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统兵为何成为历史的必然?从镇海之战看晚晴军事

爱百科 68 0

  自从宋朝之后,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出现了一个局面,那就是武将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同时文人不仅只是在朝堂之上当官,很多的文人也开始领兵作战。比如南宋亡国前的权相贾似道,就是一个文人没有什么带兵的经验却带领南宋最后的十三万精锐士兵出征。

  这样的行为不是摆明了去“宋”。但是后来的朝代基本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教训,明朝的时候也是很多的文人带兵出征,最著名的就是王阳明领兵的事情。到了清朝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一点都没有减少甚至出现了扩大的情况。

  除了大家熟知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文人领兵之外,在中国近代史刚开始的时候的标志性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出现了文人领兵。

  当时清军和英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作战,并且主要的战场在浙江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战况牵动了皇帝的心,因为当时整个京城的粮食和税收都是通过漕运来运输,而且这些地区和京城之间的地区基本都是平原地区。没有什么好的缓冲地带。所以当时的清军对于这里的战斗很是重视。

  当时朝廷派出了身为八旗子弟的与裕谦作为前线的监军,同时拥有最高指挥权力。同时为了让他在军事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还派遣了一个老将余步云来辅佐。其实从这个部署我们就知道当时清军的统军思想。

  受到儒家思想更深厚的文人担任最高的权力指挥着,拥有军队的最高权力,有着实际军事素养的将领只能成为一个辅佐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够在军队中形成一个相互牵制。是的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不能对军队形成一个绝对的掌控。

  起初面对英军的时候还能够收复失地舟山,当然能够收复这里最主要是因为英军主动放弃这里后撤。毕竟当清军来到这里之后,英军不知道清军的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被包围在舟山的情况出现,率先主动退出。

  后来尝试对清军发动攻击的时候,发现清军非常的弱小,很多时候都是刚一接触,清军就溃退了。这样一来,英军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很快就夺下了舟山地区。而且重镇镇海城的战争只持续了半天时间,就完全结束了。最后文人将领自杀,武将被皇帝下令处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