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弄权,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这便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立时间,群雄并起,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当时的军阀,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十个。
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军阀,叫李克用。沙坨族首领,麾下有数万沙坨骑兵。李克用最嚣张的时候,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公元888年,当时的皇帝唐昭宗很反感李克用的跋扈,同时又反感一个叫田令孜的宦官在四川搞割据。
于是,他便一咬牙,一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约10万人的中央军,讨伐田令孜。同时他又下旨,令割据河南的军阀朱温(起义军出身,后归顺唐朝)出兵攻打李克用。
朱温也早就看李克用不爽,便欣然领旨。
这一战,西线比较顺利。唐军很快就包围了成都。相比较而言,东线的战事就打得比较艰难了,朱温与李克用僵持不下。
朱温打着打着,觉得没戏,就不打了。又跑到别的地方抢地盘去了。
公元890年,眼看东线要崩,为了确保长安安危,唐昭宗下令,停止西线战役,调遣西线十万大军援救东线。
然而,谁也没想到。西线的十万唐军在一个叫王建的将领的率领下,也造反了。
王建赶走了朝廷派来的监军,随后又派兵驻守各隘口,切断了四川与唐廷联系。
自此,四川就成了王建的私人地盘。
四川的中央军是回不来了,昭宗皇帝只能硬着头皮把东线战役打下去。
最终,李克用战胜唐昭宗,令昭宗皇帝苦心经营的中央军,实力大损。
不过李克用的部将,镇守河北的刘仁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背叛了他,割据河北(李克用割据山西河北),导致李的实力也大损。
在这种阴差阳错之下。朱温居然意外得捡了大便宜。
公元900年左右,朱温完成逆袭,占领了现在的河南、山东和陕西,以三省之力盖过了李克用的一个省(山西)。
李克用对此很气愤,但又拿朱温无可奈何。
为了对付朱温,李克用决心效忠唐朝,联合各路看朱温不顺眼的实力派,一起反朱,重新振作唐朝。
其实,李克用并不反唐。他只是脑子有点不好使,喜欢跟人较劲。哪怕这人是皇帝,他也要掰腕子。
但让他反唐,推翻唐朝,他做不到。
不过,李克用的联盟,最终还是失败了。他无法阻止朱温对唐廷的蚕食。
公元907年,朱温大权在握,决定不装了。
便干掉了皇帝,灭亡唐朝,建立了“后梁”。
后梁政权,便是“五代”的第一代。
听说朱温称帝,割据四川的王建也不装了。
同一年,他也建国,史称“前蜀”。
前蜀便是“十国”的第一个国。
同样也是这一年,割据江淮的吴王兼淮南节度使杨渥宣布宣布不承认后梁,仍然沿用唐朝年号,这等于江淮也事实上独立了。这个割据政权,史称“南吴”。
这便是“十国”的第二个国。
同样还是这一年,割据湖南十多年的潭州刺史马殷和割据浙江的镇海节度使钱镠,分别被朱温封为楚王和吴越王。
由于朱温对湖南、浙江并没有任何,哪怕一丢丢的实际控制力。
因而,“马楚”和“吴越”政权,都事实上建立。
这便是“十国”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国。
公元908年,李克用眼见朱温篡唐称帝,却又无可奈何,一气之下,他就病倒了。
后来,不治身亡。他等于是被朱温气死的。
临死咽气前,李克用叫来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存勖,拿出三根箭,对他吩咐道:这三根箭交给你,每一根代表我的一个敌人。第一个敌人是朱温,第二个是二五仔刘仁恭,第三个是契丹首领的耶律阿保机。这三个人都和我们有血海深仇,你一定要帮我把仇报了。
李克用咽气后。李存勖痛哭不已,埋葬了李克用,从此担负起了报仇的重任。
在李克用病死的同一年,吴王杨渥被自己的手下张颢杀了。后来,一个叫徐温的大臣又把张颢杀了。至此,“南吴”政权的大权,尽皆掌握在徐温之手。
公元909年,割据福建的福建观察使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福建事实上独立建国。这个政权史称“闽国”。
这便是“十国”的第五国。
当南方的非主流纷纷割据建国的时候,北方的主流,朱温和李存勖正在激战。
其实,当时北方也有两个非主流军阀。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割据河北的燕王兼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另一个是割据关陇的岐王兼陇右、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这两人的实力其实并不在以在北方立足。只是因为朱温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混战,谁都没功夫对付他们。所以才能苟延残喘。
所以,一旦当朱、李的斗争分出胜负时,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当时首先被干掉的是刘仁恭。
