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爱百科 38 0

  城,以盛民也。早期诸侯用围合的城墙保护封地的子民,内之为城也。

  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逐渐展露,城市的周边也涌现出了一批商业中心,衍生出了城镇的概念。

  作为集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C位地段”,城镇的繁荣不言而喻。

  明清时期,除了风头最盛的京师外,还有四大名镇一说。

  时过境迁,如今“四大名镇”却只余“三城”。珠三角的经济强市佛山市,中国瓷器之都的景德镇,九省通衢的武汉汉口市。

  余下的一镇又是如今的何地,昔日的“四大名镇之一”为何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四大名镇的“崛起史”

  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提上日程”。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迎来了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商业集镇勃兴。

  得益于商业贸易,集镇的经济与地位与日俱增,更有甚者能与省会齐名。这些城镇中的“翘楚者”,便以“四大名镇”为代表。

  名镇之首的汉口,因汉江在此汇入长江而得名,其实算是个“新兴之秀”。

  嘉靖年间才从汉阳分离出来的汉口,凭借得天独厚的九省通衢地理优势,借助长江汉江强大的水运能力成功跻身武汉三镇之首。

  四通八达的水路枢纽让其迅速崛起为内河航运最大的港口城市,名誉海内外的著名商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佛山镇作为四镇中仅次于汉口镇的存在,也是与“大哥”汉阳走的是同一条“发家路”。地处珠江下游的海运便利,为佛山的经济注入了无限机遇与活力。

  在古代水运相比陆运更为便利与成本较低的条件之下,依托纵横如织的河道,佛山先民传承的制陶和纺织技艺也从这里走向全国。

  铸造业,制陶业与纺织业三大产业支柱也成功让佛山完成华丽变身,好不繁荣。

  临近潘阳湖的景德镇则是凭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瓷器“实力出圈”。

  泥土在匠人的手中千变万化,质地精良的白瓷,釉色似玉的清白瓷,这些在火中涅槃的艺术品不仅深受国人喜欢。更是远销海外,是世界闻名的“瓷器之都”。

  宋太祖赵匡胤的建都开封,给了朱仙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虽然仅是地处开封的不经名的小镇,但作为南北运河的交汇处,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都在此汇聚,商贸的交易造成了朱仙镇空前的繁荣。

  但光靠地理优势显然并非发展良策,木版年画才是朱仙镇的“特色名片”。

  绘画,雕版,造纸技艺为一体的木板年画,是家家户户心中的“年味”。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版年画发源地,朱仙镇早已远名在外。加之百姓喜爱,水路便利,木版年画往往供不应求,成为唯一地处北方的“名镇之一”。

  “四大名镇”却变三城

  最具传奇色彩的汉口镇辉煌又续,与武昌,汉阳二镇合并,组成了如今的武汉市。

  作为主城区之一的汉口,经济上也依旧稳定发力,是武汉商业,金融中心,发展势头稳健。

  华丽变身的佛山如今仍是繁华依旧,作为全国的制造业中心,佛山仍是“经济巨头”,是珠三角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未来可期。

  “瓷器之都”的景德镇继续在制瓷业绘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来一直专注于制瓷事业,当地大学也为祖国培养上万瓷业人才。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将陶瓷文化传播与外,发展也更为创新与持久。

  按理说,其他三镇都发展不错,朱仙镇却“出了意外”。名噪一时的朱仙镇却仍为小镇,与其他三城相比,尽显黯然。

  无限辉煌的“四大名镇之一”,为何会发展为如今名不见经传,历史的长河中,朱仙镇又经历了什么?

  朱仙镇没落的“真相”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是朱仙镇落败的根本,这又如何说起呢?

  黄河的决堤让古运河不幸被沙填,但人口超百万的开封城自然不能没有自己的内河港口。距离城区不远的朱仙镇,也就在这时进入大众视野。

  作为贾鲁河航运的终点的朱仙镇,自然而然的因为水运而兴起。贾鲁河是开封城连通外界的唯一通道,所有货物都在此集散,销往各地。

  到了嘉庆年间,黄河的再次决堤,一次次的水患让贾鲁河的航运条件难以恢复,朱仙镇的没落也从此刻开始。

  时间来到光绪年间,此时的贾鲁河已经全然丧失了通航能力,彻底断航 ,航运价值消失殆尽。更让朱仙镇处境“雪上加霜”的是,京广铁路的通车,让沿线城市毫无疑问取代了水路交通枢纽朱仙镇的地位。

  商业的衰落导致朱仙镇人口锐减,商人悉数离开,百姓也居家迁往京广铁路沿线的郑州许昌等地。随着人口的流失,也让朱仙镇的辉煌在这一瞬成为了历史。

  开封的没落其实也算是朱仙镇衰落的起点,无法再拥有如此历史契机,也决定了朱仙镇无法“东山再起”的悲剧。

  以木板年画作为经济产业也显然并非立业之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新的工艺,木板年画这种传统工艺也逐渐落没。

  四大名镇之兴,都是古代海运发展的产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予了它们可遇不可求的契机与发展。

  四大名镇各有千秋,支撑产业也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它们日后的发展各有特点。

  朱仙镇的落没,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没了交通枢纽的地位,也没有赖以支撑的实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终究被淹没在历史的“优胜劣汰”之中,让人不禁唏嘘一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