坑

  公元前247年,秦军攻下魏国的高都;公元前246年,秦又全部攻占韩的上党郡,平定晋阳,重建太原郡;公元前239年,秦派长安君成蟜进攻赵国的上党,但是成蟜在屯留叛降赵国。公元前236年,秦攻取赵国的阏与(今和顺)、橑阳(今左权)。至此三晋的上党地区基本为秦国占据。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公元前229年,秦派大将王翦率上党兵,直下井陉;公元前228年,秦攻破赵都邯郸,公元前225年,秦亡魏。略定三晋,距离兼并天下就已经不远了。

  秦国最终一统天下之后,仍设上党郡,位列36郡之中。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在上党仍设一郡,下辖14个县,隶属并州刺史部。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长子、壶关为中心,和顺、榆社两县以南,太行山以西,沁水流域之东,晋城以北。

  长平之战

  上党郡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有太行山阻隔,导致与冀州刺史部的联络相当困难;南、西南有太行山、王屋山,形成了与司隶部相邻郡县交往的障碍;西有中条山阻隔,与晋南往来亦不畅通;北部因有太行、太岳诸峰,所以与晋中地区的交往也是困难重重。此地地势高峻,险峰陡立,犹如堡垒一般,俯临河北、河南。境内山地磋峨,绝壑深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系统。

  上党郡的内外交通主要靠山间峡谷的隘口和官修驿道,这些交通孔道狭长曲折,居高临下,有险可依,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自上党向四周任何方向出关攻掠都有长驱直下、高屋建瓴之势,而由外部入攻则属仰攻,易遭阻遏。

  既然是战略要地,那么上党地区在日后的历史上,必然仍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枭雄争霸之壮烈大戏仍然会在此地上演。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