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祥被朱瞻基废除皇后位,为何仍被张太后礼遇

爱百科 61 0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十年时间,却创造了明朝国力的巅峰盛世,得到后世很多历史学者们的推崇。尤其是在这期间产生的文化盛况,遗留下海量的古玩珍藏,成为后世古董玩家们所追捧的对象。然而朱瞻基也并非完美的皇帝,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也留下了很多缺憾。其中存在最大争议的便是他废除胡善祥皇后位,改立孙皇后的事情。然而胡善祥虽然被废,却并没有完全搬出宫去,而是以修行道姑的名义住在宫中。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仍旧很看重她,常召她到清宁宫参与家宴,并且将其排位在孙皇后之前。

张太后这样的做法不但让孙皇后感到怏怏不乐,就连朱瞻基很尴尬,朝廷后宫也颇有议论。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此感到很不解,得出了不少猜测性的结论。按理说被废的皇后应该被打入冷宫的,让其自由在皇宫中修道是严重违背宫廷礼法的。尤其是还在家宴中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位,这简直是没把孙皇后放在眼里啊,顺便把朱瞻基的面子也扫了。古代皇家最重礼法,张太后是出了名的贤后,被誉为女中豪杰,又为何会做出违背礼法的事情呢?因此很多人猜测张太后和孙皇后婆媳不合,所以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然而从各种史料上看,孙太后和张皇后并没有明显的婆媳不合的迹象,甚至没有争吵的场面。婆媳不合完全是毫无证据的主观臆测,在历史上是难以成立的。因此不能把普通人家的婆媳不和放在分析皇家礼仪上,因为这个礼仪不但是礼节,更是法律和皇室的颜面,这关系到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如果贸然将婆媳不和摆到了台面上,这不仅仅是家庭矛盾,也是政治问题。所以站在张太后作为女性政治家的立场来看,没有充足的理由,她是不会这么做的。要了解张太后将胡善祥置于孙皇后之上的原因,还得从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上找答案。

前文讲过,朱瞻基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位并非是她犯了什么错,而是为了立长子朱祁镇为太子。朱祁镇的母亲是孙皇后,如果不废胡善祥,这就使得皇后和太子不是一家,容易引发宫廷内斗。这种性质的宫廷斗争在中国古代史上多不胜数,所以朱瞻基为了维护后宫的政治安全,才选择了废胡善祥,改立孙皇后,为立朱祁镇为太子扫清障碍。从朱瞻基和胡善祥的感情来看,两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后来朱瞻基也曾后悔废后的操作,自认是年少轻狂的冲动。由此可见,朱瞻基废后并不是不满意胡善祥,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政治的选择。

胡善祥无过被废,这本身就是引发争议的话题。张太后对待胡善祥的礼遇态度更是催生这个话题的发酵,使得朱瞻基两面不是人了。张太后作为明朝最英明的皇太后之一,自然不会无视儿子的尴尬处境。可她依旧选择了力挺胡善祥,这就显得有些不一般了。

翻阅了朱瞻基执政的宣德年间和张太后执政的正统初年的史料后发现,张太后力挺胡善祥的做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里面隐藏着不少政治斗争的布置和门道,也是为了稳定朝廷大局的选择。这种做法虽然让朱瞻基显得很尴尬,却无形中化解了朝廷矛盾,稳定了朱瞻基的皇位。

胡善祥和孙皇后一样,都是朱瞻基很爱的女人,但是她没有为朱瞻基生下儿子,只生了两位公主。在朝野上下都注重国本的明朝,没有生下嫡长子,这让胡善祥显得非常尴尬。朱祁镇出生时朱瞻基三十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年纪不小了。作为皇帝必须要有储君,立太子是刻不容缓的,所以朝野上下都在催朱瞻基立储。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朱瞻基忍痛选择了废后的操作,算是为了政治而作出牺牲。但是这种操作虽然符合国家法度和政治诉求,却又为朝廷埋下了政治斗争的隐患,这个隐患对朱瞻基和朱祁镇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明朝是个文武对立非常严重的朝代,其中大部分政治斗争都是从这里面开始的。所以明朝治国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文武平衡,让代表文人的文官集团,和代表武将的勋贵集团在权利各方面达成制衡。在朱元璋时代,他以强势的政治手腕将两个集团完全打趴下,确保了江山稳固。朱棣没有他爹那么强势,于是搞了个技术性操作。自己带着勋贵集团在外打仗,让太子朱高炽带着文官集团治国,双方互不干涉,又必须互相支持。在拥有蒙古人等共同大敌的背景下,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也斗不起来,使得永乐年间文治武功都有非凡的成就。

