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在庐山会议上,林彪不顾毛主席的一再反对,坚持要设立国家主席,甚至不惜自己打头阵。终于,使得他传奇的政治命运急转直下,最后落得一个仓皇叛国外逃而机毁人亡的下场。
按理,此时林彪的地位已只是在毛主席一人之下,且他的“接班人”地位已写入了党章,他完全没必要这么多此一举。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去做呢?
其实,这完全是林彪的权力欲望和疑心所致。
1970年初,毛泽东一提出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就引起了林彪深深的疑虑。
在多数人看来,林彪的疑虑纯属多余。因为,林彪已是写在党章上的接班人,又比毛泽东整整小14岁,只要毛泽东一去世,接班的就是他林彪,他还急个什么劲?但林彪不这么认为。
首先,他认为“接班人”到底是什么,不明确。是国家主席,党的主席,军委主席,总理?他都不能肯定。同1954年宪法上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款相比,他的“接班人”这个头衔,似乎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虚设——只是一个必须等毛泽东百年之后才有可能去落实的头衔。这于林彪来说,是有些等不及的。于南在《说不尽的毛泽东》中说,林彪“从来没有享受到像刘少奇当二把手那么大的权力。是林不想要吗?不是,是主席不给他。”没有权力,林彪偏偏急不可待地想要,这就产生了欲望与实际之间的矛盾。
其次,林彪认为,就算“接班人”有实际意义,也未必不发生变化。“九大”后,他就隐约感觉毛主席在接班人问题上似乎有过其他考虑。据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中说:“特别是有一次毛泽东对林彪谈到你年纪大了以后谁来接班的问题,曾提到张春桥,林彪生了疑虑。”
正是对于权力的渴望,正是由于多疑的心理,才使得林彪急于坐实自己的党内外的“二把手”地位,所以要坚持要在宪法中设立国家主席,让自己去充而任之,这样他就有了实位,就有了实权。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欲速则不达,在庐山会议上,他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正是“权欲是最好的毒药”的明证。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林彪在庐山会议前后的思想和表现及其行动。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