公元912年,李存勖攻打刘仁恭,朱温领兵五十万(号称)救援。结果,朱温被李存勖打得抱头鼠窜,逃回开封。
回去没几天,他就被儿子朱友珪弄死了。
朱温一死,后梁内部大乱,无力再顾及刘仁恭的死活。李存勖趁机全力讨伐河北。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刘仁恭当时已经被刘守光囚禁了)均做了俘虏。后来,父子两人被李存勖下令处死,以祭奠李克用亡灵。
得了河北后,李存勖实力大增。随即就开始了对后梁的征伐。
在这期间,割据广东、广西的刘䶮放弃了后梁赐予的封号,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这便是“十国”的第六个国。
公元923年,李存勖与后梁分出胜负。他把后梁政权踩在脚下,于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晋为唐,史称“后唐”。
这便是“五代”的第二代。
灭后梁后,李存勖又顺手了灭了前蜀。于是一时之间,天下被他统一了一半。
但很可惜,李存勖在历史上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他只风光了三年。
公元926年,由于李存勖治国无方,各地驻军纷纷造反。他在平乱时,被暗箭射死了。
而新继位的皇帝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又偏保守。因而,后唐丧失了开拓力不说,还弄丢了荆南和四川。
割据湖北中部,原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自己地盘上建国,史称“荆南”。
这便是“十国”的第七个国。
公元927年,李存勖任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派兵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四川。而李嗣源又不管。
后来过了几年,孟知祥大权在握,于成都正式建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这便是“十国”的第八个国。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死。他死后,其生前最中意的继承人,宋王李从厚继位。
李从厚这个人,资质一般,但他的疑心病却很重,总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他便每天没事就琢磨怎么加强统治,强化手中权力。
经过一段时间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把地方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对调,削弱地方实力派的根基。
结果这一下,玩大了,他的哥哥李从珂联合著名卖国贼,同时也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起兵造反,把他推翻了。
然后,李从珂自己做了皇帝。
但李从珂登基之后,也跟李从厚一样,也是整天疑神疑鬼,觉得有人要害他。他觉得石敬塘能助他造反,肯定也能造自己的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他把石敬塘逼毛了,投靠了契丹。
公元936年,投靠契丹的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甘愿做“儿皇帝”为条件,求得契丹的援助。
这一年,契丹军长驱直入,灭掉后唐。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继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这便是“五代”的第三代。
就在后唐、后晋政权更迭之际,南方发生了两场政治动荡事件。
一是公元937年,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李昪发动政变,强迫吴主禅位,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
这便是“十国”的第九个国。
二是公元939年,割据越南北部的静海节度使吴权宣布放弃北方政权授予他的节度使职务和爵位,自立为王。越南自此独立。
公元942年,一直对契丹卑躬屈膝的石敬瑭被契丹使者骂死了。
他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都还太小,于是他手下的那帮节度使们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为新皇帝。
石重贵这个人,能力一般,但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问群臣:先帝爷给契丹当臣子,是不是太丢人了?
群臣们表示,是的,太丢人了。您是个什么意思呢?
石重贵表示,咱们跟契丹开干吧!
群臣们没什么意见。石重贵以为得到众节度使支持后,于是果断停止了对契丹的朝贡。
契丹方面一头雾水,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即表示,别哔哔,你心里不爽,打过来啊!
