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时代,北方大地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政权进行了5次更迭,所幸最后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乱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乱世之中南唐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朝代,其它政权都在大力招揽武人、提高武人的地位,以在乱世中生存并获得更大的利益。
但回看南唐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历代统治者皆以提拔文人为首要目的,以文官来压制武将并担任地方官来治理南唐的天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大量的学子进入南唐政权范围内,以寻找被重用和提拔的机会。这样一种趋势不仅给南唐带去了大量的人才,还间接促进了南唐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一条特殊的风景线。
南唐官学、私学快速兴起,再加上南唐国主也是崇尚文化的君主,他们与南方的士子们构成了共同群体来治理南唐,并营造出了极其浓厚的文化氛围。
北方大地混乱不断的时候,南方内部却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然而,统治者推崇文化风气虽然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但也容易造成无法应对外来的隐患。
南唐文化繁盛、以文治武功必然会造成武将的缺失,这也是为何宋太祖率军南下的时候,经济发达的南唐居然不是太祖的一合之敌,最终走向了灭亡。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南唐尚文之风的发展与影响。
一、南唐为何要在乱世兴文抑武
1.重文轻武的政策
南唐从烈祖时期就开始重文轻武,为何会如此呢?主要就是他对乱世中武人专权造成的隐患有着极大的认知,毕竟南唐的开国君主就是靠着篡权而建国的,
身处乱世之中,南唐统治者虽然知道武将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但更知道要想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要抑制武将的力量,以文臣治国才之最合适的选择,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够更加的和谐。
南唐国主李昪在五代十国、武将乱权的背景下,不断提升文人的地位并任用文臣治理国家,不仅得到了文人阶级的支持,和平稳定的环境也让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2.以文治国的理念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南唐三代国主皆以文治国、倡导礼仪文化建立了新的秩序,即南唐文人的力量逐渐崛起,武将的权力逐渐被弱化,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民生经济的发展。
回看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武将专权占据很大一部分因素,所谓的君臣之道成为了一种被践踏的理论,军事强权才是乱世中的硬实力和硬道理。
总的来说,南唐三代国君重文轻武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想要以文化力量压制武将的力量,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南唐国祚的传承和延续。
事实也的确如此,北方大地乱世不断而南唐则成为了世外桃源,北方的百姓、南方的士子纷纷向南唐疆域内迁徙,又进一步促进了南唐的发展和繁荣。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兴盛
历史上的北宋被称之为“文宋”,一个“文”字代表着北宋文化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很多时代,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北宋也是以造反起家为何文化会那么鼎盛。
1.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除了赵匡胤建国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也与南唐文化的超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北宋吞并南唐之后南唐大量的学子反哺北宋,加速了北宋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文化事业巅峰的南唐到底有多发达呢?后人将之誉为我国文化最巅峰之处,从“巅峰”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南唐在文化事业上的成就有多么高。
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付出与力量,南唐的文化之所以那么繁荣,与南唐后三代国主制定的文化政策分不开,文化上开源的同时也不断保护艺术成就。
南唐民间学术之风盛行,出现了大量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才子,这样的才子不仅仅是科举制度下的士子,还有一部分是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渊博之人。
除了民间之外,南唐当朝的皇帝也崇尚文学,根据历史的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就曾收藏了大量的书法、字画等作品,后又通过印刷推广到民间社会之中。
经学、史学、文学、地理和医学等领域南唐的藏书非常多,在前人的基础上南唐学子又进行了深化与编纂,其中传世之作足足有上千本,对后来的北宋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印刷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突破了雕版印刷术的活字印刷术,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也离不开南唐的影响,若是没有文化上的繁荣又如何会促进民间技术的提高。
2.文化成就
北方的乱世使得安定的南唐吸收了大量向往安定的文学士子,当然在吸收这些士子的同时,南唐也在不断建立公学、私学培养各种各样的文化人。
庐山国学是南唐时期的官学,与汉朝的太学以及后来的国子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朝廷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更甚至,乱世中南唐还进行了多年的科举考试,这在五代十国可是不敢想象的。
现如今唐诗、宋词和元曲流传于后世,然而若是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北宋前中期的“宋词”大多数都有着“南唐词”的影子,可见南唐的文化成就影响有多大。
对于乱世中这一块祥和之地,后世诸多的史料都将南唐评价为“儒衣书服,盛于南唐”、“ 衣冠典礼,会于南史”, 文风璀璨、文化成就成就了南唐之名,更成就了南唐琴棋书画的高度。
三、文化的背后透露着军事实力的衰弱
1.重文轻武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种事情的超前发展既有利也有弊,南唐推崇文化产业使得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样一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也使得南唐的军事实力很衰弱。
纵览北宋、南宋和后来的朱明王朝,文化产业过度繁荣就会导致文人势力快速膨胀,相比于武将来说文人的直接破坏性虽然很低,但是文人党争祸国殃民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武将。
比如,朱明王朝后期整个朝政被东林党人所把控,党政更是消耗了朱明王朝大量的国力,一步步将大明朝推向了无尽的深渊,崇祯皇帝朱由俭在“诸臣误我”的话语中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南唐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文人制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对南唐的发展的确有巨大的贡献,但在后期文人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争夺利益党政频频出现,消耗了南唐的国力加速了它的灭亡。
若是遇到雄才大略亦或者有所作为的君主,还能平衡文人与文人、文人与武将、武将与武将之多的党派利益争夺,可南唐最后的两位君主皆没有先人的才能,使得南唐朝堂上的矛盾凸显,奸佞误国、党争误国。
党争一旦爆发大量有识之士就会受到相应的牵连,被贬、被罢黜的情况下朝廷就会损失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既会动摇国本也会动摇文人对南唐政权的信心,这是南唐文化辉煌背后的一个重大矛盾,终南唐一朝都未曾解决。
2.佛家文化的负面影响
南唐重视文化产业,而这里的文化产业不仅仅包括儒家思想、农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还包括从天竺传播而来的佛教文化,甚至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力比儒家文化更大。
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曾是我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容的就是它,而南唐虽不及南唐却也差不了多少。
包括南唐统治者在内的大量人员皆宠信佛教,以至于佛教在南唐的权力极大,不仅佛教僧人目无法纪、破坏社会安宁,甚至于佛教的一些规矩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南唐国主不仅不进行制止,反而对佛教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倡。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南唐国主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就是因为提倡佛教文化比提倡儒家文化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南唐佛教亦或者说僧侣的权力又多发呢?他们不仅不需要劳作,而且日常生活的来源全部由朝廷所提供,寺庙的修筑、佛经的印刷等皆是朝廷出钱出力。
更奇葩的是,南唐还花费大量的金钱从民间募集百姓剃度为僧,在我国历史上称得上是第一家。僧侣本就不事生产,再加上他们还会消耗国家的财政、破坏朝廷的法纪纲常,后期称得上是一个社会毒瘤。
比如,赵匡胤攻打南唐的时候,后者李煜居然还在寺庙中求神拜佛。由此可见,南唐的没落不仅与文人之间的党争有关,与佛教文化的过度渗透与破坏性也有关系。
赵匡胤统一南唐之后,立刻将大量的僧侣从寺庙中赶了出来,分给他们农田让其重新加入到农业生产中,不仅解决了南唐佛教的弊端问题,还未北宋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总的来说,南唐重文轻武的策略的确为国家政权的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抑制了武将的发展,没有武将保家卫国也为南唐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南唐兴盛于文化产业,但也亡于文化产业,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