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藐视王权的几个事情,很多人一定会想到:楚国问鼎、秦王扛鼎、加九锡之类的,但是如果从形式上看,五国相王和齐秦互帝对王权的蔑视要远远超出前面几项。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这就是齐秦互帝,约请共同进攻赵国。可是不久双方就不再称帝了。这是为什么呢?
《资治通鉴》记载: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吕礼只是秦国连横策略一个代表,并不能夸大吕礼的作用,齐秦互帝活动的失败表明秦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凌驾于列国之上。
吕礼入齐的背景:削弱三晋,拉拢齐国
在芈八子入秦之后,秦楚的关系得到缓和,在顷襄王时期,迫于秦国的压力与秦国结亲,南线无战事。秦国的侧翼暂时没有危险,开始猛攻三晋。
战国形势图
本着先弱后强的原则,秦国对韩、魏二国发动猛烈攻势,韩、魏被迫割地求和。韩、魏削弱,下一步就是实力强大的魏国了。为了加大胜利的筹码,秦国拉拢齐国入伙。
齐国的优势:两代的积累
齐国在经过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代的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尤其是在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齐国的实力开始引起了三晋的恐慌。
齐宣王虽然吞并燕国的举动虽然失败,但是国力并没有大的损伤,他兴办稷下学宫,大力笼络人才,宽容待下,国力持续上升。
齐秦利益的分歧导致联盟破裂
齐秦联盟,为了加强两国的沟通联系,吕礼出任齐国相国,秦昭王和齐闵王互相称帝,相约攻打三晋。吕礼要做的就是要影响齐王,让齐国与秦国一致行动,以保持秦国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国家利益的不同就注定了双方的联盟不可能长久。
“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战国地图
经过衡量以后,齐国发现齐秦互帝的做法并没有让齐国得到实际的利益,反而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齐湣王背弃与秦国的约定,去掉帝号,谋求攻宋。
齐国的背约让秦国很是尴尬,单独称帝过于招摇,必然刺激列国重新合纵攻秦,而在齐国却放低姿态,秦国的独角戏唱不下去了。
齐国改变策略以后,吕礼也就没有留在齐国的必要了,在回到秦国以后,秦国也就去掉了帝号。
秦国称帝表明秦国的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单独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抗衡秦国,秦国的胜利让秦昭襄王的国策开始变得激进起来了,而称帝的失败则表明秦国想要独霸天下必须搞定齐国这个东方大国,秦国需要调整一下对外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