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爱百科 119 0

《大明风华》的热播势必将明朝的历史再掀一波热度,就连我哥都跟我探讨起朱棣的事情,要知道我哥初二就辍学了,属于那种康熙和乾隆谁在前,谁在后都分不清的人,现在竟然也关心起了历史。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哥哥关心历史,让我这个搞历史的弟弟脸上是相当有光了,吃饭吃三个小时,我自己喷了两个小时,哈哈哈哈!

目前我只看到十集左右,主线剧情应该是围绕靖难之役展开的,导致这场政治悲剧并非朱棣一开始就筹划好的,而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可以说,建文帝削藩是历史上削藩失败的一个代表之一,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讨论一下,建文帝为何会削藩失败!

建文帝削藩失败,真的是因为过于仁慈吗?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削藩失败是因为太过仁慈导致,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印象呢?就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严苛的政策,朱允炆即位后“宽刑省狱”,相对于朱元璋来说,不管后一个皇帝做的如何,都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朱允炆是一个仁慈的皇帝。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其实,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朱元璋后期为了防止权臣乱政,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为朱允炆铺平道路,朱允炆上位之后,自然要宽松一点,换句话说,哪一位皇帝上位不大赦天下。

其实,关于朱允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权威的资料了,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后,将朱允炆的资料全部销毁,他就像一个敏感词一样,被官方强制“和谐”!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朱允炆是因为仁慈而导致削藩失败呢?

主要是因为在《明史》中有为数不多的关于朱允炆的一句话,在平朱棣叛乱的时候,朱允炆跟出征的主帅说:“你们一定要活捉朱棣,不要让我背负着杀掉叔叔的骂名”。

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说朱允炆是优柔寡断,没有杀伐果断之心,其实是扯淡,这句话如果不放到具体语境当中,应该是解释不出来的,尤其是古文有的时候跟现在并不是一个意思。

即使强行解释,也可以看出,不要让我背负杀叔的罪名,和不要杀朱棣还是两个概念的,也就是说,拿这句话来说明朱允炆是一个慈善的人,没有任何根据。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实际上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对于他的那些叔叔是相当狠的,在其当政后,连续几位藩王都被朱允炆削藩,其中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导致剩下的藩王人人自危,最后抱团取暖。

其实,朱元璋设立藩镇目的就是给老朱家的政权加一些保险,在中央有苦难的时候,藩王能够出兵帮助,然而在朱棣靖难过程中,大部分藩王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倒向朱棣,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只是虚假的仁慈,真正的凶残。

削藩时急于求成,没有形成完整性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朱允炆削藩时过于急于求成,刚登上皇位还没有坐稳就开始削藩,一年之内削掉五位藩王,逼得其他几位藩王不得不反,这番急于求成,实在是有些欠缺。

朱允炆的即位方式是明清时期最特别的,是隔辈继承,孙子直接继承爷爷的皇位,由于少了朱标这个缓冲,也让两任皇帝之间的年龄存在很大的代差。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朱元璋打了半辈子天下,40岁才在南京称帝,假如朱标不死,应该也是40岁,偏偏朱标过早死了,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只有21岁。

年轻意味是冲动,意味着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因此上位的时候急于做出点成绩,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想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先把国内的藩王给解决了。

结果是,狗急跳墙,朱棣来了一个靖难之役,朱允炆的政权被推翻。

实际上,削藩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汉武帝削藩时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比如推恩令和酎金夺爵,逐渐削弱藩王的实力,然后再进行削藩。

其实,汉朝的藩镇局面远远比明朝的局面要艰巨得多,尤其是汉文帝削藩时,稍有不慎就引发七国之乱,地方政权敢于公然和朝廷叫板。

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不单独封给一个儿子,而是分给好几个儿子,通过这种方式,几代之后,原来诺大的诸侯国就被分为若干个侯国,地方再也无法产生对中原的威胁。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削藩的时候,采取的就是不止一代人的准备,而是几代人的时间,将削藩这件事完成。

包括后来的朱棣,其实也是一位削藩大师,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则以柔和的方式削藩,最终就是我们没有看到朱棣风风火火的削藩,而藩王却再也没有对皇权产生过威胁。

用人不善,给了朱棣“清君侧”的口实削藩也要有指导思想,不能胡来,蛮来,朱允炆上位后就要削藩,在没有制定好一套削藩策略后,可以说,建文削藩是所托非人。

汉文帝削藩时是有了晁错的一套削藩办法,甚至也考虑到武装镇压的情况,并且始终占据道德制高点,七国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汉文帝直接把晁错给杀了。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当朱棣以靖难的名义清君侧的时候,朱允炆却未能把身边的“小人”给推出去,给人落下口实。

其实,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晁错其实是真君子,而建文帝身边的这些大臣是真小人,但是汉文帝能够残忍杀害真君子,建文帝却没能杀了假小人,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允炆身边的“小人”都有哪些呢?都是明朝初年在学术界有一定声望的大儒,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秦和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些大儒用儒学的理念教育他,全盘采用儒家为指导思想实行仁政,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这些人其实都是书呆子,既没有领导才能,看待问题也不能从实际出发,在朱允炆即位之初就蛊惑他削藩,朱允炆当时年纪很小,哪里能受得了儒家那一腔热血,最终被这几个儒家大师傅给坑了。实际上,儒家真的坑了不少帝王。

当时主张削藩的齐秦和黄子澄两人,其实两个人私下里是不和的,一直都是明争暗斗,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惜拿国家命运来当赌资。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其实,朱棣打出靖难之役的旗号,并非毫无根据,根据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朝中如有奸佞小人,藩王可以带兵进京“清君侧”。假如朱允炆能够把这几个真小人杀了,至少不会再走弯路,不至于受人蛊惑。

史论纵横说:建文削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也很一般,当然,这也不能怪朱允炆,实际上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就是一个文官家底,而非武将家底,而朱棣却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这也是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名历史创作者,我希望大家能够拥有更多的视野来看待这件事,不单单是从军事上,所以,本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