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隆中对”对刘备集团规划的,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成功的案例,一次都没有。反过来顺流而下,夺取江东,后世历史成功了无数次了。哪怕在汉末三国之前,也有楚国灭越的案例了,所以,孙权对刘备当然不可能真正放心,注定心存忌惮。
而且,因为刘备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利,即使孙刘联盟同心合力,打败了曹操。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竞争。就是刘备能够获得关中、洛阳、南阳盆地、颍川这种可以有险要据守,又有人口和财富的好地盘,而孙权则只能去争夺淮南淮泗这种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盘,怎么看孙权都吃了大亏。
对孙权来说,就是要北伐曹魏,那也应该是东吴可以从襄樊攻南阳,从寿春攻彭城,两路北伐全取河南,才能和蜀汉夺取关中河西的价值相比,因此,夺取荆州是必须的。
此前,当刘备在孙权苦战淮南,力抗曹操大军主力的时候,忙着火并对他送兵送粮的刘璋,而不是趁着曹操主力在淮南师老兵疲,凉州马超尚在,直接北伐襄樊。
等刘备火并完刘璋这个盟友甲,然后又拒绝给孙权这个盟友乙任何补偿,在汉中没拿下的前提下,就急不可待地5万大军东征,来和孙权争荆南地盘,当曹操取汉中威胁蜀中,刘备被孙权放了一马才侥幸脱险。
就刘备这样的做派,还指望孙权能继续信任自己,为自己势力的发展去死扛曹操么?
孙权伐交州,只派鄱阳太守步骘带了武射吏千人,被斩杀的苍梧太守吴巨,即不姓刘也不姓孙,更不是孙权亲自认可的盟友。孙权派人南下也不是用的吴巨给的兵和粮草,更不是吴巨邀请的。
反之,刘备西进要对付的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主动邀请刘备,又是送兵马又是送粮草。刘备此前反对孙权进攻刘璋时,扬言自己要“披发进山”,也不愿看到孙权这个盟友,火并自己的同宗兄弟,然后呢?刘备自己忙着火并刘璋抢地盘去了,难道只有刘备火并盟友才是大智大勇,别人火并就是不顾大局?
刘备之前当阳惨败,投奔孙权为客将时,推孙权为盟主,以汉朝左将军、豫州牧名义,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然后等夺了益州与汉中后,转头就自封汉中王、大司马了,有问过孙权要不要一起称王吗?有推举过孙权也称王的意思吗?只有驱逐使者,拒婚骂街,湘关抢米。
既然如此完全不把盟友当回事,就被东吴实力打脸,也是必然。
孙权的志向是为帝图皇,东吴内部早明确定下“至尊''称呼了。但是这不是刘备之前势力弱就在名份上推孙权为盟主,实力强了转头就自立为王,连声招呼都不打,也完全不顾及孙权这个盟友的理由。
孙权表面向曹操曹丕称臣,前提是让曹操大军四越巢湖不能,望着长江无可奈何。和孙权被曹丕封吴王比,刘备自封的汉中王同样是无比讽刺,王者之封出于天子,就算是汉家宗亲,这也是十足的僭越。何况大汉国号为汉,刘备直接封王汉中?司马昭路人皆知,刘备自封为王之际,帝皇之心何尝不是路人皆知?难道汉献帝刘协真会觉得大汉魏王大逆不道,大汉汉中王就是忠臣?
刘备此前和孙权借了南郡,夺益州后,放着张鲁占据汉中这个巴蜀门户不管,也不肯把南郡归还孙权,维持孙刘同盟,反而先空谈忽悠,后大军东出争地,足以证明南郡等荆州各郡,战略意义上的至关重要,是刘备制约下游孙权的关键枢纽。
无论孙权和刘备,都知道一个浅显道理,战略要地的重要性,是不能仅仅用人口与经济来衡量的。
一如战国时的秦国,拼命也要拿下残破的河西和周边都是石头地的函谷关。
一如北宋时的燕云十六州无论人口还是资源,和中原根本没法比,坐拥河北河东江南巴蜀诸多富庶之地的宋朝,依旧将收复燕云十六州视为百年未竟之志。
一如汉中人口被曹操迁徙一空,刘备压榨益州百姓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耗到曹操撤军,夺取了汉中,依旧是刘备此生对曹操最大的胜利,没有之一。
一如曹操早将合淝要塞周围搬空成一片无人区,孙权依旧多次动员主力争夺。
而孙权在合淝的战败,只是十万大军久攻不克,主力班师后,率千余卫士断后,置酒高歌轻敌大意,被张辽率八百精锐突袭,亲卫战死甚多。此后被曹魏诏书吹嘘成所谓“八百破十万”,此后以讹传讹,忽悠了众多不细看史书的无识之徒。
和历史上历次南军北伐,张永沈攸之惨败于彭城城下,寒山一战萧渊明被擒,吕梁之战吴明彻被俘相比,孙权此战真正损失其实微乎其微。
而将18岁即位时的五个郡(其中三个当即叛变),扩张到扬州、交州、荆州的二十多个郡,福建、浙南、赣南地区的开拓者,广州、武汉、南京三个大都会的奠基人。孙权岂止是一时人杰?更是辛弃疾笔下的“千古英雄”,已经无愧为汉末三国对后世贡献度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即使孙权饱受抨击的晚年,更多也并不是昏聩,而是太子孙登的早死。苦心培养了20年的接班人突然逝世导致继承布局全盘崩溃,这种情况下换哪个明君圣主,都很难处理妥当。
齐武帝萧赜在文惠太子死后,立其幼孙萧昭业,被宗亲轻易篡位。梁武帝萧衍在昭明太子死后,改立其次子萧纲,其他诸子、太子诸孙均不服,侯景之乱拥兵不前,坐视老父和太子被坑死。明太祖朱元璋在懿文太子朱标死后,立幼孙朱允炆,大肆杀戮功臣,依旧难保身后一场伏尸百万的靖难之战,蒙古各部在北元灭亡后趁机复兴,成为大明二百年边患。
正因为这是怎么做都错,孙权的应对,立三子孙和而废之,又立幼子孙亮,以诸葛恪辅政。诸葛恪内斗失败被杀,孙亮被废,第六子孙休诛杀权臣孙峻,夺回皇权。相对而言,结局已然算的不错了。
至于东吴的灭亡,本就有极大偶然因素,从司马昭灭蜀,司马炎又拖了整整17年才发起灭吴之战。而且晋朝朝廷的反对意见极大?司马炎如再犹豫两年,就干脆别打了。如果陆抗寿命比司马炎长呢?如果孙皓不直接和江南世家决裂,而是如孙权、孙休一般与世家大族和光同尘呢?——但无论如何,不论直接、间接责任,都肯定和故去快30年,隔了两代人的孙权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