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唐王朝在以黄巢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下,更加陷于分崩离析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拥兵自立,唐王朝名存实亡。
当时,全国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割据势力,它们之间经过不断的兼并,逐步形成势力最强且严重对立的两大集团:
一是,据有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等地的梁王朱温(后称帝建立后梁)。
二是,据有河东(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南)等地的晋王李克用(其子李存助建立后唐)。
后唐对后梁的战争,是五代十国初期两个封建割据集团之间的一次兼并战争。这场战争,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至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终以后梁的失败和后唐的胜利而告结束。
那么为什么后梁的朱温会败给后唐的李存勖?从双方胜败得失方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后梁政权的丧失民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2、在后唐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李存勖在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是优于梁太祖朱温的。
(唐军袭汴灭梁示意图)
一、后梁方面
朱温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以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开垦荒地、奖励耕桑、减轻租赋等发展生产的措施,但仅限于宣武镇(今河南开封、洛阳一带)的局部地区。
朱温及其继承者为维持其统治和对晋战争的需要,用“黥面”(在脸上刺字)的残酷办法限制士兵逃亡,用屠城和烧杀劫掠的残暴手段来对待新占地区的人民。
又不顾河南广大地区人民的死活,多次掘开黄河来挽救其败局,从而大失人心,加之连年用兵,横征暴敛,更加激起人民的反抗。
贞明六年(920年),爆发了毋乙、董乙领导的农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陈(今河南准阳)、颍(今安徽阜阳)、蔡(今河南汝南)三州,建立农民政权。
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说明后梁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
后梁统治后期,其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帝位,子杀其父,兄弟相残。
朱友贞在政治上极其昏庸腐败,他深居宮中不理朝政,一切军国大事皆操纵在其妻族张汉杰兄弟和朱温之婿赵岩手里。
他们依势弄权,离间将相,接收贿赂,买官卖官,致使统治集团四分五裂,在危急存亡之际,众叛亲离,不可收拾。正如宰相敬翔所说:“纵良(张良)、平(陈平)复生,难以转祸为福”。
(朱温)
后梁在战争初期,就其所占地区和军事力量看,比晋占优势,但最终被晋(后唐)灭亡,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看,主要问题是:
1、树敌太多,使自己陷于孤立地位。
李存勖是后梁的主要敌人,力量也较其他割据势力为强,并极力策动河北诸镇合力反梁。
河北诸镇力量较弱,为了保持其各自的地盘,利用梁、晋争夺河北地区的矛盾依违于二者之间,以图自存。在此形势下,后梁未能采取积极措施争取河北诸镇,集中力量对付李存勖。
朱温迷信武力,根本不懂得争取同盟者对于战胜晋的战略意义,结果由于对河北诸镇采取了兼并政策,把本来已经归附于己的力量,推向李存勖方面,壮大了对方,孤立了自己。
这是朱温在策略运用上的重大失策。
2、兵力分散,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河北是双方势所必争之地,后梁面对李存勖步步东进河北的形势,虽有兼并河北的打算,但没有集中兵力阻其东进或歼其于河北。
当时,后梁是有力量这样做的,但朱温父子却逐次使用兵力与全力以赴的李存勖交战,这就失去了战场主动权,结果几乎每战必败。
魏州之战,李存勖几乎倾全力而出,远离河东,久战于魏博地区,使晋的后方处于空虚无备的状态。
面对此种有利形势,后梁未能派出较大兵力乘虚袭击晋阳、迫使李存勖不战自退或邀击于撤退途中,以解魏博之危。
朱友贞虽曾派王檀率兵出阴地关进攻晋阳,终因兵力不足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以致失去了挽救河北败局的战机。
3、盲目进攻,加速了灭亡。
晋夺得河北后,梁、晋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待到黄河沿岸争夺战结束后,晋已成兵临黄河直窥大梁之势,后梁已处于攻则力所不及、守则或勉强自保的困难境地。
