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爱百科 267 0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一、虎视眈眈的敌人

跟人一样,一个国家也有兴盛和衰败。

当一个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气运已尽”。但究竟有没有气运这回事呢?

仁者见仁。

有人认为,气运这种说法太过玄学,有点虚无缥缈,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不太可信。

相信的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呢,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要紧的是人和,人心团结,众志成城,就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气运,就是我们说的国运。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宋朝人的国运就比较差。很多人就不看好宋代,尤其是南宋。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前面的唐朝,万国来朝。普通公民手持通关文牒,北到西伯利亚,南到越南,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四个斯坦,你想去哪就去哪。出了国,就是一等公民,贵国使臣的待遇。

南宋呢?一帮文人士大夫登高北望,见一次哭一次,做梦都想回一趟东京开封。自己国家的地都要不回来呢!北方老百姓更是在水深火热中,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不要太可怜。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唐朝皇帝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南宋朝皇帝向少数民族称臣;

唐朝国土面积1076万平方千米,南宋国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唐代民风开放文化自信,南宋程朱理学盛行禁锢思想打压妇女。

南宋给人留下了积贫积弱、气节全无、奸臣横行的印象,就好像是一个无药可救的朝代。

但其实宋代的武力值也没那么弱,好歹存在了152年,划江而治,抗击异族的时间也长达138年。

有人做过统计,在万人以上的战斗中,宋朝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胜率竟达到70%。宋辽战争27场,其中宋胜19负8,胜率达70%。宋西夏战争17场,宋胜12负5,胜率也达到70%,宋金战争25场,宋胜18、平1、负6,胜率达72%。宋蒙战争15场,宋胜11负4,胜率73%。

宋人真的是不堪一击,早被金人和蒙古人消灭了。

蒙古吞并南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蒙哥、忽必烈两代人的策划。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公元1251年蒙哥即汗位,开始谋划大举南下。蒙古人非常想在长江上中游施压,想对南宋的陪都临安造成俯冲打击。

蒙哥派遣弟弟忽必烈进行了大量探索,熟悉了四川盆地和更西南大理国的情况。

据复旦大学温海清教授研究,忽必烈在对整个西南的情况有了掌握之后,认为四川的防御过强,取大理国而东进更为容易,力主优先攻击大理国。

蒙哥却认为忽必烈只着眼小局,没有看到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性,占据大理只是攻下南宋的一个副产品。于是蒙哥把忽必烈调回了北方,把攻击目标转向了四川。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夺取了汗位,重新审视了整个战局。他考虑到西南盆地山川众多,不适合蒙古骑兵施展,于是综合蒙哥的战略思想,从江汉平原和南阳平原交接处的襄阳、樊城下手,不惜一切代价攻破襄樊。占据襄樊,将会对江淮乃至整个浙北都会起到威胁作用。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公元1268年,准备一年的忽必烈,率大军从开封出发,渡过长江,直指襄、樊二城。

由于南宋统治者对蒙古军的战力估计不足,城池被围,水陆两支援军均被蒙古军截杀,导致宋军大败,全线溃退,先失鄂州(武昌),后失金陵,再失陪都临安,最后直退到了广东崖山。

公元1276年,元军三路攻至临安北皋亭山,恭帝赵㬎(xiǎn)降元。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在温州拥赵㬎为帝,不想南宋朝庭乘坐的船只在逃亡过程中遭遇台风,赵㬎落水染病而亡,宋庭官员们马上拥立其弟赵昺(bǐng)为少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

这时候,元将李恒率领舰队也正朝这崖山赶来。

二、惨烈的崖山之战

1.毫无准备的宋军

来到崖山的张世杰既没有勘察地形,也没有进行合理布防,甚至连驻军、设伏、监守、供给、撤退路线都没有想过。

大宋的命运寄托给这样一个人,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

军中有人看不下去了,曾经给张世杰提过建议。

“大人,崖山三面环海,我们不防率军先占领海口,一来可以防止元军围困,二来方便撤退。”

“无需多言,本将军自有主张。”

张世杰的主张是什么呢?

