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净土”夏尔西里,1998年才回归祖国,是如何被收回的?

爱百科 73 0

说起夏尔西里,国内很多人都会很陌生,甚至连它所处的地区新疆省内知道的人也不多。

正是由于人们的陌生,更加显示出它的神秘,此地像一块“世外桃源”,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净地和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回看历史,夏尔西里1998年才被我国收回,当时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

众人皆醉我独醒——左宗棠

如今无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夏尔西里都是一块值得守护的地方。可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由于清朝廷的软弱与无能,这块土地被作为丧权辱国的条例中的“让步”部分被割给了沙俄。

新疆这块土地属于中国面积最大的省,19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暴乱的影响下,局面混乱。

1865年,正当清政府集全国之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刚有喘息之机时,在中国的西北边,具有“中亚屠夫”之称的阿古柏在英国的鼓动和支持下入侵了中国新疆,并且是仅以千余的铁骑就战胜了上万名清军守城官兵。

一边是阿古柏在当地烧杀抢掠,强迫当地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加重税收,开始了殖民统治。一边是沙俄政府出兵占领伊犁,到了1870年,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被沙俄和阿古柏占领了。

此时已经到了清王朝的中后期,自从鸦片战争打开封闭的国门之后,列强们开始了瓜分中国的劣行。此时的清王朝,国土的东西两面都受到了侵略,于是在朝廷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两种不同的意见之争。简单说就是海权和陆权之争。

“海防”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沿海一带有许多商贸重地,而新疆一片地区的重要性,在当时并非所有朝廷官员都达成共识。在朝廷内部,诸如左宗棠等官员意识到新疆的局势十分严峻,阿古柏和沙俄的势力已经扎根于此,如果现在不出动武力收回新疆,今后恐怕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倡“海防”为主的官员们可以说有“近忧”却缺乏“远虑”,他们看到新疆的“现状”:多沙漠,路途远,地贫瘠,人稀少,耗费清政府很多财力却没有显现出应有的“价值”,在东边国门被迫打开,应接不暇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丢卒保车”。一来精力都投在东边,二来不与俄国、英国交恶。

听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当时有一个人比众人高瞻远瞩,他就是在收复新疆立有大功的左宗棠。

1875年,正在督办西征事宜的左宗棠给清朝廷递上了一封奏折,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眼光可谓是思虑周全,并没有单纯的主张“海防”或“塞防”,而是从一个统筹全局的角度来分析新疆问题。大致来说,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收回新疆的必要性:

首先,假如新疆失守,清朝廷的边防只能退到西门关,这个地方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很难做到“屯田耕战”。如果西门关成为边防,在这里驻兵,那一切军需补给都得从中原调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块驻地势必会成为内地的负担。

其次,新疆虽然地广人稀,却是阻挡西方势力一路东进的最好屏障。这块宝地如果被占领,意味着列强的铁蹄很轻易地就可以一路向东,继而占领内蒙古草原,到那时中原腹地会受到威胁,国土将战乱四起、民不聊生。

第三,新疆虽有沙漠,但其西部却有物产丰饶、土壤肥沃的地区,在远离海域的内陆,得水源者得天下,守住了这块地方,当地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节省不少军饷,至少比苦守西门关好得多。

第四,清朝廷能够实现新疆的百年稳定,主要的得益于"三山夹两盆"地势,这个地势的优势就是“易守难攻”,就如同我国西北边的一道大门。如今俄国势力逐渐强大,我们应该多点防备。在新疆守住的情况下,地广人稀的有利地势,让俄国不敢轻举妄动,我们也较容易守住腹地。

西方国家侵略我国,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次才是侵占土地,毕竟占领了土地就要考虑镇守以及统治的问题,这些都是耗费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事情,如果我们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保证了他们的利益,想必他们也不会大费周章的对中国发难。

战争一旦发动,对目前进行的商业活动会有很大影响,原有的通商政策也可能作废,这样对他们也不利,他们一定不愿意失去在华的既得利益。如此,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左宗棠这一番论述,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是非常高瞻远瞩的,他对于“海防”和“塞防”并重,“塞防”更加迫在眉睫的见解深得朝廷重臣文祥的大力支持,在文祥的呼吁下,很快有一些开明大臣支持,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收复新疆,于是在1875年任命左宗棠前往新疆,负责收复新疆的军务。

夏尔西里的丧失

收复新疆,可以说是晚清屈辱的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壮举。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泯灭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事实,虽然收复新疆之战赢回了新疆大部分的疆土,然而夏尔西里却在《中俄伊犁条约》中失去。当时已经69岁高龄的左宗棠是一路抬着棺材行进的,就是为了表明他想一举收复疆土的决心。

老骥伏枥的左宗棠采用了"先北后南"的作战计划,就是说先收复北疆,后收复南疆。这样做的原因,左宗棠有他的理由,北疆的地势广阔,土地肥沃,抢先占领这里之后,部队的补给可以在当地得到补充,这样能够尽快地调整恢复作战能力。

而南疆由于面积狭小,从北疆把敌人向南驱赶,清军的军队可以来个南北夹击,这样更容易打败敌人。在具体战术上,老谋深算的左宗棠采取的是“缓进急战”的策略,“缓进”的目的是给军队足够的时间做好战前准备,一路走一路筹措军饷、囤积粮草、操练将士。

