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中期,政治较为清明,诸臣可以随时随事奏报,对于合情合理的谏言乾隆大多也予以采纳。但到了乾隆晚年,这种君明臣贤的大好局面逐渐成了明日黄花,不可复现,敢说真话的大臣已经不多了。
乾隆五十一年,出现了御史曹锡宝上疏参劾和珅家奴刘全的事件,这一事件就很好地诠释了乾隆晚期政治已经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曹锡宝何许人?他是从哪里借来的胆子敢与和珅叫板?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曹锡宝,松江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考中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乾隆二十年,曹锡宝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后升为御史。担任御史的曹锡宝始终恪尽职守,不畏权势,遇事敢于上奏,深得朝中正直大臣,如阿桂、纪昀等人的赏识。
乾隆五十一年,曹锡宝以“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苟非侵冒主财,克扣欺隐,或借主人名目,招摇撞骗”为由,上奏弹劾刘全,名为参劾刘全,其实是对着和珅去的。当时,乾隆帝正在热河,曹锡宝在上疏之时,知道此次福祸不可预料,便早早地准备了一口棺材。在他看来,弹劾奸臣贼子者,大多没有好结局,因此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奏折递到热河行宫后,年已76岁的乾隆帝看完后默然无语。对于刘全他并非一无所知,也知道曹锡宝所说大抵都是实情。不过,乾隆也很清楚,刘全与其主子和珅称得上是患难主仆,在和珅发迹以前,刘全吃过不少苦,对主子向来是忠心耿耿。与其说刘全是家奴,倒不如说他是和府的一个家人。
和珅法发迹以后,刘全也迅速成为京城中屈指可数的暴发户,家产累计达20余万两。为了显示和府大总管的身份,刘全穷奢极欲,凡事追求奢华,这在京城也是人所共知的。
事实上,在乾隆接到曹锡宝的奏折之前,和珅早已得知此事,并且让刘全做好了应付准备。而这个通风报信之人,正是曹锡宝的同乡友人吴省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向来谨慎的曹锡宝忘记了吴省兰的另一个身份——其弟吴钦兰是和珅的家庭教师。曹锡宝在上折之前,将全部内容告诉了吴省兰,却不知,这个举动让自己处于了极度被动的局面。
乾隆将曹锡宝弹劾刘全的事情逐一地向和珅提起,当然,他也没有说上这道奏折的人是谁。和珅伏在地上,一边假作认真地听着乾隆的话,一边假作出一种惊愕、恐慌的样子。乾隆问话刚落,和珅立即表示请求严厉查办,绝不姑息。
精明的乾隆知道,和珅已经有所准备了。果不其然,随后被派往京城暗中调查的官员向乾隆奏报,曹锡宝所奏之事均查无实据,刘全并无违法乱纪之事。乾隆再次沉默不语,他在等曹锡宝的到来。
这个时候的曹锡宝就像是告辞燕太子丹奔赴秦国的勇士荆轲一样,满怀悲壮却步履蹒跚地向热河挪近。当他抵挡热河行宫后,从随从护驾诸人的言谈中,已经隐隐约约猜测到了他上奏弹劾刘全的事件走漏了风声。但是,已经迟了。
当曹锡宝跪在乾隆面前的时候,乾隆对他并没有大加申斥,甚至都没有和他进行过多的交谈。只是在屏退诸臣后,单独留下了曹锡宝,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们读书人难道不读《易经》吗?不知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令匍匐在地的曹锡宝禁不住热泪盈眶。再三谢恩之后,曹锡宝退了出去。
曹锡宝弹劾刘全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阿桂、纪昀等人纷纷上疏为曹锡宝辩护,请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样一来,乾隆就误认为是阿桂、纪昀等人暗中指使,如此,对于曹锡宝的最终处治也就确定了。
乾隆发布上谕,以一种强硬的口吻谴责道:“曹锡宝如果见刘全倚仗主势,有招摇撞骗情势,何妨指出实据,列款严参,乃托诸空言,或其意本欲参劾和珅,而又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以为将来波及地步乎?”
事已至此,曹锡宝知道已经毫无退路,所以当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奉命再查刘全一案时,曹锡宝唯有一再认罪,以避免株连阿桂、纪昀等人。
不过,乾隆对于此事不愿牵连太多,且已经达到了借此钳制众人向和珅发难的目的,于是乐得网开一面,将曹锡宝革职留任。对于这个处罚,曹锡宝也是始料未及的,很明显,他的那口棺材是白准备了。但是经过这次挫折,曹锡宝始终不能释怀,两年之后郁郁而终。直至嘉庆四年,乾隆去世后,亲政的嘉庆帝才为他正名,给了他一个欠了多年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