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从总体上看,主要围绕晋、楚、齐、秦四大国展开。其中尤以晋楚两国争霸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粗略计算,春秋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晋楚争霸为主旋律,由此可见一部春秋,半部晋楚争霸的说法没有问题。那么晋楚争霸到底有哪些恩怨?两国为何展开长达百年的争霸或战争呢?具体的过程和结果又如何呢?
晋楚争霸的宏观历史原因
所谓晋楚争霸不是因为两国有什么世仇,也并非两国的国君有什么私人恩怨。两国百年争霸的宏观历史原因就是政治利益冲突,也就是双方的国家利益冲突。
晋楚两国的国家利益都是扩张争霸。晋国在我国现在的山西一带,楚国的核心在我国湖北一带。分别是春秋时期北方和南方的主要诸侯国,也是最强的诸侯国之一。它们的国家利益核心诉求都是向中原扩张,因为当时这两国的地理位置分别是东周时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的边疆区域,晋国向北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也是不适应农耕文化的区域;楚国向南则是当时尚未开发蛮荒沼泽之地。因此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扩张争霸,由此也使两国必然发生冲突并引发争霸战争。
春秋形势图
晋楚争霸也蕴含两种文化的冲突。晋国与周王室是近亲,也是华夏文化圈的核心成员,而楚国虽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但楚国应该更接近于东夷文化,而且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不太认同周天子的统治,如今湖北人常说的“不服周”就是当时楚人与周人对抗的标志体现。因而晋楚两国争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两种文化的交锋,特别是晋国霸业的开创者晋文公重耳是以齐桓公的霸业为榜样的,而齐桓公称霸口号(纲领)里就有“尊王攘夷”这一条。
两国统治阶层的利益需要。西周以来大力完善和推行上古的方国管理制度,也就是著名的“分封制”,在诸侯国内国君也是需要推行“分封制”的,国君需要扩张领土以扩大和保持自己的实力,而且也能有更多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们。同样的卿大夫们也需要这种争霸扩张来建立功勋获得更多的封地。比如晋国的霸业很大程度上是卿大夫轮流执政团体所掌控的,他们也需要不断的争霸扩张来扩充和发展自己家族的领土和实力,因而也不断地支持和发动争霸扩张。
缘起
晋楚争霸的恩怨起于晋文公和楚成王两人,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因晋国内乱流亡国外多年的重耳来到了当时的春秋第一强国楚国。一路上受尽冷遇的重耳意外地受到了楚国国君楚成王的优待,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重耳,并且当秦国派人来找重耳时,建议重耳去秦国,并由秦国送重耳回国争夺国君之位。
这段历史非常耐人寻味,楚成王为什么要优待重耳并帮助他呢?当时的形势是楚国已经称雄中原,老霸主齐国因为齐桓公死后的内乱,目前正焦头烂额无心争霸;心态膨胀的宋国被楚成王打回原形;秦、晋两国也打得不可开交,为什么楚成王要帮助重耳为自己树立一个劲敌呢?
是因为重耳的贤德感染了楚成王?显然不可能,作为一个敢和齐桓公掰手腕,又把宋襄公耍得团团转的人,他显然不是蠢货。是为了给秦国树立一个劲敌,阻止秦国东进中原,同时继续消耗晋秦两国的实力?但是那时秦国扶持的两任晋国国君都背叛秦国打得正欢呢?没必要再多此一举啊。是为了给自己争霸中原扶持一个得力的帮手?那楚成王这就玩得太险了,难道楚成王就喜欢挑战高难度?
晋文公
不管如何,重耳在楚成王的帮助下到了秦国,再有秦国国君秦穆公护送入晋,成功夺取了国君之位,开启了晋国的百年霸业。不知道五年后,楚成王在城濮之战败给晋文公,亲手断送了自己的霸业并把晋文公送上了霸主宝座时,楚成王心中作何感想?