而且他们一路走一路栽种杨树,在荒凉的西北留下了三千杨柳。难怪当时有人写诗称赞他:"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所谓“急战”,就是战斗打响时出其不意速战速决,快速收复失地。

1876年6月至11月,左宗棠带领的部队成功收复了阿古柏所占领新疆北疆地区,到了冬季,他命大军暂停行进,休养生息。

次年开春,左宗棠又率领大军开赴南疆,一路连连捷报,终于在1878年1月全部收复了南疆地区,这一历时一年半的收疆壮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英国人评价左宗棠的西征军是“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兵败之后的阿古柏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阿古柏的势力消灭之后,新疆伊犁地区仍然被沙俄侵占。当时的国力悬殊,左宗棠不敢贸然开战,他的担心不无道理,那时的俄国,还有英国的支持,即使他的军队打赢了,也不好说会迎来西方列强合纵之后更大的侵略。

于是权衡再三,左宗棠上奏朝廷:对于伊犁问题,不敢贸然动用武力,建议朝廷派遣官员使用外交手段解决。

由于当时的用人政策是“丰镐旧家”,也就是用满族权贵,因此1878年7月,派了完颜崇厚去与沙俄谈判,在清朝廷眼里,完颜崇厚是极少出过洋相的人,必定是个外交人才。

结果非常屈辱,不懂外交的完颜崇厚居然没有仔细研究谈判方案,仅此看了条约的第一条“愿将伊犁归还中国”之后就没有再看下去,匆匆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但获得伊犁东侧的大片领土,俄国商人到新疆、蒙古等地经商全部免税,打开天津、汉口、西安等陆路通商口岸。

也就是说,除了名义上伊犁被收复了,实际上俄国对伊犁甚至中国西北控制的势头有增无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不仅国内舆论纷纷斥责完颜崇厚丧权辱国,连清政府下令也将崇厚革职严办,定罪斩监候,秋后问斩。不过,崇厚花了30万白银买了条性命,一直活到了1893年。

后来清政府又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前往谈判,曾纪泽不甘示弱,态度强硬,据理力争,这次谈判是晚清外交史上一次难得的胜利,他让俄国将吃进口中的东西又吐了出来。

于是在1881年2月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这仍然是个不平等条约,但是相比崇厚签订的条约,这已经算收回一些利益,当然俄国占有了中国的7万多平方米土地,其中就有夏尔西里,从那时起,夏尔西里就一直游离在祖国疆域之外。

失而复得的生态宝库

直到一百多年后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联合国成立,此时的中国已不同一百年前,而是一个强大、崛起的国家了。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一个新独立的小国,急需与邻近的大国建立良好外交,于是1998年哈萨克斯坦主动与中国建交,作为礼物,哈萨克斯坦把夏尔西里地区22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阿拉山口的5800公顷土地归还了中国,百年以后,夏尔西里得以正式回归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国人对于夏尔西里很陌生,因为这里长期属于军事争议区,人烟稀少,它的总面积约有314平方公里,其中西部为中高山带,中部为中低山区,东部为低山和荒漠平原戈壁地带。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块土地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在我国的版图上消失了,直到20多年前,我国在同哈萨克斯坦进行边界勘确中才从哈国划拨回。

中央电视台曾经在这里拍摄过纪录片,以“最后的净地”给夏尔西里贴上了标签,这里虽然人烟稀少,却是动植物的天堂,对于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来说,真的是一片难得的宝地。

据调查,这里保留了新疆乃至全国极为罕见的原始山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珍稀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野生动物如羚羊、盘羊、棕熊、雪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四十余种,其中包括赛加羚羊等极为珍贵的物种。

夏尔西里地处新疆博乐市北部山区,翻过阿拉套山就到了,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客人,会被这里草甸上盛开的百余种野花所吸引和震撼。这里仿佛一个人间仙境:山花烂漫,蜂飞蝶舞,在丛林,雪峰,白云,蓝天衬托下,满世界的姹紫嫣红,构成一幅旖旎的锦缎。

而它的美又不仅仅是姹紫嫣红,走入腹地中,会发现一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绿色世界,温润的气候使夏尔西里的芳草像一条条巨大的绿毯。春夏秋冬,夏尔西里在每个季节都显示出气势恢宏的美丽,来到这里的游客聆听着心灵的感悟和野性的呼唤,身体和心灵经过自然的洗涤都好像变得纯净了。

进入夏尔西里的路并不好走,盘山公路蜿蜒狭窄,越野车沿着单行的车道行驶,在山谷的地方,一眼望下去都是无尽深渊。而且车越往山上开,路越陡峭,从山顶到山底垂直上升一千六百多米,但就是这样的险峻之中,藏着大自然的绝美。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前行,既可以看到所谓的“大漠孤烟直”的风光,也能够领略“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绿色世界,未知的风景让你时时刻刻充满惊喜和期待。

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为了保护这样一块充满灵气的地界,新疆博尔塔拉军分区的历代官兵,长期担负着守卫边境安宁的重任,他们是夏尔西里的“生态卫士”。

夏尔西里地区只有两种建筑:部队的哨所和保护区的护林点,他们是这片绿色宝库驻扎的居民,据统计,这里的总人口不过46人,人口密度大概一平方公里0.1人左右,这些年轻的官兵和护林人,用青春驻守祖国边防,驻守着这块失而复得的宝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