于是,后晋就跟契丹翻脸了。双方开打。
这里要说明一下,后晋群臣和石重贵的不满心态是不一样的。群臣认为,后晋向契丹卑躬屈膝,确实很丢人,但他们并不反对石重贵认契丹大汗为父。因为石重贵当所谓的儿皇帝,只是他一个人丢脸,跟他们做臣子的没关系。
后晋政权其实是一个地方与中央,没有太严密组织关系的稀烂政权。各个节度使在地方都是土皇帝,不怎么鸟中央的皇帝。
正是这种皇帝与群臣在心态上的差距,也就最终导致了石重贵的失败。
公元946年,一些后晋大臣不想打了,便当了带路党,引导契丹军冲破晋军防线,顺利的杀到了开封城下。
此时的开封,空城一座,石重贵无奈,只得投降,沦为阶下囚。
后来,他被送到漠北草原囚禁,直到北宋年间才病死。
契丹大汗耶律德光打败石重贵后,也是洋洋得意,他在开封继位,正式称皇帝。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因为水土不服,不适应河南的天气,病死了。
皇帝死了,契丹的大臣们只好撤退,赶紧回去拥立新皇帝,当新天子的宠臣。
至于中原,不管了,谁爱当中原皇帝,谁就去当吧。
见此良机,割据太原的后晋大将刘知远赶紧带兵冲进了开封城。
为了稳住局面,刘知远先是宣布契丹人先前委任的大小傀儡官员在他这里依然有效,然后他又宣布自己是刘邦后裔,因此,他称帝后,国号就是大汉。
他建立的政权,史称“后汉”。(刘知远是其实不姓刘,他是沙坨族。刘姓是他后来自己偷摸改的)
这便是“五代”的第四代。
后晋、后汉更迭之际,南方依然不平静。
公元945年,趁着闽国打内战之际,南唐出兵灭了闽国。
但由于用人不当,南唐军并没有在福建站稳脚跟。后来,闽国的残余势力夺回闽东,保留国号。吴越国此时也来分蛋糕,占领了闽北地区。最终,南唐废了半天劲,只是占了最贫瘠的闽西地区。
公元948年,刚当皇帝还不到一年的刘知远病死。他死前,给儿子刘承祐写下了一份诛杀名单,吩咐刘承祐继位后,先把这些名单上的人叫进宫杀了,然后再杀他们全家。
刘承祐继位后,照着老爸的意思做了。但是下手不利落,他杀了当时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郭威的全家,但却没能杀掉郭威本尊。(人在外地驻守,逃过一劫)
结果,等郭威反应过来,起兵靖难,一个反杀就干掉了刘承祐。
郭威搞死刘承祐后,一本正经的与群臣讨论后汉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大家一支表示呵呵,还讨论个毛线啊?你郭威自己当皇帝就好了。这是规矩啊,以前谁搞死皇帝,谁就是新皇帝。
郭威连忙表示,那可不行,我是来靖难,清君侧的,怎么能自己当皇帝?
然后,郭威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人来继位。
不过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郭威在将领拥戴下,“黄旗加身”,自己做了皇帝。
郭威继位后,让下面的人给他查族谱,看最远能查到哪位先贤。
下面的人为了拍马屁,便说郭威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身上。因此郭威建立的政权,国号就叫作周,史称“后周”。
这便是“五代”的第五代。
至于可怜的刘赟,则稀里糊涂的做了郭威的刀下亡魂。
听说儿子被杀,刘赟的老爸刘崇气死了。大骂郭威,你当皇帝就当皇帝嘛!干嘛要耍我们父子啊!干嘛要拿我儿子的脑袋祭旗啊?
