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封闭催生了走私,而倭寇中也有大量明朝人

爱百科 74 0

  为啥明朝倭寇最多?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倭寇的组成部分。所谓“倭”,其实就是古代人对日本人的简称。所谓“寇”,这就很明显了,也就是盗贼、匪徒的统称。

  现在就能搞明白,为啥明朝的倭寇最多了。

  倭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日本人,一部分则是贼人。其中贼人可就不仅限于日本人了,还有很多明朝人在里面。

  很多人刻意回避这个问题,但不得不说,明朝比较出名的倭寇领袖,清一色都是明朝人。被胡宗宪抓获的倭寇头子汪直是明朝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也是倭寇出身。

  明初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倭寇频繁出现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心里一直很不踏实。为啥呢?因为他的老对手方国珍、张士诚的部下们,跑到东南亚干起了海盗的营生,时不时想着反攻大明朝。

  这还得了?尤其是方国珍的部下,都是非常熟悉海战的军队。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下令:寸板不得下海。这便是闭关锁国的雏形。从此以后,大明朝和海外的贸易基本被人为中断了。

  在那个农业社会当中,自给自足尚且还能过得下去,所以一开始除了沿海居民强烈反对外,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好事。

  可时间长了以后,恶循环就出现了。过去沿海的渔民们靠打鱼为生,沿海商户靠海外贸易为生,如今你剥夺了人家讨生活的资格,总得安排一下营生吧?

  很可惜,明朝并没有妥善安排这部分人的生活,这直接导致这部分人中出现了大量倭寇。

  这里面大多数人过去从事海外贸易工作,如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干上了走私的勾当。而走私又是大明朝严令禁止的事情,因此爆发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倭寇

  这帮人当中,大多数人选择将日本作为其中一个落脚点。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日本过去一直都在和中国做生意,二来日本当时还没有闭关锁国,甚至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这帮做生意的人在那里十分受欢迎。

  时间长了以后,日本人当中的一部分浪人,也选择加入到了海盗的队伍当中。这就是倭寇形成的原因。

  明朝以前,没有闭关锁国这一说

  现在一提到闭关锁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清朝,认为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才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落后。

  实际上闭关锁国的老祖宗,正是朱元璋。其实也可以理解朱元璋,他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想要老朱家的天下永世流传,当然不希望外来力量干扰自家的统治。毕竟朱元璋生活在封建时代,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可闭关锁国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不仅断绝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而且还固步自封,越来越自大,最后只能挨打了。

  整个大明朝,也就隆庆皇帝在位期间,搞了个隆庆开关,才算是有限地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不过很可惜,隆庆开关也只是开放了福建漳州这么一个小港口而已。

  清承明制,基本上也沿袭了明朝的政策。毕竟那时候清朝统治阶级文化落后,必须要向中原王朝学习。而且台湾还没有回归,清朝自然按照明朝的老办法,实行了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以后,清朝正式取消了海禁政策。

  也就是说,清朝其实是对外开放的。当然了,这也是有限的开放。但是清朝开放的通商口岸,可就比明朝多太多了。在广东开放了广州,在福建开放了厦门,在浙江开放了宁波,在江苏开放了松江。清朝在这里设立了海关,从中获利颇丰。

  明朝以前,那就更开放了。元朝时期,十分彻底地打开了国门,与全世界进行文化、经济的往来。

  宋朝也是一样,对外开放的程度非常高。他们在泉州、广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宋朝的瓷器、茶叶、丝织品,成吨地运往海外,为宋朝的经济添砖加瓦。那时候的福建泉州港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

  唐朝更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一度实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大量外国人到中国来经商,甚至还有不少人在唐朝为官。

  由此可见,明朝之前非常开放,明朝之后相对开放,也就是明朝的时候,完全彻底地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倭寇横行的局面。

  倭寇里应外合,实力才会那么强大

  由于倭寇中有大量的明朝人,这就导致他们的亲戚们会在明朝内部进行接应。历史书中讲述倭寇的战斗力有多强,几十个人瞬间攻克一座城。其实这是瞎掰的,倭寇的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城内有他们的人做内应,里应外合之下,才能做到这件事。

  这就比较麻烦了,群众里面有“坏人”,抗倭的事业怎么发展呢?所以说,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部队看似很得人心,实际上大量沿海老百姓对此却不以为然。

  人家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需要从走私当中获取,让他们支持抗倭?这不是闹着玩吗?

  那么是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解决倭寇问题的吗?还真不是宣传的那样,解决倭寇问题的人,其实是明穆宗朱载垕,也就是隆庆皇帝。

  朱载垕

  嘉靖皇帝驾崩以后,隆庆皇帝顺利登基。他上台以后,立马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是隆庆开关。海外贸易终于合法化了,傻子才愿意冒着杀头的罪名去做倭寇呢!

  所以说,隆庆元年(1567年),倭寇瞬间就没了。戚继光无事可做,直接被调到蓟州戍边去了,俞大猷此后也没打过倭寇,主要负责平定内部的农民起义。

  堵不如疏,开放才是明智之举

  尧帝时期,黄河水泛滥,舜帝让鲧负责治水。鲧一味地加高两岸的堤坝,结果水势太大,直接把堤坝给冲垮了。因此尧帝放逐了鲧,接着让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方式与他老爹不同,他不断疏通黄河两岸的渠道,让黄河水流入不同的泄洪区当中,完美地解决了河水泛滥的问题。

  堵不如疏,就是这么个道理。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导致了倭寇横行的局面。当隆庆皇帝采取开放政策以后,倭寇立马就没了,这就是开放的力量。

  开放不仅有利于明朝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更有利于明朝内部的稳定。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明朝统治者的统治才能稳固。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