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旷世大儒,最终却成了清代学者的祖师爷

爱百科 105 0

1682年2月15日,大儒顾炎武于友人家中不幸离世,享年70岁,而随着顾炎武离世的消息传开,清廷官场上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一幕:官员们一边扼腕叹息,一边却又长舒了一口气。

图|顾炎武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是因为顾炎武虽然是学究天人的旷世大儒,但同时也是个让清廷觉得如鲠在喉的人。

自1671年起,清朝的各级官员曾多次登门拜访顾炎武,却连他的面都见不到,朝廷封官的旨意都送到了家门口,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拒绝了,说白了,顾炎武根本就没将清廷当回事。

而没人能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藐视清廷的大儒,后来却被整个清代学者视为“祖师爷”,清朝的统治者甚至将其请入了孔庙,接受国家祭祀大礼。

那顾炎武为何会拒绝清廷的招揽?清代学者又为何会将其视为“祖师爷”?大家好,我是西凉烟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旷世大儒顾炎武的传奇人生:

顾炎武出生于明朝末年,其祖上数代为官,积累下了丰厚的家产,因此顾炎武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图|顾炎武雕像

然而,家境优渥的顾炎武,却从小就是个“怪孩子”,当其他同龄人都在苦读四书五经,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时,顾炎武看的却是天文地理之类的闲书。

而光看这些“闲书”,显然是无法通过科举考试的,可顾炎武却对此满不在乎,甚至还在27岁时,直接放弃了科举考试。

在顾炎武看来,当时的科举考试太过迂腐死板,通过这种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要么只会空谈,要么品行不合格,对朝廷有害而无利。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已经危如累卵,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此情况下,顾炎武觉得考科举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学一些真正能治世救国的学问。

于是,自27岁开始,顾炎武就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研究天文地理、民生经济等经世致用的学问中,意图以此拯救大明。

图|崇祯吊死煤山

然而,顾炎武所做的一切,终究还是成了无用功,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

随后,清军入关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北方,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只能逃往南京,然后在南京重新成立了南明政权。

值此国难之际,顾炎武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南明政权,并根据多年所学,对南明政权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优化建议。

可惜,顾炎武的建议最终还是白出了,仅仅几个月后,南京就被清军攻占,随后清军一路南下,将战火烧到了顾炎武的家乡江苏昆山。

此时的顾炎武终于明白,光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国的,于是他直接弃笔从戎,参加了当地的抗清义军,可匆匆组建的抗清义军,根本不是八旗精锐的对手,昆山很快就被清军攻破。

图|顾炎武

而在这场战役后,顾炎武不仅失去了两个胞弟,还失去了从小宠爱他的母亲,对于顾炎武而言,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不愿回首的时刻。

不过,亲人的接连离世并没有击倒顾炎武,在此后的10几年里,顾炎武辗转于各个反清势力之间,为反清复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清廷的统治日益稳固,顾炎武根本看不到光复大明的希望,于是心灰意冷的顾炎武,决定放弃复明大业,回到家乡好好生活。

可让顾炎武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到家乡,就有朋友告诉他,曾经跟随他多年的仆从陆恩,竟觊觎上了顾家的财产,还向官府举报他谋反。

顾炎武听后顿时大怒不已,直接秘密处决了陆恩,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觊觎顾家财产的不止陆恩一人,还有一个名叫叶方恒的地方财主。

图|顾炎武故居

而且,这个叶方恒和陆恩还是合作关系,所以当顾炎武处决陆恩后,叶方恒很快就得知了消息,并以擅自杀害奴仆的罪名,将顾炎武告上了官府。

就这样,刚回家不久的顾炎武,就被关进了大牢,他的朋友得知此事后,连忙四处寻求帮助,最终朋友求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的身上。

钱谦益得知情况后,很痛快地答应了朋友的请求,表示自己可以帮顾炎武洗脱罪名,但有个条件,那就是顾炎武必须拜入他的名下。

可让人意外的是,顾炎武听说了钱谦益的条件后,竟直接拒绝了,并表示宁愿身死也不会做钱谦益的门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钱谦益曾经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而在明朝灭亡后,他竟直接转投清廷,成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图|钱谦益

在顾炎武看来,钱谦益就是个卖国贼,这种人不配做自己的老师,他宁可就此赴死,也不愿和这种人有任何的关系。

而经过此事后,再也没人愿意帮助顾炎武了,待时间一长,就连顾炎武自己也放弃了,可就在顾炎武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时,官府却将他放了出来。

原来,顾炎武在处死陆恩时,做得实在太干净,官府连续调查了好几个月,竟没找到任何证据,最终羁押期满,官府只能无奈放人。

然而,尽管顾炎武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在之后的几年中,顾炎武不仅经常受到叶方恒的迫害和恐吓,甚至还遭到了好几次刺杀。

最终,受不了这种生活的顾炎武,决定通过远游来躲避灾祸,于是他直接变卖了所有家产,然后离开了家乡。

图|顾炎武雕像

不过,他此次远游,除了想以此躲避灾祸外,更重要的是,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明朝可以亡,但汉族的文化传承不能亡。

而在想明白这个道理后,顾炎武就决定将自己的余生,全部放在专研学术和中国汉文化的传承上。

而也正是在这时,顾炎武写下了一句名传千古的名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的最初版本。

此后的20多年间,顾炎武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一边结交各地的学者名流,一边寻访各地的史志铭书。而在这期间,顾炎武也在不断探索着各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后来,顾炎武将这20多年来的游历见闻,撰写成了60多本著作,而这些著作,囊括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经史百家,以及音韵等多个方面。

图|顾炎武画像

可以说,顾炎武的学识,即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对当得起旷世大儒的称呼,而他那忠贞爱国的情怀,更是令人钦佩不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