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非阴鸷之谋、徒以恃宠溺爱—明宪宗万贵妃和纪淑妃的那段史实

爱百科 30 0

  大明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即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后世也称为成化帝。宪宗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母亲是孝肃皇后周氏(时为英宗贵妃),他也是英宗的长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在权宦王振的撺掇下,仓促出兵征讨入寇的瓦剌,临出征前,英宗册立只有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以安定京师。

  当年八月,英宗在于土木堡之役中战败被俘,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大明社稷危在旦夕。情势万分紧张之际,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群臣们奏请孙太后(英宗生母)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继皇位,即代宗景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之后,景泰帝、于谦等面对大举入寇、包围京师的瓦剌军队奋起反击、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大明因此度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太上皇英宗被迎回京师,景泰帝将英宗安置于南宫,名为荣养、实际上是软禁。而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将大明皇储之位“让给”了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济,改封为沂王。如果之后一切正常的话,废太子朱见深将以藩王身份在封地小心翼翼、无声无息地过完富贵而乏味、甚至惶恐不安的一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感染风寒、并导致病重,不能处理朝政,一些不甘于现状、有政治野心的臣子们趁机策划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英宗从南宫中接出来,再强行进入皇宫,簇拥英宗登奉天殿,夺回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皇位。

  英宗复辟成功后,下诏废除了景泰帝皇帝的身份,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将于谦等保卫京师的功臣们或杀害、或流放,以正“夺门”之名。一个月后,已经被废的景泰帝在西苑中莫名其妙薨逝。

  英宗重登皇位之后,前皇太子、现沂王朱见深被重新立为皇太子,但在颁布册立诏书的时候,英宗误将朱见深的名字写成“朱见濡”,以后,皇太子的正式名字,就改用朱见濡。

  皇太子因为少年时候被动地卷入了皇储之争,又无故被废,所以造成了他精神方面的压力极大,性格胆怯敏感,久而久之落下了个口吃的毛病。

  宪宗在当初少年多舛之时,父母均不在身边,祖母孙太后也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其身边、护佑安全,只有比他年长十七岁的贴身宫人万氏(万贞儿)不离不弃、照顾、陪伴在年幼的朱见深身边,使得朱见深极依赖万氏。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皇太子登基,即宪宗。宪宗甫一登基,即向钱太后(英宗皇后、宪宗嫡母)、周太后(英宗贵妃周氏、宪宗生母)奏请立万氏为皇后、行册立礼,但钱太后、周太后以万氏年纪过大、有碍朝野观瞻为由,坚决不同意(两位太后:好家伙,万氏和我们的年纪都差不多大,让她喊我母后,她敢喊,我还不敢答应呢!)并于天顺八年七月给宪宗举行大婚,立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十六岁的吴氏为皇后。

  吴氏成为皇后之后,年轻气盛、心直口快,对宪宗大婚之后,依旧和三十余岁、没有任何名分的宫女王氏日夜厮守在一起、承受恩泽比自己这个皇后还要多之事十分看不惯,于是寻机挑衅万氏,并借口万氏顶撞自己,以皇后的身份下令对万氏施以杖责。

  让吴皇后没有想到的是,宪宗得知万氏被打后,立即气势汹汹地赶到后宫,向皇后问罪,并杖责皇后给万氏出气。此后,一不做二不休的宪宗干脆连下三道诏书,颁布天下,废黜吴氏皇后之位:“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其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于别宫。”

  就这样,刚当了一个月皇后的吴氏,因为和宪宗宠爱的万氏产生了矛盾,直接被废,从此在凄冷的西宫中度过了四十余年。

  原本宪宗在废黜了吴氏之后,就想一鼓作气册立万氏为皇后,但这个举动被周太后、钱太后联手反对(两位太后都不想让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女人给儿子当皇后,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无奈之下,宪宗只得立妃子王氏为继皇后,即日后的孝贞皇后。但王皇后一生无宠,在宪宗眼中,就如同透明人一般。

  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将万氏立为皇后,但宪宗依旧不死心,还想着将来再作图谋。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氏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这让宪宗大喜过望,立即遣使祭祀山川,并晋封万氏为贵妃。因为万氏为皇帝诞育长子,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周太后、钱太后这一次无话可说,只得默许万氏成为贵妃。

  原本宪宗准备在皇长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并效法祖父宣宗皇帝当年册立生了皇长子(即宪宗之父英宗)的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宪宗亲祖母)为皇后、而“劝退”前任皇后胡氏之旧事,等立了皇长子为皇太子后,再徐徐图之,最终达到劝退王皇后、立万贵妃为新后的目的。