原来他听手下想到了撤退线路,心思一动,令人一把火烧毁了崖山大军驻地的临时集市,收集一千余艘大船,用铁链连成一片,称为水寨。

把船连成一片,谁都别想跑,败了就以死殉国吧!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干过这样的事儿,火烧连营,一烧一大片,死伤惨重,显然张世杰没有想到这一点。

很快,元军就到了,准备排兵布阵。

2.缺乏大局观的统帅

崖门其实是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它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顾名崖门。它既是银洲湖水的出海口,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宋军要是能趁元兵远来,潮水涌动之际,打击元军,可以杀杀元军的锐气。

张世杰这一次,又没有看清时机,纹丝不动地等着元军按照计划封锁了崖山的出入口。

长达十几天,宋军断粮、断水、连柴薪都没了。再这样下去,不用打,宋军也败了。

元将张弘范曾三次派张世杰的外甥对张世杰劝降,均被其所拒,声称他早已在南下途中立下决不投降的誓言,如果兵败,愿以身殉国。

见张世杰的意志这么坚定,他的下属也受到了鼓舞。又有人向张世杰建议,可以利用海水涨潮,趁元军封锁的东北出现缺口,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冲出包围圈,再绕道西南,对元军形成腹背夹击之势。

张世杰:“不可鲁莽,容我再想想。”

宋军缺乏淡水,因为饮用海水生病的人数不断攀升。张世杰只得率领苏刘义、方兴等大将,向元军发动进攻,却皆被击溃。2月20日,元将看到南宋大军人皆疲惫,发动进攻,宋军退至中军,败局已定。

张世杰在干什么呢?他带领手下悄悄割断栓船的缆绳,驾着十几艘小船仓皇出逃。

南宋诗人文天祥这时候就被囚禁在元军的战船上,目睹了看着张世杰逃离的全过程,悲愤不已,“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

文天祥认为,张世杰志大才疏,之前侥幸赢得胜利,跟着大家护卫南宋皇族到了南方,却没有战略眼光绝对不堪重用。

身为下属,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是优点,而身为统帅,只看细节不见大局,是在亡国害己,会导致致命大过!

用人不当,可惜后悔也晚了。

八日后,元将李恒率领舰队占据出入海口,南北合围攻破崖山。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3.传说中的“10万军民跳海殉国”

传说在崖山海战中,被围困的10万军民宁死不降,集体跳海殉国,有些夸张。

事实上南宋朝廷由于兵力不足,强迫了很多普通老百姓为之作战,甚至征用了很多民用战船。不光战斗力不如元军的正牌海军,被强迫的老百姓也不会为了维护南宋朝廷拼死一战。

那传说中的十万余人死伤是怎么来的?

“ 浮尸出于海十徐万人”这句话是出自宋末元初张宪《压山行》诗作“十万健儿浮血尸”和文天祥《昭忠录·陆秀夫等传》的“ 溺者数万人”。

想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来看一下《压山行》全诗比较靠谱:

“三宫街璧国步绝,烛天炎火随风灭。间关海道续荧光,力战压山扰一决。午朝乐作兵合围,一字舟崩遂不支。播旗倒仆百官散,十万健儿浮血尸。皇天不遗一块肉,一瓣香闻海舟覆。扰有孤臣卧小楼,南面从容就胡戮。”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海面上火光冲天,战船已经熊熊燃烧,很有可能是跟主帅张世杰的连船战法有关。当时的士兵们要是不跳海,只能等着烧死。然而跳了海的,多半也被淹死或是被元军击杀,场面极其惨烈。

事败后,忠于南宋小朝廷的陆秀夫发现,核心要员张世杰、苏刘义早不见踪影。而他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已至绝境,只好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年仅四十四岁。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不久后,爱国诗人文天祥也自尽殉国。

三、崖山之后无中华?

经常听到网友们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

持有“华夷之辨”的网友们认为:

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汉族王朝)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被双重亡国 (“崖山之后无中华”指的是文化上亡国而非政治上亡国),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被打断,产生了严重的断层,为此产生了强烈的少数民族歧视情绪。

这个观点不难考据,最早出自于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崖山海战,为何十万军民宁肯跳海自杀,也不上岸与蒙古军拼命?

仔细一读,钱谦益这句话是借南宋最后一战来抒发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的,指的是宋人的大部分地区,被元人占据。这跟网上流传的“‘崖山海战’之后,世间再无中华文明”含义有显著的差别。

其实,“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种观点是民国时期的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弘扬日本文化,打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而宣传日本才是古中国文化的正统传承者。

在历史学界也很少有人认同这种说法。

就拿元朝的国号“元”来说,它是被喜爱中原文化的忽必烈从《易经·乾》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摘取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既然已经证实是外国人别有用心的套路,那些在网上争执“华夷之辨”的网友们还不如潜下心来,多学学传统文化,把真正有价值的中华文明好好传承下去。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崖山海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