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门听政,即上早朝,始于汉唐,惯例明朝,巅峰清朝。康熙皇帝,五十四年,纵使外出,从不间断。御门听政,大到外交,小到案子,文武百官,尽情讨论,皇帝大臣,相得益彰。
欲知“康熙御门听政”的详情,请点赞、关注,慢慢欣赏。
“御门听政”就是人们常说的“上早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行为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御门听政”制度始于汉唐时期,惯例于明朝朱元璋时期,巅峰于清朝康熙时期。
康熙帝从十四岁亲政开始,历时五十四年,除了一年三节和朝中大丧等一些重要事宜需要及时办理时,才会中断“御门听政”,其余情况一律照常进行。纵使康熙帝出宫避暑,或者外出狩猎时,都会带着文武百官一同前往,以便在当地照常进行“御门亲政”。康熙中叶,曾有大臣建议康熙将“御门听政”的频率可以降为逢五举行一次,然而康熙却回答:“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听政理事,即觉不安”。
康熙帝每天的“御门听政”,主要是文武百官对于国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当中大到事关两国的外交,小到最下边官员所呈上来的一件案子,在此期间,文武百官可以尽情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百官们还不能“装聋作哑”,每个人都必须要进行发言,对于从不发表看法的官员,康熙还会亲自点名批评。这样一来,对于皇帝来说,他可以更为直接的了解当时的国情和大臣们心中的想法,对于大臣们来讲,他也有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平台,两者结合起来,在处理政务上其效率可谓是相得益彰。同时也避免了朝廷的内阁系统走向封闭化,使皇帝听不到正当的言论。
纵观历史,对于“御门听政”制度是否认真执行,已经影响了大清国运的变化。康雍乾之辈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国家达到了“康乾盛世”,道光帝常以龙体欠安为由疏于执行,导致了大清出现了走向衰败的迹象。虽然两者貌似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仔细斟酌联系无不存在。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