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没落,湘军势力坐大,清朝是如何防止藩镇割据出现?

爱百科 81 0

01、暗示、下令裁军,试探态度

“捻军”被剿灭后,清朝下令裁撤淮军,各营要缩编。后来,因欧美、日本等列强挑衅,海防、塞防吃紧,淮军才有所恢复,但没有“剿捻”时强大。左宗棠部楚军,实力弱小,裁撤幅度不大。战争刚结束,清朝就裁军,这是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一种试探,看看他们有无二心。

02、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自然不用多说,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大学士等核心要职都担任过,还册封侯爵,算是位极人臣了。此外,他们实际主持洋务运动,掌握大清地方实权,是推动近代化的领军人物。“雪帅”彭玉麟,掌握长江水师,也就是后来北洋舰队之前身,是大清海军绝对主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后来也是湘系成员把控。

清朝加官进爵,授予大权,笼络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成为大清政权之支柱,没有他们支持,清朝玩不转。如此,他们除没有封地,都应有尽有,算是“功成名就”,没必要效防唐末藩镇。

03、分而治之,挑起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没能去南京作战,李鸿章为了给朝廷“答复”,只好率军进入浙江,与闽浙总督左宗棠争夺胜利果实,两者关系恶化,如同仇人。此后,李鸿章、左宗棠经常较劲,如“海防”与“塞防”之争,兴办江南制造总局与福州船政局,等等。

天京陷落后,因“幼天王生死”问题,曾国藩、左宗棠之间矛盾公开化:左宗棠直接“打脸”曾国藩,公开说幼天王没死,曾国藩“奏报”造假。如此,两者关系跌至谷底,从此不相往来。对此,清朝也没有惩罚谁,而是“和稀泥”,平衡各方势力。

04、借助外国势力,转移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

晚清不同于唐末,因欧美列强入侵,中外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经世派”官僚,自然要站出来,“治国平天下”,没啥精力去割据一方,相互争雄。清朝呢?可以借助外国势力,转移内部注意力,达到削弱私人武装之目的。

中法战争,毁了福建水师,这是左宗棠之“心血”;甲午战争,毁了北洋水师,这是李鸿章淮军“资产”;反击八国联军,汉族督府搞“东南互保”,虽说没损兵折将,但其向列强“讨好”之做法,也是大失人心。当然,清朝并非有意识地让列强来削弱私人武装,但客观上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八旗子弟没落,私人武装崛起之背景下,下令裁军、搞平衡术、加官进爵、借助外国势力等,是清朝防止藩镇割据之做法。那么,效果如何呢?治标不治本,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清末“新政”损害了他们利益,汉族督抚对清朝大失所望,进而同情、支持革命党,这是武昌起义胜利之必要条件。

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灭亡,新政府没足够权威震慑地方,民初军阀割据现象,终究上演了。正如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所预言:“清朝灭亡,不出五十载,华夏无主,群雄争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