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是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一生中曾经两度出塞,戍守边关,写下了大量涉及边塞军旅与风土人情的诗歌,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
公元751年,三十六岁的岑参跟随大将高仙芝来到甘肃的凉州城。此时他即将结束三年的随军生涯,从寒冷的边塞回到长安家中。
途经凉州繁华地带,又恰逢初春的景色,岑参心情格外愉快。当时他路过一个叫花门楼的地方,看见一位老者年过七旬仍在卖酒。于是兴致大发,写下了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
一、《戏问花门酒家翁》赏析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白话翻译:老人家七十岁还在卖酒,成千上万个酒坛码放在花门口。道路旁边的榆树上生满了“榆钱”,我把它们摘下来和你换酒,你愿意吗?
岑参这首诗开篇就写得很“稀奇”,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人衰老得快,很多人一过五十岁身体就垮掉了。可是他笔下的老人,七十多岁还有精神出来卖酒。
这还不算最稀奇的,更稀奇的是,谁帮这个老人搬动“千壶百瓮”的酒坛子呢?这些酒坛多得都快堵住花门口了。
诗人故意用这样的写法,
通过老人本身长寿健康的状态,以及他把“千壶百瓮”摆满花门口的这一举动暗示读者
,
“花门口”这个地方当时已经太平了很多年。
而诗人之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暗示花门口“承平已久”,是因为他刚刚跟随大将高仙芝,在经历了三年的战乱,历尽艰辛。
诗的第三句提到了榆钱,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时间已经来到了春天。他马上就要随高仙芝一同还朝,回到长安家中了。
尽管此时的岑参已经是一位三十六岁的壮年人,行事应当稳重了,但是
心情愉悦的时候,人的调皮劲儿也就上来了。
岑参想买酒来喝,可是身边并没有闲钱,于是就问老者如果用树上的榆钱来换酒,老人愿不愿意。这里其实从
侧面说明了诗人现在的经济状况,还是很窘迫的。
二、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是唐代最伟大的边塞诗人之一,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这段话的意思说,岑参的诗每一次刚刚写好,马上就有很多人跑过来传抄。无论是闾巷中的士族平民,还是少数民族的朋友,所有人都主动学习、背诵他的诗歌。
可见
岑参在唐朝时就很有名气,他的诗歌在边塞的下层平民中广受欢迎。
这是因为岑参有很多诗歌的创作主题,恰好是唐代边塞的生活。
按照岑参自己的说法是:“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
这里的“十”是一个概数,根据近代学者考证,岑参两度出塞,前后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年的样子。
“十年”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是
岑参说自己“曾随上将过祁连”却并不是夸张。因为他提到的这位“上将”,就是我们前文中提到过的唐朝著名的“战神”高仙芝。
唐朝天宝八年至天宝十年(公元749年-751年)这三年间,岑参曾经在高仙芝的帐下担任幕僚,后来升为书记任判官。
当时朝廷派高仙芝到西域作战,高仙芝先后攻破了石国、朅师国和突骑施,轻易地帮助其中两个国家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工作。
期间岑参作为一名文人幕僚,跟着高仙芝南征北战,对于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严重的不适。岑参原本出身河南一个大家族,他的祖上三代为相,不过到他那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岑参少读诗书,才华过人,然而因为无人举荐,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他很想留在长安发展,于是就把全家都迁到了长安定居。
但是
朝廷最开始只给了岑参一个兵曹参军的虚职
,据说后来是得到了王昌龄的提醒,他才决定随军出塞,好找机会建功立业。
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随高仙芝的部队出征。高仙芝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狠人,不过这个人的人品并不咋地。可能在他的部队里面,文人也不会得到善待。
所以这几年中,岑参总是在写诗表示自己想回家。当时他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想家诗”,这首诗就是《逢入京使》,
诗云: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想家想得都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高仙芝打了胜仗要回京述职了,岑参马上就收拾包裹跟着往回跑。
跑到凉州花门口这个地方,离中原就近了。所以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四处打量,然后他就发现了卖酒的老者,于是写了一首充满情趣的生活化小诗。
诗中的主角,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一位古稀老人。事发的场景是一个边陲治安良好的小城,时间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刚刚从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下来,仿佛从地狱重回了人间。
即使穷得只剩下两袖清风,岑参仍然也开心得很。因为想喝酒,他向那位老翁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要求——想要用树上的榆荚去换酒喝。
岑参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却不害怕被老者骂,说明当时唐朝的军队在凉州一带的风评还是很好的,因为他们舍生忘死,保卫了边塞的安宁。
三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754年,岑参又以判官的身份跟着另一位将军,又出了一次塞,这也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了。
大约岑参后面跟的这个将军人品很好,同时他自己的思想也成熟了,所以
这一次他写了四十多首高质量的军旅诗,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结语
岑参一生之中曾经两度出塞,后世的评论者普遍认为,他第一次出塞时创作的诗歌水平不如第二次。
因为
第一次出塞时,岑参的诗主要是在写边塞各地的风景、人文,以及经常写一些思念家乡的诗
,比如“故园东望路漫漫”之类。
直到第二次出塞时,岑参才开始写战争相关的主题,并开始歌颂爱国的将领。那么,岑参为什么在高仙芝的军中时,不爱写战争主题的诗歌,只爱写一些边塞风景呢?
这恐怕和高仙芝这个人残酷的性格,也有一些关系。公元751年,高仙芝连灭西域数国之后回到朝廷,得到了嘉奖。
然而,因为高仙芝当初以不道德的手段消灭了“石国”,激起西域各国的公愤,后来引发了“怛罗斯大战”。最终,高仙芝的军队遭受重创,死伤无数,只有一千人活了下来。
幸好岑参在“怛罗斯大战”之前,已经离开了高仙芝的部队
。不然有可能我们就见不到他后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了。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