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云刘宋皇帝三次设立顾命大臣,为何都引发弑君动乱

爱百科 80 0

纵观南朝刘宋短短数十年的国祚,却出现了三次废杀新君的动乱,而这三次动乱的起因都与前任皇帝留下的顾命大臣有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设立顾命大臣的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而像刘宋这样因顾命大臣引发如此高频次的动乱,而且每次都以弑君而告终,确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刘宋顾命大臣不但没有帮助新君稳定朝廷局势,反而成为弑君的根源所在呢?他们的任命和其它朝代的顾命大臣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

顾命大臣制度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这在历史上已经说不清楚了,可以说早在商末西周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传统。据说商朝宰相比干就是商王帝乙留给商纣王帝辛的顾命大臣,也有人说姜子牙是周文王姬昌留给周武王姬发的顾命大臣。他们作为前任老皇帝留下来的老臣,目的便是辅佐年轻的新君尽快的熟悉政务和掌控朝廷,保证国家政权的平稳过度。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顾命大臣,比如季汉丞相诸葛亮便是刘备留给刘禅的顾命大臣。可刘宋的三代顾命大臣不但没有起到稳定政权的作用,反而引发了弑君动乱,实在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刘宋的第一代顾命大臣是开国皇帝刘裕留给儿子刘义符的,分别为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可是刚刚做了一年皇帝,刘义符便被这些顾命大臣联手废杀,他们改立了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皇帝。让人惊讶的是,这在刘宋时代并非个案,而是接连不断的发生。宋孝武帝刘骏临终时命太宰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尚书中事颜师伯、领军将军王玄谟共五人担任辅政大臣,辅佐太子刘子业。可这个安排也没起到稳定朝廷大局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刘义恭等人与刘子业的矛盾。

最终刘义恭等人谋求废杀刘子业失败而被诛、沈庆之卷入谋反案被赐死,只有王玄谟因被其它顾命大臣排挤而得以保全性命。刘子业在除掉这些威胁他权位的顾命大臣后也引发了朝廷内外的众叛亲离,不仅以湘东王刘彧为首的宗王策划暗杀他,而且地方上也拥戴其弟刘子勋位帝,打起了反攻建康的大旗。最终刘子业被刘彧派人暗杀,刘彧与刘子勋的军队也为争夺皇帝位而引发义嘉之难,使得刘宋的国力在内耗中损失殆尽。可以说这次政权更迭是导致刘宋国力损失最大的一次,也是南北朝局势的转折点。

刘宋的第三次顾命大臣实在宋明帝刘彧临终前任命的,分别为蔡兴宗、袁粲、褚渊、刘勔、沈攸之五人。他同时还任命了萧道成为卫尉参掌机要,辅佐太子刘昱继位。这个任命实际上产生了六位顾命大臣,而正是最后这位萧道成,成了刘宋王朝的掘墓人。

从三次任命顾命大臣的出发点来看,前任皇帝都是为了国家政权的平稳过度,也为了年幼的皇太子能尽快的熟悉政务。但是起到的作用却事与愿违,不但引发了国家动乱,而且新君也死于动乱之中。如果这只是一次,还可以说是偶然现象。同一个朝代连续出现三次,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了。

结合历史上的顾命大臣案例来看,可以发觉这些顾命大臣中既有像诸葛亮这样忠于先主嘱托的,也有像长孙无忌这样把持朝政的,在历朝历代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结局。除了一小部分主动退让将政权还给新君的外,大部分顾命大臣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新君才正式掌权亲政。另一种就会引发新君和顾命大臣的内斗,这往往是你死我活的。要么是新君胜利,要么是顾命大臣联手废杀新君,拥立别的皇子登基称帝。这种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在顾命大臣的构成上,一般有着两种情况。一种是顾命大臣处于两个或多个对立政治集团,在朝廷权势上互相制衡。另一种是顾命大臣出自于同一政治集团,政治利益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以制衡原则任命顾命大臣的,给国家带来的动乱都比较小。比如周武王留给周成王的顾命大臣是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这三位在政治上处于不同的派系,姜子牙是姬昌时代的老臣,周公旦和召公奭是姬发同辈兄弟。姜子牙监控外部诸侯势力,周公旦和召公奭掌控内部朝政,双方形成内外制衡。

同样的原理,三国时代的季汉也是这样的设置。刘备去世时只设了两个顾命大臣,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代表的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势力,以及后来汉中投靠的东州势力。而李严原是刘璋手下的人,后来投靠刘备得到重用,他代表的是益州内部的地方豪强。刘备去世时季汉已经丢了荆州,实际上只有益州之地。而益州东西两川向来不和,所以形成了内部实力的制衡。即便是诸葛亮完全掌握朝政,但在成都也会受到地方豪强官员的掣肘,不太容易出现威胁新君的情况。可刘宋的顾命大臣构成却与此不同,在任命时便留下了大患。

刘裕任命的四位顾命大臣,都是官宦世家出身的,都与门阀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本质上是代表着东晋遗留下来的门阀士族的利益,所以掌权后便以东晋门阀士族架空皇帝的操作来对付刘义符。这迫使刘义符不得不进行反击,于是双方从朝廷上闹到废杀皇帝的程度。而刘义符年轻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最终死于几个顾命大臣的阴谋之下。刘骏留下的顾命大臣其权力构成与刘裕时代相似,只是从倾向于门阀士族的官员,改成了倾向于寒门庶族的官员。而这些官员上台后与刘义恭等宗王势力相勾结,与刘子业发生了激烈政治斗争。

由于上述的顾命大臣都是同一政治派系下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野心会使得他们展露出把持朝政的欲望。而新君上位最怕的就是被人架空成为傀儡皇帝,自然需要激烈反对。刘义符、刘子业和刘昱有个共同特点,便是在朝廷中缺乏亲信势力,所以在对抗顾命大臣的时候力量不足,成为最终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其中刘子业虽然利用父亲刘骏留下的势力一度占据上风,却没有防住宗王势力的暗杀,最终没能取得胜利。刘彧虽然提前帮儿子解决掉了威胁最大的宗王势力,却使得权力太过集中,反而酿成大患。

实际上在刘宋之前,对于顾命大臣历朝皇帝都有着很大的顾虑。若不任命,新君则缺乏主政能力,国家会陷入内乱崩溃。如果任命,又担心顾命大臣借机把持朝政,甚至篡夺皇位。有远见的皇帝都会用制衡的方法来处置,而刘宋的三位皇帝明显缺乏如此远见,没有防范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南北朝门阀政治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谁坐上顾命大臣的位置,第一时间都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门阀士族会想着提高势力,把持朝政中的关键职位。寒门庶族会利用机会提升自己家族的品味,想要升入高门大阀的序列中。为了家族利益,自然会放弃对老皇帝的承诺,牺牲新君的政治前途。

在上述的三批次顾命大臣中,其中不少最初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族势力。比如沈庆之的吴兴沈氏、萧道成的兰陵萧氏等等。可是成为顾命大臣后这些家族的势力急剧膨胀,通过把持朝政攫取国家资源,最终成为高门大阀之一。尤其是萧道成还建立南齐取刘宋而代之,成为后来江南士族集团的代表性门阀家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下,刘宋的皇帝们设立顾命大臣就是将国家权力拱手让人,刘宋成为短命王朝实在是咎由自取。再加上刘宋宗王内部也不团结,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最终只能成为国家灭亡的牺牲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