晋楚争霸第一阶段
晋文公回到国内后,迅速整顿国政,国力迅速强大,晋文公开始了争霸之路。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晋文公帮助当时的天子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带内乱”。顺利走出了“尊王”的第一步,接过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称霸大旗。同时还巧妙地转移矛盾,支持秦国吞并了楚国的一个附庸国,使得秦楚两国关系紧张,而晋文公开始准备称霸中原。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经过对楚国的盟友曹国和卫国的讨伐后,晋文公终于正面对上了自己曾经的恩人楚成王率领的楚国大军。双方在城濮进行了主力决战,结果晋国大胜,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楚成王经营多年的北上中原的计划受阻,晋文公在第二年会盟诸侯,正式登上霸主之位。
这一阶段,总体是晋秦结盟对抗楚国,虽然实际上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战争中秦国没有提供实质上的帮助,但是没有袭扰晋国后方,也算帮了晋国的大忙了。
晋楚争霸的第二阶段
在晋文公称霸之后,与秦国的关系开始恶化,虽然晋文公在世的时候极力避免与秦国开战,但是晋文公死后,秦晋两国又开始兵戎相见。共同的利益使得楚国和秦国开始走到了一起,两国开始结盟对抗晋国。楚国也在楚庄王的带领下,重新恢复国力,准备再次北上与晋国争霸。
楚庄王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也打起了“勤王”的旗号,率领大军抵达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名为勤王实为示威。
楚庄王在与晋国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争霸战争后,终于在周定王十年(前597年),与晋国展开关乎争霸权的主力决战,史称“邲之战”。这一战楚国大胜,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同时使得中原各国纷纷倒戈,叛晋盟楚。楚国取代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此后,楚庄王联合齐国共同压制晋国,使得晋国长期忙碌于在北方与齐国周旋,基本无暇南顾。
晋楚争霸的第三阶段
但是楚庄王死后,楚国爆发内乱,楚国的实力直线下降,晋国又开始恢复实力,逐步摆脱楚庄王时期的困境。晋楚两国开始不断展开政治外交和小规模的战争,拉拢利诱威逼中原小国与本国结盟。
周简王七年(前579年),被晋楚两国弄得焦头烂额的中原诸国,由宋国牵头组织会盟,相约尊晋、楚两国均为霸主,平分霸权,停止战争,史称“第一次弭兵会盟”。由此可见晋楚两国的争霸导致中原各国的兵祸之惨烈。
但是晋楚两国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争霸战争,双方的仇恨已经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了。几年后双方就撕毁协议,再次开战。当时晋国已经击败了秦国,制服了齐国,实力重新强大起来,而楚国却没能及时援助秦国等盟国,导致这些盟国被晋国击败,只剩下自己孤立面对强大的晋国。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晋国撕毁协议,向楚国开战,双方发生鄢陵之战。这一战楚国大败,楚共王都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此战后,楚国无力再北上中原争霸,与晋国的交锋开始全面处于下风。
晋楚争霸的第四阶段
鄢陵之战后,楚国已经无力组织像前三个阶段那样和晋国的主力决战,因此在与晋国的争霸中全面处于下风。晋国也开始不再仅仅着眼于拉拢中原诸侯国结盟的目的了,而是开始针对楚国本土实施争霸行动。
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国开始实施“三驾疲楚”战略。即实行分军轮番疲楚的战略,以达到调动楚军疲于奔命的目地。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晋国、吴国开始接触,晋国开始全方位扶持吴国发展,在楚国的东面扶持起一个楚国的劲敌。
晋楚争霸示意图
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晋楚之间发生湛阪之战,晋军第三次攻掠到楚国国内。
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晋楚争霸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不仅夹在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小诸侯国被连年的兵戈弄得受不了,连晋楚两国本身也开始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楚国已经无力继续挑战晋国霸权,因此“第二次弭兵会盟”适时到来。
缘灭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两国和中原其他诸侯国终于度过了一段长达四十年的相对和平的生活,但是国际间的战争虽然平息了,各国卿大夫家族之间的战争却热闹了起来,这些卿大夫开始兼并扩张,逐步出现取代诸侯国国君的迹象。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当时的执政范献子代表晋国国君召开春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诸侯会盟,宣布废弃“第二次弭兵会盟”的协议,晋国独自称霸中原。但是此时被卿大夫轮流执政而架空的晋国也没有继续讨伐楚国,因为执政的范式家族也怕战争会影响自己在晋国的执政地位。
而楚国也没有对晋国撕毁协议有什么表示,因为他们已经让吴国弄得焦头烂额了,同样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国对楚国发动攻击,仅仅十天就攻占了楚国的首都。幸好秦国出手相助,楚国才得以复国,但是楚国的虚弱由此可知。
晋国也好不到哪去,此时的晋国已经彻底被自己的卿大夫架空了,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北上与齐、晋两国会盟,因为内部分化导致实力下降的晋国面对越国的称霸只得默认接受。
三家分晋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大夫赵、魏、韩三家击败执政的卿大夫智氏,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周考王八年(前433年),晋国基本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完毕,只留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承认赵、魏、韩三家为正式诸侯,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后一位晋国国君被杀死,晋国灭亡。
晋楚百年争霸是春秋时期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诸侯争霸。两国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展开了全方面的竞争。但是长期的争霸也使两国国力消耗巨大,楚国进入战国后一直到战国中期才恢复强盛。而晋国更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就灭亡了,两国的恩怨也随着晋国的灭亡而消散了。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