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坑杀袁绍七万降卒,暴露一惊人真相,学者:正史大都不靠谱

爱百科 70 0

上回书说到,曹操突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把粮食烧了个干净。

而此时袁绍的大部队在张郃高览的率领下,正在向曹营发起猛烈的进攻。那么曹操的部将们顶得住吗?

第三十章:官渡之战

第十三节:决战

杀声惊天动地。

离官渡四十里外的曹操仿佛也听到了官渡前线的杀喊声。

决战开始了!

曹操最为畏惧的那一刻终于来了!

对于这一刻的到来,曹操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当这一刻真真实实的到来,曹操还是充满畏惧的,他知道对手的强大。

越接近对方,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越会产生畏惧。而彻底解决畏惧的办法只有放手一搏,大干一场。

在这场大决战中,双方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王败寇,胜利者将大赚一笔,失败者将倾家荡产。

张郃和高览尽他们最大的能力,指挥大部队向曹营发起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十万人在这个名叫官渡的地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鲜血染红了大地,死尸堆成了一堆又一堆,滚落的人头带着鲜血洒落在沙堆上,这些都没有人理会。

饱尝鲜血的兵刃发出铮铮的砍杀声,刀剑相碰声,是死亡的音符,是死神在乱舞!

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在鏖战的士兵们,没人知道下一刻是否还能活着,映入眼帘的只是绯红的鲜血与战友的头颅,但这些都不是最紧要的。

对他们来说,此时此刻能否打败对方才是最重要的。

官渡,一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地方,将在此次大战役之后,名扬四海!

此时的官渡,正在上演一场惨烈的大战,官渡之战最为激烈的时刻,也会让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事情都为它哭泣!

是的,双方士兵此时此刻已经麻木了,变成了一台台战争机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官渡之战已经来到了尾声,收官阶段也是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刻。

曹洪顶住了压力,在荀攸等人的帮助下,有效的抵挡了张郃等人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牢牢的坚守着大本营。

此时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官渡前线作战的张郃等人的耳中,引起了袁军无比恐慌。

但更加恐慌的人则是郭图,他知道自己要为这次战败所负的责任,在羞惭之余不想着挽救败局,而是想着尽快推卸责任。

为了找一个替罪羊,郭图只能诬陷张郃了。

于是郭图对袁绍说:“张郃听说乌巢失利,恨主公不用他的主意正在幸灾乐祸,盼望我军尽快打败仗,证明他的话是正确的。”

袁绍现在正在为乌巢失利恼火着,听说张郃出言不逊,怒火冲天。

张郃和高览等将领听到被郭图诬陷了,此时又攻营不下,惧怕被袁绍追究,于是一怒之下烧掉了攻营工具,举着白旗向曹营投降。

曹洪看见张郃等人带着几万精锐部队过来投降,怀疑张郃诈降。

我的军营里还没有张郃等人带来投降的人那么多,万一他们进入军营内趁机攻击,我们岂不是不能活着见明天的太阳了?

曹洪持疑不决,不敢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请求。

荀攸见状,斩钉截铁的说道:“张郃一定不会诈降的!他的计谋不被袁绍所用,又身陷诬陷之中,大怒而降,你有什么疑虑呢?”

曹洪听见荀攸这么说,才放心打开营门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

此时的曹操,正在赶回官渡大营的路上,四十里的路程,对曹操来说,是无比漫长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无比珍贵——时间就是生命。

我一定要尽早赶回官渡参战,打败袁绍!

曹操终于赶回来了!

曹操回营后,听说曹洪已经给张郃等人办好了投降手续,感到非常高兴,亲自接见了张郃,紧握着张郃的手说:“从前伍子胥不早觉悟,让自己陷入绝境,哪比得上微子抛弃残暴的殷纣,韩信离楚归汉呢?”

曹操说完这话,当场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也非常高兴,知道自己跟对了老板,自己的职业生涯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

当然,张郃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他将在以后的三十年里,为曹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曹营最为勇武的名将之一。

张郃,将成为敌方害怕的名字,就连诸葛亮都忌惮!

袁绍溃败

当张郃等人投降的消息传回袁营中,袁军全体将士都傻眼了,他们知道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了。

大将投降了,精锐部队没有了,粮草也没有了,还能拿什么去和曹操相抗?

于是袁军内部分裂,有的将领审时度势,临阵倒戈,带着部队投降了曹操。

这下子不只是军心动摇了,袁军全面崩溃,士兵们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逃命。

袁绍知道大势已去,自己输得一败涂地,再不弃军跑路,只能当曹操的俘虏了。

于是在八百名贴身卫士的保护之下,袁绍带着长子袁谭在乱军之中匆忙渡过黄河,才得以成功逃脱。

曹军虽然追赶不上袁绍,但其余的将士大都被曹军抓获了。

曹军缴获了袁军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书藏以及珍珠宝物,在清理战利品时,还得到了一个装着曹军高层勾结袁绍的书信的箱子。

曹军看见这些书信的署名人都是许都的官员和军队的高层,不敢怠慢,立即把这个箱子送到曹操的面前,请领导亲自处理,我们这些小兵可什么都没看见啊。

曹操凝视着这个箱子,半晌不说话,也不打开这个箱子一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那些写信勾结袁绍的曹军高层,吓得冷汗直流,大气不敢喘一口,时间仿佛都凝固了,此时此刻,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死亡凝视!

