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原本毫无争议,却因为陈寿的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产生了变数。
诸葛亮为什么是杰出军事家,我总结了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有出色的战略规划能力。
《隆中对》是三国最杰出的战略规划之一,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体现了出色的军事谋略。上过军校的都知道,《隆中对》几乎是学校必讲的内容。
此前有看官留言表示:“诸葛亮战略很牛逼,但从来没有经典战例啊”。作为业余三国迷,这么认为我可以理解,深入了解一点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征南中、北伐的卤城之战等都是经典的战例。
平定南中正是“攻心为上”战略思想第一次成功的实战运用。
第二,诸葛亮是军事发明家
他的很多军事发明是超越时代的。
什么损益连弩,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都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战术的进步。
以步制骑是中原民族的难题,真正能解决的名将,屈指可数。诸葛亮的军事科技运用,却打得以骑兵为主力的曹魏大部分时间只能龟缩防守,绝对是古代最成功的以步制骑名将之一。
第三,诸葛亮善于治军蜀军纪律严明,这在古代军队中是不多见的。蜀军战斗力很强,苏轼评价为“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袁子则评价为“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南宋洪迈更是拔高为“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第四,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水平很高。诸葛亮的军事著作,有《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兵要十篇》《六军镜》、《心诀》、《兵机法》等。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书很可能是后人伪托诸葛亮所作,“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能够被后世兵家托名写作,或许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证明诸葛亮的军事家地位。即使把这些靠不住的兵书排除,也仍然有一本兵书可以确定是诸葛亮撰写,这就是《兵法二十四篇》,陈寿都认为诸葛亮能留下这本书是上天眷顾晋国。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三国志诸葛亮传》
《兵法二十四篇》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都已失传,但剩下的部分,仍旧为军事理论瑰宝。整个三国时代,成就最高的两部军事著作分别是曹操的《孙子略解》和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个别学者认为,下一部能够与之媲美的兵书,已经是一千年之后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在这部兵书中,诸葛亮阐述了“攻心”,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管理和战斗力的关系,野战歼敌等思想。这在我人民军队中,体会尤深,甚至我们的军队,一度命名为某某野战军。《三国演义》称,诸葛亮临死前把《兵法二十四篇》交给了姜维,让他继承遗志北伐。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本《兵法二十四篇》,名为兵法,倒有大半在讲怎么理政。姜维是职业军人,不是政治家,于他未必相宜。再联想到这部兵书是诸葛亮临死前带病写成,我认为这部兵书的真正传人,应该是他一直牵挂的后主刘禅。我眼前似乎看到一位憔悴的老人,用颤抖的笔,写下这最后的著作,将自己一生的军事,理政经验集中在这部兵书里,希望皇上能够继承使命,亲贤臣,远小人,自强上进,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后人景仰的明君,坚持北伐,继续完成他和先帝都没有完成的“兴奋汉室”使命。
一字一血泪,一行一期望。军事家不一定都得打仗,写出《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和写出《海权论》的马汉,似乎没听说过他们打过什么不得了的胜仗,军事家身份无人质疑。写出过《兵法二十四篇》的诸葛亮居然不能算军事家,很难让人接受。何况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值得商榷的。《晋书陈寿传》称,因为诸葛瞻得罪过陈寿,因而陈寿才如此评价,而这评价在当时就引来不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也有学者为陈寿抱不平,陈寿虽然是优秀的史官,但毕竟在晋国为官,过于美化曾经战场吊打司马懿的诸葛亮,风险很大,保不齐会掉脑袋或者改行去当囚犯。真想永远是存在的,“将略非长”的诸葛亮毫无争议地在唐朝进入武庙“十哲”,达到武将的荣誉巅峰。最后,就以一首今人(网名:墨香字狂)的《沁园春。旷世奇才》作为作为诸葛亮的评价吧。
韬略盈胸,经纶满腹,旷世奇才。念交心三顾,祥陈国策;倾情一拜,力举宗牌。博望挥烟,荆州立帜,吴魏皆惊天下呆。吟《梁父》,自萧曹同列,管乐齐排。
纶巾羽扇抒怀,谈笑际阴云随智开。赞星坛弄谶,东风巧借;危途作法,八阵迷垓。《两表》辉扬,六出剑亮,巨细繁杂百事差。身先去,叹蜀乡失帅,汉界吞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