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她以一代女强人的身份,实际统治了清朝长达47年。然而,她死后仅仅三年,清朝就亡国了。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乃至亡国,她真的有那么大震慑力吗?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清朝的历史。
清朝真正的衰落,其实并非在慈禧太后掌权期间,而是在她的丈夫咸丰帝刚刚登基之初。那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历时十几年,直到1864年才被平定。这场运动,对清朝的统治基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咸丰帝为了平定此次运动,下放了权力到地方。虽然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也导致地方权力大增,中央朝廷的权力明显下降。这种情况在慈禧太后掌权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她以炉火纯青的权谋之术,分化了湘军,维系了地方督抚与朝廷的关系。虽然中央朝廷的权力仍然较弱,但慈禧太后通过一系列手段,使清朝的统治得以维系。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老师认为,如果换成同治帝、光绪帝这样没有太多政治经验的皇帝,来处理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以后的局面,肯定是没有慈禧太后处理得那么好。一个不好,可能就会引发湘军造反,或者是中央朝廷颜面扫地,威信尽失,甚至亡国的。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老师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慈禧太后的确是有着巨大的威慑力。她在实际统治的47年,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维系住了中央朝廷的统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延续了清朝国祚。
然而,慈禧太后临死之前,出于私心的安排,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她为了避免死后遭到清算,立3岁的溥仪为帝,是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至于实际权力,分别给了溥仪的生父载沣,以他为摄政王来监国,还有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然而,载沣和隆裕太后的能力很一般,根本镇不住当时的局面,所以清朝很快便亡国。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慈禧太后。她并非一手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如果没有她的威慑力,清朝可能早就亡国了。而且,清朝末期,皇帝子嗣不兴,宗室人才凋零。即使不选择载沣和隆裕太后掌权,选择其他人掌权,也很难有她那般高明的政治手段,压不住局面,清朝还是会亡国的。
然而,慈禧太后的统治,也并非没有问题。她虽然支持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甚至一度支持光绪帝的戊戌变法。但这些改革变法的前提是不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当戊戌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维新派要“围园杀后”时,慈禧太后自然是坐不住了,马上出山废除戊戌变法,并且剥夺了光绪帝的一切权力。这一行为,无疑阻碍了清朝的进步,使得清朝在腐朽的框架内小打小闹,无法进行真正的改革。
放眼大历史来看,慈禧太后也就是在腐朽封闭的框架之内,修修补补的延续了清朝的统治,并没有像邻近的日本那般进行明治维新彻底改革,以此进入强国序列。
虽然诸如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慈禧太后支持的,但是这些改革变法的前提是不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在戊戌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并且维新派要“围园杀后”时,慈禧太后自然是坐不住了,马上出山废除戊戌变法,并且剥夺了光绪帝的一切权力。
所以说,慈禧太后并没有勇气进行真正的改革变法,只是被动的进行改革,诸如“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才实施的清末新政,而且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只能是在腐朽的框架之内小打小闹,局限在这个范围中最大程度上自救,虽延续了清朝国祚,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不过就事论事来说,虽然慈禧太后的确是阻碍了历史进步,但当时的时代也有着一定局限性,而且像慈禧太后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出身的人,很难真正的改革变法,只有推翻重来,才可以真正的改革,像明治维新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德川幕府,天皇有了实权,等于推翻过去旧的模式,才可以将改革实施成功,而旧有模式中崛起的慈禧太后,是没有这个优势和勇气的。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确是有着巨大的威慑力,她在实际统治的47年,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下,维系住了中央朝廷的统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延续了清朝国祚。然而,她的统治方式,以及对改革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她的死,无疑是清朝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