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云拓跋绍弑父不只因拓跋珪残暴,更重要是皇位之争

爱百科 73 0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辟了北朝时代,被认为是为北魏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英雄人物。由于在执政后期常服食一种叫“寒食散”的补药,导致他身体日渐虚弱,而性格也越发暴虐,最终使其被次子拓跋绍所杀,不到四十岁便英年早逝。对于拓跋绍选择弑杀拓跋珪原因,各种历史书上都有所记载。主流的意见认为,拓跋绍弑父是因为拓跋珪的残暴所致,也是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贺夫人。可是从历史文献来看,拓跋绍弑父的原因却并非如此简单。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看,这明显是皇位之争导致的父子残杀,救母亲只是拓跋绍的托词而已。

事情发生在拓跋珪晚年,因为身体伤病太多,他不得已服食“寒食散”治疗病症。这药服下去不但没有将他的病治好,反而使他性格越发暴虐和多疑,做出了不少残暴的行为。他变得喜怒无常,喜欢猜忌朝廷大臣,只要有些许不满就会诛杀大臣,搞得朝廷中人人自危,大臣们各怀忧惧。后来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得罪了他,他便要下令将贺夫人处死。由于事发已经黄昏,于是他让人把贺夫人关起来,等候他下达指令。贺夫人派人向儿子拓跋绍求救,拓跋绍得到消息后在宦官的帮助下连夜翻墙入宫,在混乱中将父亲拓跋珪杀死。

在很多史书上都将拓跋珪之死归于他咎由自取,是他性格残暴的结果,并没有深刻地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后世的很多历史书籍照搬了这种说法,也没有深层次地进行分析。实际上对照史书的内容来看,这段故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拓跋珪性格残暴招来的祸端。这实际上是拓跋绍和哥哥拓跋嗣争夺北魏皇位的延续,他入宫弑父的目的并不是救援自己母亲,而是为了弑父夺位。关于贺夫人求救的事情只是导火索而已,拓跋绍利用这个机会与宦官密谋入宫,其目的就是弑父夺位,成为北魏的第二个皇帝。

很多人分析这个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到贺夫人身上,实际上却忽略了贺夫人背后的关键要素。贺夫人是拓跋珪的嫔妃,但在嫁给拓跋珪之前确实是拓跋珪母亲贺太后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由于拓跋珪垂涎贺夫人的美色,派人弄死了贺夫人的丈夫,强行将其娶入房中,然后才生了次子拓跋绍。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对于中原伦理道德是不太关注的,所以这个事情虽然违背伦常,但也并没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很多人在关注拓跋珪与贺夫人畸形婚姻的同时,却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贺夫人背后有着强大的部落势力。

拓跋珪之所以能趁着前秦覆灭的乱局中崛起,除了祖父拓跋什翼犍留给他的代国遗民之外,就是坚定支持他复国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其中之一是他的母亲贺太后娘家贺兰部,另一个是匈奴族独孤部。由于这两个部落的支持,拓跋珪在云中崛起,先后平定了北方边境各部落,击败了后燕皇帝慕容垂,建立了北魏。因此这两个部落在北魏的少数民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权势非常的大。在贺太后去世后,贺夫人实际上成为了贺兰部在宫中的利益代言人,而她的儿子拓跋绍也成为竞争北魏皇太子的人选之一。

与贺夫人和拓跋绍对应的是,拓跋珪宠爱的刘贵人和长子拓跋嗣。刘贵人是匈奴独孤部首领刘眷的女儿,而刘眷的哥哥刘库仁正是拓跋珪和母亲贺太后落难时的救命恩人。而拓跋嗣作为长子,不但是皇太子第一顺位的选择,也是匈奴独孤部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可以说在事发之前,因为皇位之争,拓跋绍和拓跋嗣就已经争锋相对了。当时因为拓跋珪的病情越来越重,所以必须要立皇太子,以备自己去世之后,国家有法定的继承人。而这正好与拓跋绍母子的政治利益相背离,所以矛盾便由此展开了。