可是从朱棣去世后,朱高炽上台偏重于文官集团,这就打破了原来的政治均势。好在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而当时文官集团也不算强大,所以这种不平衡的态势还在朱瞻基能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在立了朱祁镇为太子后,这种态势却出现了失控的迹象。由于文官们积极拥立朱祁镇为太子,这使得太子成为了文官集团的代言人。虽然当时朱祁镇还是小孩子,但对于勋贵集团来说却是极大的威胁。有建文帝朱允炆的前车之鉴,勋贵集团绝不会答应新的皇帝完全倒向文官集团。为了他们的政治利益,也会捧出新的储君人选进行斗争。

这种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斗争于国家是毫无益处的,是朝廷资源的内耗,也会对明朝带来亡国之祸。张太后对这种情况早有预判,所以她必须出面化解这其中的矛盾冲突,稳定朝廷的局势。胡善祥虽然被废了皇位后,但在政治上的势力和背景,却是稳定勋贵集团的最佳人选。

胡善祥不是普通民女选秀入宫的,而是勋贵集团子女出身。她的大姐叫做胡善围在洪武年初期因才色出众而入宫,做了朱元璋的女官,于是她的父亲胡荣便被提拔成了锦衣卫百户。从这个事实来看,在胡善围入宫前,胡荣应该是基层将领。如果是普通平民,朱元璋不可能授予其锦衣卫的职务。

在朱元璋时代士农工商兵等户籍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想要跨越户籍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胡善围虽然是出色的女官,可她还到不了让朱元璋给她父亲转户籍的地步。所以胡荣智能是从普通基层军官,升级到锦衣卫百户,这就成为了勋贵集团最基础的一员。等到靖难之变后,朱棣登基称帝,胡荣也当到了锦衣卫指挥的官职,还混了个中军都督佥事的寄禄官,也就是说拿了双薪。从这个史料来看,胡善围在皇宫里混得不错,并没有受到政权更迭的影响。此时胡善祥被送入宫中,由于有姐姐的照顾,在宫中留下很好的名声。

后来朱棣给朱瞻基选妃,胡善祥被选为皇太孙妃,胡荣跟着被提拔成了光禄寺卿。光禄寺卿虽然权力不大,但却是长期由勋贵集团把持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从三品,主要管宫廷和朝廷官府中祭祀、朝会、餐饮、接待等事宜,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勋贵担任。除此之外,胡善祥的两个哥哥也被调入府军前卫,出任中高级军官。可以说此时的胡家从洪武初年的兵头家族,变成了勋贵集团中的一员。在朱瞻基登基后,胡善祥成为皇后,胡家也跟着鸡犬升天。于是胡家的姻亲和人脉之中也多了不少勋贵集团的大人物,甚至还有靖难功臣。

比如胡善祥和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就嫁给了勋贵集团子弟石璟。石璟的祖父石名本是下级军官,在靖难之役中成为功臣,被授予了德州卫副千户。他的父亲石林继承了祖父的军籍和地位,因功被升职为府军前卫千户。恰巧的是胡善祥的两个哥哥,正好就在府军前卫当官。于是石璟有了机会娶顺德公主,然后被调入锦衣卫当正千户。胡家就是通过这样的机会在锦衣卫和五军都督府中扎下根来,成为了勋贵集团中的新贵家族。而胡善祥作为皇后也就成了勋贵集团在皇室的代言人,而不是普通的女人。

自从朱高煦被灭之后,勋贵集团在朝廷斗争中就落于下风。有了胡善祥成为皇后,勋贵集团才摆脱了朝中无人的尴尬境地。因此胡善祥皇后之位被废,也代表着勋贵集团在朝廷斗争中的失势。张太后很清楚文武平衡的重要性,所以她选择力挺胡善祥,就是从政治姿态上表示对勋贵集团的支持。实际上胡善祥被废后不但没有遭受政治打击,反而家族势力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她的女婿石璟在锦衣卫中混得风声水起,后来还成为朱祁镇和朱见深两位皇帝看中的重臣。可以说胡氏在宫中和朝中的兴衰,已经成为了勋贵集团的标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平衡朝廷局势,张太后肯定不允许此消彼长的继续下去。对于国家而言,武力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对于皇帝而言,掌握武力和军权才能稳定皇位。所以《孙子兵法》说,“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张太后对胡善祥另眼相看,甚至将其排在孙皇后之上,就是在告诉勋贵集团她的政治态度。让勋贵集团感受到自己没有失势,张太后还能支持他们,这也使得他们不会在内斗中作出过激的行为。她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给朱瞻基化解政治隐患,也是为了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皇家宫廷的家宴虽然是小事,但重要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政治信号。胡善祥作为勋贵集团的标志杆,如果彻底被打入冷宫,必然引发朝野震动,甚至激化文武矛盾,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张太后温和地处理朱瞻基和胡善祥的问题,既为儿子争取了勋贵集团的支持,又维护了皇家的体面。虽然孙皇后在表面上很丢分,但她毕竟得了皇后的位置,儿子还是太子,吃点亏也是无妨的。通过这种政治平衡,张太后显露出极佳的政治操作能力。因此她在世时明朝国泰民安,她一去世便使得文武斗争激化,为后来的王振专权和土木之变埋下了大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