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爱百科 146 0

明英宗算得上明朝的罪人,两度登基为帝,听信谗言先是葬送明军精锐及勋贵,从此由进攻转向防御,后又断送救国功臣于谦。

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一、明英宗时期军事实力

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长子,朱元璋麾下的明军击败曾不可一世的蒙元,经过仁宣盛世,卫所制固定化,明军在英宗朝开始出现下滑。

明军初期有一百人组成基础作战单位,配备有长枪、火枪、弓弩,到英宗时,可能承平日久,明军疏于训练,竟然放弃装备优势——火枪,野战部队甚至装备早已淘汰的战车。

以明军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为例,神机营主要装备是火枪、火炮,;三千营以投降的蒙古人,后来又加入良家子弟组成骑兵部队;五军营由各地抽调的精锐部队组成。

三大营是明军拱卫京师,也是对外征战的主力,按编制,三大营应该有三十到四十万人,实际上只有一半,因为士兵逃逸、老弱其余都是空额,上报的仍旧是按照满编。

三大营尚且吃空饷,其他各地方卫所同样好不到哪去。

况且军队三天打网两天嗮鱼,连火枪都不怎么会使用。

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二、明英宗亲征瓦剌

蒙元残部经过多番打击,最终分裂成三部分,向明朝称臣纳贡,其中瓦剌部在也先掌权后,一面增加入贡人数,以求多些赏赐,另一面经常派兵骚扰边境。

明英宗年少继位,早期有‘三杨’辅政,亲政后,有心大展拳脚,效仿太祖、成祖,做个文武双全的皇帝,在王振怂恿下,心高气傲的英宗决定亲征讨伐瓦剌。

三、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出兵攻占大同附近明军外围城堡,英宗下令调集全国各地军队汇集京师,不等全军集合,英宗急匆匆下令出发,号称五十万,实际上就是京师附近的军队,约二十万。

仓促出兵,走到大同时又遇大雨,粮草供应不及,全军未战先败,士气低下,太监王振想在老家显摆自己,鼓动英宗向蔚州方向撤军,半路又怕踩坏庄稼被人说道,又原路返回,这样来回折腾错过最佳战机。

瓦剌也先的部队紧追不放,为等待辎重部队汇合,英宗停留在怀来城外土木堡,被瓦剌军四面包围。

明军在土木堡,挖地三尺也找不到水源,几次突围不出,也先也知道正面作战没有赢面,开始打消耗战、游击战,消灭外围小股明军,就是不与明军决战。

瓦剌见时机成熟故意放开口子,引诱明军争夺水源,趁机偷袭,瓦剌也只能做到击溃明军,英宗被俘虏,逃走的将士后来又参加北京保卫战,一雪土木之耻。

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四、后果

土木堡之败,标志着明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这次损失无可估量。

《明实录》:车驾欲启行,以虏骑绕营窥伺,复止不行,虏诈退,王振矫命拔营就水,虏见我军阵动,四面冲突而来,我军遂大溃,虏邀车驾北行,中官惟喜宁随,余者皆亡,官军死伤数十万。

这次惨败,明军损失普通将士,还能随时补充,但跟随英宗的高级文武损失殆尽。

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副都御史邓肇、奉宁候陈瀛等多达百余位丧失,明军对草原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御。

武勋贵族一战凋零,文官独大,武将地位下降,从此开启文官掌兵,明朝军政分离制度名存实亡。

五、土木堡之败

明军本来可以避免失败的,先前出师不利,就当及时撤退,来回折腾,空耗军力,又因为王振专权,英宗一味宠信,连英国公张辅都不得不看王振脸色,武将发挥不了作用。

皇帝亲征,除非本身具备一定军事能力,而生长于深宫中的英宗显然不具备任何一点,没有指挥,军队缺乏训练,造成溃败。

明英宗时军事实力到底怎样?“土木堡之变”因何而“发生”?

土木堡之变,因为瓦剌骚扰边境,英宗指挥不当发生。

明英宗谥号为‘英’,还是不错的谥号,做过俘虏,两次登基,过了几年软禁生活,英宗总算有点顿悟,虽然被迫处决于谦,废除殉葬制,算是可圈可点。

标签: 土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