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当时已无任何顾忌之处,若非病故或可直接进行篡位

爱百科 72 0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用来形容野心极大且非常明显,历史上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在世之时权倾朝野,在其父兄死后继续篡夺曹魏的江山,最终奠定了其子司马炎篡魏的基础。

  千百年来有篡位心思的权臣数不胜数,就算在司马昭之前也不在少数,可公然胆敢弑君的就没几个了。司马昭当时掌握着魏国实际最高之权,他弑杀曹髦另立曹奂,以往的权臣做事还遮遮掩掩,司马昭却已然没有了顾忌而是公然行事,其张狂之态可见一斑。

  说到三国时代的司马氏家族,与曹氏也算颇为相似。从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夺得曹魏的大权以后,曹魏皇族由此没落,而司马氏迅速崛起。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独揽大权,而司马昭则在其兄长司马师之后继任大将军之位,继续掌握着当时曹魏的实际权利。

  曹髦成为皇帝以后,曾多次准备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并设晋国加赐九锡,然而却被司马昭所拒绝。其实以司马昭的权位,封王也不是不可以,之前封权臣为王也不是没有过先例,只不过当时得封为王的权臣,最终都走上了篡位之路,这也是曹髦最害怕的。司马昭一再拒绝晋公爵位,态度强硬,让曹髦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司马昭之前,其兄长司马师曾经逼迫郭太后废黜魏帝曹芳,另立了曹髦为新君,而司马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司马昭权势熏天让曹髦心中忧虑,日夜寝食难安,所以一直都有除掉司马昭的心思。司马昭也知道曹髦的心思,所以也一早有了废之另立的打算。

  司马昭

  其实之前也并不是没有弑君的例子,比如春秋时代曲沃代翼,小宗杀逐大宗取而代之,但这毕竟是少数,尤其进入封建王朝时期,权臣即便有心,也不敢明目张胆。无论当年王莽篡汉还是曹丕篡汉,对旧帝也还算客气,司马师也是让郭太后出面废黜了曹芳。司马昭可倒好,直接杀了曹髦,另立了曹奂为帝。儒家思想凡事都讲个天道礼法与名正言顺,司马昭却压根儿不理这一套,这在当时是极度越矩大胆的行径。

  司马昭做贼心虚,为了笼络住不安的人心,事后又假模假式地痛哭不已,责备自己没有尽职。他还拿成济作替罪羊,夷其三族。史载,成济被杀前愤愤不平,怒骂司马昭、贾充不休。司马昭本想借成济的脑袋来平息对自己极度不利的舆论,结果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狼狈万分。

  正所谓“人言可畏”,而司马昭也似乎毫不在意人言的举动,也是其气焰跋扈的表现之一。古代虽说皇权至上,可总有不怕死的人直接批评,更何况是对于权臣。一般来说,对于这些批评声,聪明的权臣或者坦然接受,或者充耳不闻假装不知道。毕竟这些声音对舆论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不能轻易去动,处理不好很容易落人口实。

  可司马昭又不走寻常路,当时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屑司马氏的拉拢,几次三番拒绝司马昭的征辟,最终惹恼了司马昭。景元年间,刚好嵇康被卷入了当时的一场冤案之中,司马昭本就忌恨嵇康,加上其宠臣钟会的构陷,最终将嵇康诛杀。司马昭的做法,无异于自找麻烦,还落了个狭隘之名,但其也无所顾忌。

  总体来说,司马昭当时几乎已经没有任何顾忌的地方,若非病故,恐怕篡魏的事也轮不到司马炎来做。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