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国“十年黄金时期”:1927年-1937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

爱百科 92 0

  提起民国时期,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个时期数不尽的文人才子,是中国人民意识的觉醒,是冲破封建束缚下文人墨客之间的爱情纠葛。

  1927年到1937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民国的十年黄金时期,在当代人的评价中,不少人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思想、工业发展的开端,认为中国如果一直按照当时那个劲头前进,必然前途一片光明。

  但同样有人对这十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国民党拥护者的“洗白”之词。在这个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哪些事情,而国民政府又是怎样管理中国的呢?

  放弃钢铁产业

  衡量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实力要看经济,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钢铁产业必然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数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钢铁产业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而东三省也在国家的政策下一度成为工业强省。而在民国所谓的“黄金十年”中,国民政府却反其道而为之。

  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的钢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1890年,中国才拥有了能够自主生产钢铁的汉阳钢铁厂。这家诞生于洋务运动的钢铁厂由清朝名臣张之洞主持建设。

  厂内一共只有小高炉、小平炉和小转炉各两座,整体建设却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从那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中国的钢铁总生产量为760余吨,在这其中,还有600多万吨的钢铁是在日本侵华时压迫人民生产的。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短短七年时间内,中国的钢铁总产量就几乎是这五十年产量的两倍,可见国民党政府对于当时的钢铁工业有多么的不重视。

  1927年,国民党上台时,中国的钢铁产量仅有3万吨,两年后,这个数字涨到了5万吨,而同时期的日本年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384.4万吨,而工业同样不发达的印度此时的钢铁生产总量也达到了中国的1.25倍。

  钢铁产业不仅仅代表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实力,在战争时期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在军事上的能力,枪炮弹药的生产无一不是要用钢铁的,中国大敌当前,国民政府难道不打算发展军业吗?答案是否定的。

  蒋介石政府对钢铁的需求同样也是巨大的,但是国民党政府却没有打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起自己辛辛苦苦地建设工厂,国民党的官员更希望轻轻松松就把功劳拿到手,最好还能有点油水可以捞,于是,从国外进口成为了许多国民党官员喜欢的生意。

  一批钢铁从外国进口到中国,经过一次转手就可以捞到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回扣,这样的生意国民党的高官自然趋之若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压抑了钢铁产业的发展。

  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钢铁产业还走上了下坡路。在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清政府落后无能,但是已经有一大批人意识到发展现代重工业的重要性,而在蒋介石在位期间,国民党的官员却把这一重要任务抛到了脑后。

  遏制轻工业

  由于中国本身就落后,再加上国民党高层想要捞点好处,在钢铁这样的重工业上,国民党采取了遏制的政策。而在中国相对发达一些的轻工业也同样没有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专门提到过不少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们是那个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国民政府作为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府没有保护这些弱小的萌芽,反而成为了欺压这些企业的一份子。

  根据民国当时《上海市年鉴》的统计,从1928年起,在中国注册的工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自身所占有的资本都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国民政府接过领导的旗子之后,中国每年新建的厂子反而越来越少了,原来建起来的工厂每年也在不停地缩水。

  而另一边,国民党政府还在对外吹嘘,自己这十年在工农业产值方面取得了7.7%的增长,这样大相径庭的数据都是由国民政府自己统计出来的,而这样“傲人”的成绩也是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手段换来的。

  1928年后,国民政府为了能够聚集更多的资金,在之后的6年中多次与多国政府进行谈判,进出口关税在这六年里前前后后进行了四次调整。

  海关关税的升高使国民政府发了一笔横财,政府内部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尝到了甜头的国民政府开始向货币伸出黑手,准备通过经济手段再赚一笔。

  1935年11月,全国开始实行法币制度,将原本流通的银币更换为纸币,将货币与关税牢牢攥在手里的国民党政府此时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国家命脉,但这个政府并没有打算为自己的企业服务,相反,这些企业正是他们“欺压”的重要对象。

  民国时期,荣氏兄弟是最为著名的一批实业家,他们家的面粉厂生意曾经也是蒸蒸日上。1902年,荣宗敬与荣德胜兄弟二人开始做起面粉的生意,一开始顺风顺水,在继续发展资本经济的中国,许多财力物力迅速聚集在了兄弟手中。

  1906年,两人趁着面粉事业蓬勃发展,又开辟新的领域,进军纺织业,但是,兄弟两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

  在国民政府的打压下,两兄弟手下除了三家面粉厂之外所有的资产都被用于抵押贷款,而且这些贷款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不停地提高,在这其中,九家纱厂的资产共为2200万元左右,1934年,这九家纱厂的负债就达到了2100万元左右,为了偿还这些债务,兄弟二人只得将这其中的二厂与五厂交给债券集团保管。

  历史书中说,那时中国的民族企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国民政府正是在民族企业头上踩上一脚的人。

  轻视军工产业

  如果硬将上面两条国民党的敛财行为解释为战争需要,那么国民党轻视军工产业的事情就完全解释不通了。

  在抗战时期,对于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军工业,一旦一个国家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需要依赖进口时,这个国家在战争就就相当于被外人扼住了喉咙。

  阐明这一点最好的一个例子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战争后期,中国与苏联之间恩断义绝,苏联转手就为越南提供了武器,支持越南与中国作战。

  那时新中国还百废待兴,如果真的和苏联打起来可以说是毫无胜算,但是与拿着苏联武器的越南打,却顺利取得胜利。

  这中间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越南自己又生产不了什么先进的武器,全都依靠苏联,而苏联没有办法供应足够的武器给越南,结果到了战场上武器供不应求,最后败给了中国。

  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于军工按理来讲应该高度重视,但事实上,在1943年,重庆18家与军工紧密相关的铁厂倒闭了14家,为数不多的四家钢厂也有一家维持不下去,而其他的企业也并非一派热火朝天、忙碌生产的样子,机器经常开着的场子不及整体的十分之一。

  进口的兵器确实要比国内生产的先进,可是单靠进口的那点枪支弹药完全撑不起抗日前线队伍的需求。

  同时期就连条件艰苦的共产党还要在黄崖洞建立自己的兵工厂,研发武器,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在军工方面下大功夫。

  小结:

  由此可见,一些人所鼓吹的民国“黄金十年”只是一个华丽的壳子,这十年间,国民党并没有有效地对国家进行治理,相反,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手段将大笔的财富聚集在自己手中。

  作为领导者,他们没有想明白自己属于哪个阶级,为谁服务,作为中华儿女,他们没有认清楚现在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应该做什么。

  他们打着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旗号,心中却全都是生意,这样的政府无法打赢仗、无法发展好经济,更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