只见曹操叹了一口气,挥一挥手,说道:“全部都烧掉吧!”

有的部将不理解曹操的做法,问道:“为什么不打开信件看一下,把这些叛徒绳之于法呢?”

曹操答道:“当时袁绍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尚且忧愁不能自保,何况他人呢?”

曹操话虽然这样说,其实心里恨不得杀掉这些吃饭砸锅的家伙,但他现在不能这样做。

曹操为了这一刻胜利等待了很久,不知道度过了多少的不眠之夜,承受了多少众人不知道的压力。

现在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还没有实现他的雄图霸业,还需要眼前这些人帮助他,不能一怒之下就杀掉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有用的人,即使他们不忠诚!

其实曹操这个人是最痛恨背叛的行为的,从他处理张邈背叛事件就可以知道曹操对背叛行为的态度了。

曹操一定在心里经过了痛苦的抉择,才不得不做出了这个举动的。

这样做,不仅用实际行动感化了这些有用的但不忠诚的人的心,还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容人的光辉榜样,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曹营打工。

不动声色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压抑自己的愤怒,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具备的素质。曹操正是这样的人。

箱子在火中烧掉了,通敌的证据也在火中变成了一堆灰烬。

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勾结袁绍的曹营高层们悬着的一颗惶恐不安的心终于掉落在地,暗暗的喘了一口气——这条命终于捡回来了!

曹操完美的处理了这件高层通敌事件后,发现被俘的七万多袁军将士心怀二意,曹操担心他们造反无力镇压,便设计把他们全部活埋,杜绝后患。

坑杀七万余人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这件事情也不能过分责怪曹操,毕竟一旦七八万人造反,这可是能要了曹操的老命的事儿。

坑杀降卒只不过是曹操防患未然的一种强力措施而已。

想当年,长平之战赵括被射死后,几十万赵军投降后也遭到秦军活埋的待遇,因为秦国主帅白起也担心几十万赵军一旦造反麻烦就大了。

把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安危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很多霸主的共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当时粮草紧缺,也养不起那么多人。

曹操真实兵力大猜疑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对曹操当时的真实兵力产生怀疑,

按史书记载,官渡之战,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可见能投入作战的部队,最多一万人。

如果曹操只有不到一万人,他如何有能力坑杀八万人?冷兵器时代,难道八万人就拱手就戮么?这一切都指明:曹军当时不可能只有那么点人。

其实这个馅儿,陈寿自己已经露了。

《三国志·钟繇传》说,曹操打官渡之战时,钟繇曾为曹操支援过两千匹战马。这个数字,到了《武帝纪》中,就变成了六百匹。钟繇的马哪去了?

显而易见,陈寿在美化曹操。

至于曹操当时到底有多少人,一般认为,至少也得有四万,这样才能和袁绍“分营相抗”。

有人说,《三国志》中许多内容,都不可尽信。

比如,陈寿记载典韦时,说典韦如何在乱军之中,身自搏杀,身被几十处创伤,还能击杀敌军。这就很值得推敲。

魏国史官是如何亲眼目睹典韦杀人这些细节的呢?还“典韦手持十余戟”,难道典韦左冲右杀的每一帧,史官都看在眼里?

充其量,也不过战斗之后,听人所说罢了。项羽还在垓下一个人干掉几百人呢,冷兵器时代,可能吗?

一个很细节,而且利益不相关的例子:袁绍曾要杀掉吕布,他派了三十位甲士干这事,这怕是当时最勇猛的武将,能对抗的极限了吧。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借鉴:

可见历史上所传的情节,多非其真,读书的人不可不自出手眼了。历史上的话,总是不可尽信的。

好了,虽然正史不可尽信,但是我们的故事还得按照正史来讲。

回到正题。

总之,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歼灭了袁军的主力。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曹操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地主,再没有人有实力与他抗衡了。

袁绍来时带着十几万人马威风凛凛的过来,跑路时只带着八百人仓皇逃命,与丧家之犬没有什么区别了。

袁绍享尽了兵力之利,手持最好的牌,打最烂的仗。

他不断的犯错误,一而再再而三不听忠告,一味孤行己见,最终不可避免的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全军全线溃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此袁绍像被打败了公鸡一样,郁闷不已,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机会翻过身来证明自己了。

袁绍是逃掉了,可是总有漏网之鱼,曹操抓获了袁绍的一批官员,其中都有谁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