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宋濂和客人一起饮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前去监视。
第二天,朱元璋召来宋濂,问道: “你昨天是不是喝酒了?和谁一起喝的?都吃了些什么?”
宋濂毫不在意,他十分从容地一一据实回答。
朱元璋听了之后,大笑说道: “你很诚实,没有欺骗我!”
朱元璋当时对待自己的大臣常常使用这种暗中监视的手段,可是能够从容应对、毫不畏惧与在意的大概只有宋濂这样的贤德与坦荡之人。
宋濂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朱元璋曾经称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还聘请宋濂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
宋濂不仅学问好,他为人做事也十分诚恳恭谨,可是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不是完全信任他,在宋濂和别人一起饮酒之时还特地派人前去监视,探听他私下里会不会有违规之举。
以宋濂的学问和人品,以及朱元璋多疑、残暴的性格,宋濂最后又将是何结局呢?
一、太子之师
1360年三月,宋濂和刘基等人一起被朱元璋召请到应天府,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同时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教授朱标学习五经等儒学知识。
宋濂和刘基一样,都是东南地区有名的才子,名气很大。宋濂比刘基大一岁,刘基雄迈,处事奇异,宋濂则以儒者自居,为人处世温文儒雅,他精通五经,擅长讲授《春秋左氏传》、《尚书》等经典。
朱元璋曾经向宋濂请教学问,宋濂除了细心讲授经典之外,还对朱元璋说道:
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朱元璋出自贫苦之家,他对宋濂的说法显然深有体会,当即点头说是。
和朱元璋幼时境遇不同,太子朱标从小就生长于富贵之家,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朱标性格温和,再加上有宋濂的正规儒家教育,他很小就精通儒家经典,具有十足的儒者风范。
受益于宋濂教导的朱标一直都很尊重老师,除了向宋濂虚心求教之外,朱标还一直恭恭敬敬地称呼宋濂为“师父”,对宋濂极尽弟子之礼。
二、净说大实话
作为当时的大儒,宋濂的儒家思想可谓根深蒂固,朱元璋所看重的也恰恰是这一点,他也的确从宋濂的儒家思想中受益不少。
1372年风调雨顺,几场降雨十分及时,朱元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宋濂召来,询问他这种天象有什么吉祥或者灾祸的寓意。
结果,宋濂的回答完全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宋濂回答说道: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
宋濂的大意是:天子并非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吉祥的征兆也不是上天的祥瑞,而来自君主的仁义。《春秋》中只记载了灾异现象,却没有记载祥瑞,正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或许原本是想从宋濂这里听到什么“陛下受命于天,所以风调雨顺”之类拍马屁的话,没想到宋濂引经据典地给他说了这样一番大道理,虽然这并不是朱元璋最想听到的,但是想必朱元璋看在宋濂极其诚恳的态度上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三、施救朱文正
朱元璋即位之后,对大臣采取的手段常常多以严惩为主,即使是对自己的朱家成员也不手软。每当朱元璋想对大臣施展严厉手段的时候,规劝他的除了仁慈的马皇后之外,就是宋濂这位老成厚道的儒学大家。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他的父亲去世得早,朱元璋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长大。
但是,侄子毕竟是侄子,并不能和叔父始终同心。朱文正屡立战功,朱元璋想要封赏他的时候,却被朱文正以“叔侄是亲戚”的理由婉拒了。
朱元璋把朱文正的话当了真,果真没有给他特别的封赏,结果没想到这却不是朱文正的真心话。
眼看朱元璋真的没有特别封赏自己,朱文正渐生异心,于是就在作战时放纵部下抢掠,犯下不少罪行。
朱元璋眼里从不揉沙子,他想按罪处治朱文正,结果受到了来自后宫和朝廷的劝阻:后宫中的劝阻来自马皇后,朝廷上的劝阻就来自于宋濂。
宋濂劝谏朱元璋说道: “按照法度,文正固然应该处死,但是陛下也应该念在他是亲戚的情分上放过他,把他贬到边远地区,让他离您远一些就可以了。”
朱元璋听从了宋濂的劝谏,免去朱文正的官职后软禁在了桐城。
朱元璋对待朱文正的手段可谓仁慈,可惜的是朱文正去了桐城没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于是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封为靖江王,待这一家人的亲情不可谓不厚。
四、朱元璋的褒奖
朱元璋虽然自己读书不多,但是很擅长重用饱学之士,对待刘基、宋濂都是如此。和刘基相比,宋濂更擅长从经典中阐释治国理政的道理,这些道理常常让朱元璋叹服。
有一次朱元璋祭祀回来,心绪不宁,于是召来宋濂为他开解。
宋濂十分从容地回答道: “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
宋濂劝谏朱元璋应该清心寡欲,这样就会身心安泰。
朱元璋十分认可宋濂的道理,他曾经在朝堂上对宋濂大加褒奖:
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朱元璋夸奖宋濂跟随自己19年,从来都没有说过一个人的坏话,对自己始终忠心不二,以宋濂的言行来评价,他绝不仅仅是君子,甚至可以被称为“贤人”。
虽然朱元璋推崇宋濂的为人和理论,但是同时他也十分清楚,作为一国之君,他要想如同宋濂所说的那样真正清心寡欲十分困难。
虽然知道宋濂推崇的道理自己未必做得到,但是朱元璋仍然喜欢听宋濂为自己讲这些正确的大道理,有时候甚至会把宋濂推荐的经典书籍挂在宫殿两侧,让大臣们和自己一起倾听宋濂精彩的讲解与剖析。
在朱元璋和大臣们面前侃侃而谈,宋濂始终心口如一,他嘴上讲的大道理,正是他心中见解的自然流露。宋濂或许永远不会想到,眼前这位偶尔彬彬有礼的君王有一天会杀戮无度,自己也险些成为他的刀下冤魂。
五、赐百岁衣
1377年,宋濂申请退休,朱元璋十分不舍地为他饯行,赐给他《御制文集》的同时,还赐给他一批上等丝绸。
当时宋濂68岁,朱元璋嘱咐他说道: “你好好保存着这些丝绸,等你一百岁的时候用来做百岁衣。”
宋濂感动得叩头拜谢,君臣二人依依惜别。
赐下“百岁衣”的时候,朱元璋可能也没想食言,宋濂更没想到自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消失在朱元璋面前。
1380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被诛杀。
朱元璋想继续追究宋濂的罪名,将他一起处死,但是再次被马皇后劝止,余怒未消的朱元璋于是把宋濂及其家人流放到茂州。
此时的宋濂已经71岁了,他老迈而虚弱,接到圣旨之后就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路。
结语
1381年五月二十日,72岁的宋濂病逝于流放途中。
当初朱元璋欣赏、重用宋濂之时,每当宋濂前来拜见自己,他都会下旨给宋濂赐座、赐茶,还经常会留宋濂陪自己吃饭。宋濂本来并不擅长喝酒,但是朱元璋却常常强制他喝,宋濂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勉强喝上几杯。几杯酒下肚之后,宋濂常常醉醺醺得走不了路,朱元璋见此情景忍不住开怀大笑。
当时君臣之间的融洽就到了这种程度,和后来宋濂的结局相比,不能不令人感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