愤慨之余,刘崇在太原一带建立新政权,仍然沿用后汉的国号,史称“北汉”。
这便是“十国”的第十个国。
就在后汉、后周更迭之际,南唐在江南又有大动作了。
公元951年秋,南唐出兵,灭了楚国。
但脚跟还没站稳,南唐军就被楚国残余势力驱逐出境。最后是一地鸡毛,什么利益也没有捞到。就像他们六年前出兵灭闽国一样。
这一股楚人残余势力的领头人,后来没有选择复国,而是派人去后周请封。郭威封其领导人为武平节度使。
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南唐不是没机会在北方混战时,于南方做出一番作为,与北方南北对峙。只是可惜,南唐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净干亏本买卖。浪费了资源不说,还浪费了时间。
历史发展到这里,除了后周,割据政权还有六个:后蜀、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和北汉。(这个特殊,唯一一个在北方的)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继位。
柴荣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五代最有水平的一位皇帝。后周在他统治下,国力可谓是蒸蒸日上。
而对于蒸蒸日上的后周,六个割据政权的态度是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吴越、荆南,积极向后周靠拢。因为南唐对他们的威胁太大。
南汉地处偏远,于大局无影响。
北汉、南唐联络契丹,坚决抵制后周。
后蜀闭关锁国,隔岸观火,却又一度有过与北汉、南唐夹击后周的念头,最后因三方各怀鬼胎而作罢。
所以很明显,荆南、吴越、南汉、后蜀可以先不管他们。
后周首先要打击的目标是北汉和南唐。
公元954年,柴荣首先对北汉用兵,狠狠得削了北汉一顿。
班师回朝后,郭荣做战后总结,他先是收拾了战斗中表现很渣的几个将领,接着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军大练兵行动。
总体原则就是:清退掉不能打的,从地方上选拔能打的进来,组成精锐之师。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北宋后来的禁军、厢军制度,并不是赵匡胤首创。而也是从柴荣这里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此次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被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这为他后来篡位,奠定了基础。
整军备武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柴荣觉得自己总要找个目标开开刀看看成效怎么样,于是他就挑南唐练了练手,连续发动了几次战争,打的南唐叫苦连天。
南唐皇帝李璟打不过,只得主动宣布放弃皇帝尊号,称臣认怂。(南唐后主李煜不是皇帝,他只是国主身份,因为南唐从他爸爸李璟放弃皇帝尊号开始,就没有皇帝了)
柴荣这下心里有底了——朕这禁军,看来可以打契丹了!
之后的历史就简单了。公元959年,柴荣亲自带兵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两个州。
但在前线,柴荣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回京的路上,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他自己认为人品可靠的赵匡胤。
而赵匡胤也是“不负众望”,在柴荣死后,全套抄袭了郭威的黄袍加身,篡了后周,建立了大宋。
由于在结束乱世的道路上,柴荣已经做了相当出色的铺垫。所以接下来,赵匡胤该做的就是四个字——摧枯拉朽。
公元963年,北宋出兵南征。荆南国、武平节度使归降;
公元965年,北宋出兵西征,后蜀被灭。
公元970年,北宋二次南征,南汉被灭。
至此,割据政权只剩四个,北汉、南唐、吴越和闽国残余势力。
公元975年,北宋三次南征。南唐被灭。
同一年,割据福建东南部的残闽势力也向北宋归降。
在这期间,赵匡胤还多次北伐,把北汉国内搅得稀巴烂,只剩一口气。
公元976年,赵匡胤莫名其妙,突然去世。
他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继位后,缺乏能服众的政绩。
于是他便加快了统一步伐。
公元978年,他逼吴越王归降。宋朝不费一兵一卒便兼并吴越国。
公元979年,他拍板,亲征北汉。然后,一战灭了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时期彻底结束。
不过灭北汉后,赵光义洋洋得意,头脑严重发热。他不顾群臣反对,死活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阴沟里翻船,惨败不说,他自己屁股还中了一箭。
这场惨败,从源头上就导致北宋后来收复幽云十六州,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标签: 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