在事发之前,拓跋珪决定立拓跋嗣为皇太子,并下令赐死了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拓跋珪对此的理由是,他沿用了汉武帝欲立刘弗陵而赐死其母钩弋夫人的故事,目的是防止外戚乱政,给国家带来危害。刘贵人娘家独孤部在北魏是数一数二的强大部落,拓跋珪担心自己去世后刘贵人依凭娘家的势力,将拓跋嗣架空,操纵北魏的朝政。拓跋嗣对这个理由很不认同,父子俩大吵一架后不欢而散。事后拓跋珪又派人招拓跋嗣进宫,拓跋嗣的从人惧怕拓跋珪怒而杀子,便劝拓跋嗣逃离都城。拓跋嗣出逃后不久,拓跋绍入宫弑父的事情就发生了。

虽然史书上没有写贺夫人得罪拓跋珪的原因,但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必然与立皇太子有关。当时拓跋珪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立太子是国家第一大事。他刚刚因为这事和儿子吵了一架,还赐死了儿子的母亲,显然已经定下了立储的章程。只是因为拓跋嗣的出逃,使立储的事情暂时终止了。贺夫人在这个时候得罪拓跋珪,显然是想要为儿子拓跋绍挽回太子之位。而拓跋珪本来就在怒中,又是因为立储之事与儿子搞得矛盾重重,自然会把气撒到贺夫人身上。贺夫人被囚后,拓跋绍自然知道立储已经无法改变,为了皇位选择弑父也并非不可能。

从个人性格上来讲拓跋绍继承了父亲残暴的一面,与哥哥拓跋嗣长期对立。拓跋嗣在朝廷内外的声望很高,不论是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中原的门阀士族,都对拓跋嗣继承皇位有着很大的支持。而拓跋绍则异常残暴,按史书描写和《封神演义》上的商纣王没啥区别。他干的很多残忍至极的事情,多半就是小说中商纣王的原型。因为这样拓跋绍的名声很不好,除了贺夫人娘家的贺兰氏部落,并没有什么人支持他当皇太子。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母亲在宫里的活动又受阻,恼怒之下入宫弑父是符合拓跋绍性格的选择。

当时拓跋珪突然被杀,朝廷群龙无首,大臣们又搞不清楚事情,让拓跋绍乘乱掌握了北魏的大权。尽管如此,北魏的少数民族各部首领和门阀世家的大臣都不太愿意搭理拓跋绍,各自闭门观望形势,看他如何夺取北魏的皇位。而逃离在外的拓跋嗣又得到了拓跋氏本族和各大少数民族部落的支持,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回了北魏的都城。兄弟俩的皇位之争几乎没有发生战争,甚至连拓跋嗣的政治攻势都还没展开,皇宫的卫士便主动捆绑着拓跋绍投降。于是拓跋嗣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北魏皇帝,而拓跋绍和贺夫人则在失败后被处死。

从整个事发的过程看,从拓跋珪赐死刘贵人,到拓跋嗣处死拓跋绍母子,前后也就一个月时间。如此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多事情,又正好关联到皇位之争,很明显拓跋绍弑父就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只是拓跋绍在发动之前没有仔细谋划,为了抓住拓跋嗣离京的权力空白期动手,甚至连贺兰部都没有提前准备。这种仓促动手的结果虽然达成了弑父的目的,却并没有争取到朝廷大臣的支持,反而把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之中。由此可见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绍是非常幼稚和愚蠢的,而他的母亲贺夫人也看不清形势,最终使得母子俩走上了绝路。

很多史书将拓跋珪之死归咎于他的残暴不仁,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歪曲。在进行汉化改革之前的北魏并非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是由少数民族部落和北方门阀士族共同执政的。拓跋珪作为皇帝在其中的权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坚定支持他的部落也只是一部分。

在他预感到自己即将死去的时候,他的多疑和残暴其实是为了给儿子留下好的执政环境。他先后处死了拓跋氏和各部重要权力人物,就连拓跋嗣的母亲都没有留下,就是防止这些外戚和宗族势力夺权。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最爱的女人贺夫人为了儿子的皇位,尽然将他置于死地,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