  但冥冥之中天注定,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不到一岁的皇长子夭折,连名字也没来得及起,这让一心要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趁势立万氏为皇后的宪宗大受打击,抑郁了许久。而更让宪宗伤心的是,万氏因为生育皇长子时年纪太大、身体已经受损,而皇长子夭折之事对她所造成的冲击更加加重了身体伤害,因此,万氏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再也不能为宪宗诞育子嗣了(虽然宪宗和万贵妃本人当时都不知道这种情形)。

  此时,宪宗和万贵妃已经知道了贵妃不能再生育的实情,为了大明社稷传承不绝,宪宗于是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册立两岁的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对于这个结果,已经四十二岁的万贵妃虽然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阻止。

  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仅仅过了两个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就夭折了,年仅三岁。宪宗对皇太子的夭折十分痛心,追谥儿子为“悼恭太子”。后世的民间野史、及清朝所编纂的《明史》,都将悼恭太子的夭折归罪于贵妃万氏的阴谋,不过,这件事情没有实证。

  其实,当时宪宗已经有了第三个儿子——之前的成化五年(1470年)九月,宪宗在一次偶然查看自己的藏书阁(就是内帑小金库)时,遇见了管理内库的宫女纪氏(广西土司之女,因父辈举兵叛明,明军平息广西叛乱后,纪氏被俘入宫中);宪宗询问她内库的管理情况,纪氏平稳沉静地一一作答,内帑明细解释得清清楚楚。

  宪宗得知私房钱越来越多,很是高兴,同时对于这个管理账目勤勤恳恳、同时又恬静稳重的宫女愈发欣赏,兴致盎然之下,宪宗就留宿于藏书阁、宠幸了纪氏,谁料纪氏居然因此有孕,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宪宗应该是对皇三子的降生心知肚明,但他担心万皇贵妃得知此事后,会更加伤心、并因此误以为皇帝失去对她的宠爱,所以选择了不将此事公开,而是将纪氏母子安置于宫外的西内安乐堂中,妥善抚养。在此期间,被废的吴氏因居所离安乐堂较近,也多方帮助纪氏,送衣物、食物,协助纪氏抚养婴儿。

  因为宪宗要照顾万贵妃的情绪,不想让宠妃伤心,所以刻意隐瞒了皇三子的消息,五年的时间内,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皇帝还有一个儿子生活在宫中。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皇宫发生火灾、乾清门受损,宪宗认为上天以此在警示他,于是才将皇三子早已出生之事生向朝野公开,并为皇三子起名为朱祐樘,并在十一月间立为皇太子。

  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其生母纪氏就病得很严重了,而朱祐樘在五月的时候正式从西内搬进宫后,根据《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内阁辅臣商辂曾经就此事给宪宗上疏,说:“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这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朱祐樘进宫后,起初是由万贵妃所照看的(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不说是否视同亲生这么过于“离谱”的情形,总之万贵妃绝不可能去谋害年幼的朱祐樘(那样的话,宪宗再宠爱她,也不会袒护);其二、纪氏在朱祐樘正式进宫前,就病得很重,以至于没能一起进宫,而是暂时留居安乐堂养病,这才有商辂向皇帝请求让皇三子生母进宫,以便母子“朝夕相见。但商辂指明了皇三子依旧还是由万贵妃抚养,这样大家都好(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对于商辂的这个奏疏,宪宗很是爽快地答应了,并安排纪氏入宫,居永寿宫养病,自己也多次前去看望。

  不过纪氏的病情很重,经过多方医治也难以痊愈,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八薨逝。宪宗追赠给皇室立下大功的纪氏为恭恪庄僖淑妃,安葬昌平皇陵区妃园寝内。

  另外,为了安抚照顾万贵妃的心情,宪宗在册立皇三子为皇太子之后,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晋封万贵妃为皇贵妃,明确其地位在后宫诸妃之上,仅次于王皇后(其实王皇后就是个牌位,并不敢和万氏正面对抗,万皇贵妃实际上是后宫中的第二人,仅次于同龄的周太后而已。)

  但在民间笔记及清朝所修的《明史》中,这件事还有第二种说法,并极具戏剧性————

  纪氏受孕后,就被万贵妃派出女官逼迫堕胎。但女官怜悯纪氏,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是得了病症,不是受孕。万贵妃将信将疑之下,把纪氏调离藏书阁,安置到犯过错的宫女们居住的安乐堂内。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在安乐堂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与此同时,废后吴氏所居住的西宫离安乐堂很近,她知道这件事后,怜悯无辜的纪氏母子,并想要报复让自己被废的晚氏,于是也参与到保护婴儿的行动中来,多次暗地里送食物、衣物给纪氏。

  就这样,在若干好心人的关爱之下,这个命运多舛的小孩儿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但为了防止万贵妃的迫害,孩子的生母纪氏不敢让他在皇宫里公开露面,不准大声说话,就连出生时的胎毛也不敢剪,生怕露出了破绽,从而被万贵妃得知后加以伤害。而这一切的一切,孩子的父亲宪宗皇帝都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实情。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