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湖南益阳宁乡沩山有座同庆寺,虽然是寺庙,受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致,同庆寺名下有很多稻田,僧侣们自己只耕种了少部分,大部分都是出租给附近的乡民耕种,每年按时给寺庙交租就行。
有一户姓胡的人家,也是同庆寺的佃户,家里已经穷了几代人,到了这一代才靠着给同庆寺种地,总算缓过了一口气。家里稍许有了点积蓄,就娶妻成了家,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起名胡得生。
胡得生从小就在同庆寺周围长大,才学会走路就在寺里玩耍,寺中的僧侣对他也关爱有加。
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先后去世,年幼的胡得生干脆就去了同庆寺削发出家,师傅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仰山大师,给他起法号叫齐己,开始受具足戒。
其实,齐己这个人出身贫寒不算,最开始倒并没有什么寒门出士子的可能,他从小就外貌比较奇怪,说的通俗点就是很丑。只是心智还算上乘,出家后,师傅对他也是一视同仁,并没有受到多少歧视。
在同庆寺一边长大,一边跟随师傅学习佛理妙法,长大后的齐己,虽然容貌没有什么起色,但在佛理和文学上的造诣确实有目共睹,不但精通各种佛理戒律,还很喜欢吟诗作赋,容貌不伟岸,却也气质不凡、格调高雅。
有个禅修的老和尚从常德德山过来,在同庆寺给大家讲解禅理,齐己听了不禁神游沉醉。
法会完了后,齐己还私下去拜谒了大师,恭敬礼貌很是得体,才知道同庆寺之外,天下还有很多的名山大川、古寺禅堂,于是决定从此到各地去云游学习。
离开沩山之后,齐己只要听到哪里有什么名山古寺,就会不远千里前去游览,每到一地都会参悟佛理,同时吟唱不断,写下了很多的诗篇。
慢慢地,齐己在南方一带颇有了一些名气,各地的寺庙都主动来请他去讲法。只是齐己不怎么热忱名利,去各地讲法主要还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
后来,齐己去了京城长安,带着自己写的一首诗拜访当时的大诗人郑谷。
齐己的诗里有一句“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后告诉他,“数枝”不如改成“一支”。
齐己反复咏唱之后,觉得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当即就拜倒在郑谷面前口称师傅,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字之师”的佳话起源。
再后来,唐朝被梁朝更替,高季昌被梁朝皇帝指派去攻打雷满,齐己就离开了长安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住了一段时间后,齐己便想去四川峨眉山参访,路过荆州时,被当时的荆州节度使高季兴留住。
高季兴非常仰慕齐己的名气,请求他住在龙兴寺,给荆州民众讲法,还请他出任僧正一职,也就是管理荆州境内所有的僧侣。
但齐己这个人真的身心淡泊,对于高季兴给出的厚礼不怎么放在心上,但是也知道高季兴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也就只好暂时住在龙兴寺。
虽然做了僧正,但齐己并不怎么参与管理,倒是给大家讲法的时候,却毫不保留,大部分时间都在龙兴寺一带写诗。
住了几年之后,齐己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状腺肿大”,这样一来,原本容貌不佳的齐己就更丑陋了。
但齐己自己毫不在意,还自嘲说自己脖子上这个赘物就是自己的诗囊,自己之所以能写诗,全都是拜它所赐。
就这样,齐己在荆州一住就是16年,好几次想要离开去四川,都被高季兴留了下来。
时间来到937年,76岁的齐己在江陵圆寂。死后既没有发现什么舍利子,只是留下了一大箱子诗稿,后人整理才发现,他几乎是历代留下诗篇最多的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