这时,后梁如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转取守势,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或可争取转机。但朱友贞仍遣兵大举北进,而且任帅不当,造成大梁极度空虚,给李存勖奇袭以可乘之隙。
这种不顾主客观形势和彼己力量对比的强弱,盲目地采取攻势,不仅导致了进攻的彻底失败,而且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后唐和后梁魏州之战示意图)
二、后唐方面
李存勖即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和对后梁进行战争的需要,一改其父李克用纵兵殃民的残暴行径,采取了一些收揽人心、团结内部、整训军队、巩固后方的措施,使国力得到加强,为进行灭梁战争打下了基础。
李存勖在用人方面较朱温父子为优,比较注意笼络有才能的文臣武将为其效力。
例如:他重用谋勇兼长、富有作战经验的周德威、李嗣源、李存审等人带兵作战,并能随时听取属下有见地的主张;任用有见识、有谋略的张承业、郭崇韬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治理朝政。这也是后唐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存勖)
在后唐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李存勖在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矛盾,争取反梁势力。
李存勖即位后,面临的形势是:
盘踞河南的朱温力量最强,极力北进争夺河北。河北诸镇力量虽弱,但其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既想保持独立的割据局面,又慑于朱温的压力而不得不表面臣服于梁。晋虽欲争夺河北,但地狭兵少,力量不足,难以与朱温抗衡。李存勖能较好地利用河北诸镇与后梁之间的矛盾,采取了结好诸镇、孤立朱温的策略。
多次发兵援救王镕等,不仅破坏了朱温先并镇定、再图河东的战略企图,而且与三镇结成了反梁联盟,为夺取河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2、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李存勖在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常处于南有后梁进攻,北有契丹侵袭,中间还有幽燕、镇定割据势力干扰的多面作战的不利地位。
面对此种形势,如分兵应付,势必陷己于更加被动,易被击败,李存勖看到了这一点,成功地运用军事政治手段摆脱了濒临多面作战的不利地位,争取了战略主动权。
当李存勖集中兵力在柏乡予后梁军以严重打击之后,燕王刘守光南下进攻定州,威胁晋的后方安全。
对此,李存勖适时转移兵力,北上消灭大燕,然后转兵南下,接着乘后梁魏州兵变之机,集中兵力向梁军发动攻势,从而控制了河北大部地区。
这样,不仅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削弱了后梁,而且在各个击破敌军的作战中壮大了自己。
3、善择战机,发挥骑兵的特长。
在柏乡和魏州两次作战中,李存勖运用了围困袭扰的战法以疲惫消耗守城之梁军,尔后用智谋调动梁军出城。
这就避免了骑兵不利于攻城的弱点,为骑兵进行野战创造条件,并抓住有利战机,迫使梁军在平原旷野决战,从而取得了数次歼灭梁军大部的战果。
唐军在夺取郓州之后,李存勖乘梁军主力北进,大梁空虚无备之机,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河南北要地,牵制梁军,亲率精兵对大梁实施迂回奔袭,高度发挥骑兵行动快速的能力,长驱西进,直取大梁,获得了奇袭作战的胜利。
李存勖在指导灭梁作战中,也发生过过失,造成一定损失。
如:在胡柳陂之战中,由于其“轻行徼利”,为梁军贺瓌部所迫,名将周德威战死,后虽挽回败局,却使攻汴灭梁的计划遭到失败。
但总的看来,李存勖在分析情况、采纳建议、战略决策、掌握战机,以及决心果断、勇于进攻等方面,都比较突出。
故在对梁长期争战中,能逐步取得战略优势,并最后取得胜利。
总结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之所以能战胜后梁,从战略决策、作战指导方面,李存勖是优于朱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梁太祖朱温在争战前期树敌太多,使自己陷于孤立地位,同时在兼并河北的过程中兵力分散,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在后期于己不利的情况下,还要盲目北进,最终加速了灭亡。
另一方面,李存勖即位之后,能够利用诸镇之间的矛盾,争取反梁势力,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最后选择有利时机,迫使梁军在平原决战,从而取得了歼灭梁军的胜利。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标签: 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