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从明清几百年看,其实留给中国的时间还非常长,完全有机会和能力自己发展壮大,改变这一切。如果真的可以,那么这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
明朝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远比西方的大航海要早。可是,曾经强大的明军早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中国的海军可以说是持续衰落,再也不受重视了。改朝换代后的大清也是如此,更加不受重视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海军不堪一击,根本不是对手。
另一方面就是明清的闭关锁国,拒绝与外国沟通交流以及贸易。这也是明清海军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军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有着莫大的关系。
其实海禁并不是明清独有的,元朝也搞过。而到了明清,程度更加深了。明朝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明朝海禁时期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
清朝也是这样,禁海令”和“迁海令”屡屡颁布,其实伤害的还是自己。
但必须客观说,纵观明清,并非绝对的锁国,期间也曾多次开关,而且即便不开关,也并非绝对的,乾隆朝也还有广州承担着重要作用。
而关于明清为何选择闭关锁国而不是建立海军,这个问题,其实解释起来也不难。
明清的海禁,或者说闭关锁国,有一部分原因相同,这就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当时明清两朝压力还是很大的,都有敌对势力长期存在。明朝面对北方的蒙古,重心在此,不希望分心。而清朝也有反清势力,尤其是台湾。
另外,明清两朝的确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强大了,自然就看不上别的国家了,也不需要与他们做生意以及建立联系。尤其是对于海外的蛮夷,对他们的东西可以感兴趣,但没必要学习他们。
那么,既然如此。压根也不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尤其是金钱。建好了放在港口里,没有任何作用。
再说,从中国历史上看,一直是重农抑商,商人长期以来地位低下。那么,政府不鼓励海外贸易,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一支强大的海军了。
所以,并非明清不想要海军,在统治者看来,水师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