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王朝选定国号的途径,基本也就下面这几种。
1、根据建立者的爵位或封地来定国号。
比如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成为“汉”,一个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汉王”,虽然这个“汉王”是项羽给他封的,另一个是因为他当时的封地在汉中。
再比如绵延八百载的周朝,其国号就是来自殷商赐予,当时还是个不起眼的小诸侯的周朝起初是没有国号也没有封号的,甚至连正式的书面称呼都没有。
这种定国号的方式比较流行于乱世,
2、根据发迹或受封的地名而来。
这种定国号的方式广泛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的国号都来自于封地的名字。
又比如宋朝就是因为赵匡胤曾任宋州的节度使。
3、根据发迹地点的特产或特点来定国号。
这种方式比较少见,比如辽国国号的由来就是因为其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出生的地方产镔铁,镔铁是古代的一种钢,在冷兵器时代作用很大,所以就以此为国号。
4、取自古圣贤经典,或根据五行、阴阳、谶纬之说定下国号。
比如清朝,本来叫后金,满语中“金”和“清”读音很接近,又“清”属水,而明和明朝皇族的朱姓又都属火,正好五行生克。
又比如元朝,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这一句。
5、建立国家的人是或自认是以前存在过的王朝的皇族后裔。
比如蜀汉,实际上国号就是“汉”,因为其建立者刘备是汉朝皇族后裔,建立蜀汉是延续汉朝的国祚。
6、其他一些原因确立的国号。
比如东汉王莽把国号定为“新”,大约就是万象更新的意思罢。
五代十国中的南汉建立者也是一个刘姓的家族,南汉的奠基者是刘隐,他被后梁册封为南平王,后来又进封为南海王,王位由其弟刘䶮继承,公元917年的时候刘䶮称帝。
因为当时他们所占据的地盘和古越国有关系,包括今天广州的大部分,广西和福建的一部分,所以刚建国的时候,南汉的国号定为了“大越”。
“越”自古就是蛮夷的称呼,自认并不是蛮夷的南汉王室很快就决定更换国号,从“大越”改成了“汉”,也是取自与汉朝的皇族同姓的缘故。
后汉建立者是刘知远,代梁而立,他自认是汉朝的皇族后裔,所以把自己建立的国家也称为汉,史书为了区别于西汉和东汉两朝(因为史书上经常把这两个由同一个家族建立的朝代统称为汉朝)把它成为后汉。
五代十国中真正的正统是中原那五个朝代,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以这五个朝代为正阙。
《旧五代史》直接把“十国”中称帝了的国家列为了《僭伪列传》,没称帝的国家列为了《世袭列传》。
《新五代史》则把这“十国”不管称没称帝全都列为《世家》。
这两本史书都是官方承认的正史,从中也可以看出区别,中原那五个前后相继的朝代才是正统,其他边陲小国,你称了帝就是伪政权,是僭越,是超出了所处位置和实力的做法。
史书之所以如此,一个是因为“十国”的面积和实力太小了,另一个是因为此时的“十国”所处的地方并不属于传统的文明和经济中心。
而且这两本史书中用来记录的年份全都是用的中原政权的帝王年号,即便是在记载十国历史的时候也是如此。
中原地区的政权与边陲小国政权的外交辞令在史书上也有记载,《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中就有这么一段。
贞明七年,也就是公元921年,贞明是后梁末帝的年号,后唐的庄宗占据汴京,南汉国主非常害怕,就派了使臣去看是个什么情况,这里用的词汇是“中国”,递交的国书上写的“大汉国主致书大唐皇帝”。
从这封国书的措辞就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原的“中国”,边陲十国因为实力不足还是用的比较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敢以平等的地位与之交流。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中记载:七年,唐庄宗入汴,惧,遣宫苑使何词入询中国虚实,称大汉国主致书大唐 皇帝。词还,言唐必乱,不足忧,大喜。
而后汉总共也就存在3年,公元947年到950年,这么短暂的一个王朝估计还没来得及有什么交流后汉就灭亡了。
不过如果真的有国书来往,估计也和南汉与后唐的国书内容和措辞差不多。
标签: 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