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清风】严复:学贯中西 变法图强

爱百科 70 0

【左海清风】严复:学贯中西 变法图强 

2023-05-11 19: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孝、廉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榕城大地文化厚重、人杰辈出,哺育出众多孝廉人物。

为进一步弘扬孝廉文化,培育和涵养崇孝尚廉的良好家风政风,清风福州开设专栏,持续为您分享福州孝廉故事。

今天为您分享严复的故事。

严复像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中国近代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中西汇通的“思想先驱”。他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参与创办并兼任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校长和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培养出众多人才;他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引进《天演论》《原富》(现名《国富论》)等八大西方科学名著,提出“信、达、雅”三字诀,确立了译学规范。

美丽的福州,闽江穿城而过,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南台岛是闽江江中岛,把闽江分为了白龙江和乌龙江。伟大思想家严复的故乡阳岐村在乌龙江畔,南台岛西岸,与闽侯县隔岸相望。阳岐与湾边相连,唐宋时是进入福州的重要驿站,是前往泉州、兴化、福清和永泰的通途。

严复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严秉符业医,以“精诣仁心”名扬州里,父亲严振先有较深的国学造诣,后弃儒从医,成为当地医术高明、颇有声望的中医。父亲十分重视严复的教育,聘请了当地名儒悉心教导他。他们所教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与气度,令严复肃然起敬,激发了严复强烈的爱国情怀。14岁时,父亲严振先因救治霍乱病人不幸染病去世,严复因此家道中落,不再从师,科举入仕的道路也由此中断。严复就此报考了马尾船政学堂,并以第一名成绩进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

自此,严复开始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与科学知识,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英国,入读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获得更加系统、更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在欧洲的学习经历,让青年严复开始思索列强之所以致富致强的原因,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寻求富国强军之术。甲午战败暴露了清廷的腐朽,优秀的海军同学如邓世昌、刘步蟾等的牺牲给了青年严复强烈的震动。严复基于强烈的爱国情感,从1895年初起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5篇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思想敏锐,言词犀利,抨击专制制度,批判传统观念,呼吁救亡图存,倡导变法维新。

此后,严复又于1896年夏天,开始翻译《天演论》,经反复修改,加上诸多自己的评述,于1898年6月正式出版,首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进化论思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严复连续翻译出版了《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等书。十余年间,“严译八大名著”公开问世,不仅成就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的声誉,更为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引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进化、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开始在国内流行。

严复一生“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并通过教育事业将先进的思想传递给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强烈主张实行全体国民素质教育,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目标,以期通过长期教育,改善风俗民气,振兴国家民族。

1912年5月,严复临危受命,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当时的政府财政极为拮据,北京大学经费吃紧,面临停办。严复凭借个人声望,设法从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并自降薪酬,以维持北大的日常运营;还向教育部递交《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力陈不可停办北大的理由。严复为寻求北大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同情与支持,保住了北大的存在。此后,严复还对北大办学进行了改革,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思想,被后任校长蔡元培发展为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此外,他还与马相伯联合创办了复旦大学,担任过安徽高等学堂校长等。严复在数十年教育生涯中,努力贯彻“三民”宗旨,着力培养人才。其教育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作为著名教育家,严复对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视。他提倡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教导子弟注意文理、中西学问的渗透、互鉴,既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也不要忽视国学;他特别强调书本的学习与实际历练相结合,“往后阅历一番,盖不徒堂课科学,为今日当务之急也”;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为子女写的遗嘱中告诫,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社会利益为重;他教育子女勤业敬业、爱国爱家,他热情鼓励国人和子女“乐居工商之列”,指出“惟此有救国”之实功。

治学、齐家、爱国、奉公,是严复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勤业重群冠中西”,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始终是严家子孙共同拥有、始终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在这样优良的家风家训的熏陶下,严复家族文风鼎盛,英才辈出。

位于福州市南后街7号的严复翰墨馆

严复在1921年生命的最后一息,于福州郎官巷寓所,语重心长而又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他对后辈、对家人的教诲,集中体现了他的处世思想和人生态度。他手书6条遗嘱,以示后人。

第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在国力衰微、国势危殆之中,严复仍坚信国家不会灭亡。同时切嘱对旧法即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绝对不可背弃,但要注意斟酌损益。这是热忱爱国者的心声,文化自信者的独白,也是睿智思想者的箴言。

第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这体现了他通达乐观的人生观,以爱惜生命、保护健康为前提。

第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严复嘱咐家人须勤业,即敬业,做好分内之事,其后句接连指出光阴、时日、机会问题,可见他深感人生短促,生命可贵,机会难得,不可荒废、虚度或错失;从他对事业的勤勉和严谨态度,以及对建立事功的紧迫感,也可看出他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四,“须勤思,而加条理”。即要求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勤加思考,开动脑筋,分析事物,认识道理,并且加以条贯整理,形成逻辑,这样才能构成缜密的理性思维。这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必经之路,也是经世致用的可靠方法。严复重视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他通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八大名著”,不仅为中国人引进了新的世界观,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他从做事业进一步讲到做学问,希望后人从增加知识和能力之中,为社会作贡献,强调要认识自己的分量,要有自知之明,特别要知道做人做事都不易十分圆满,应当知足知止。

第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个人处在社会中,都存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严复讲己轻群重的道理,正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告诫后人,要为社会多作贡献,不能因谋求私利或满足私欲而成害群之马,造孽于社会。

点评

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高瞻远瞩,“阔视远想”,富于卓越见解。就其垂训家人、培植门风而言,也充满了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善待人生的理智态度。他对后辈循循善诱,虽训诲之词而无疾言厉色,饱含真挚情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