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朱元璋在位时把24个皇子,一个皇孙,封为藩王,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由于太子朱标早逝,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不断膨胀的藩王势力,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建文帝听从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朱棣夺得了皇位,可以说“靖难之役”是由于盲目削藩削出来的,那么不削藩是否还会有“靖难之役”呢?应该说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毕竟蕃王们会认为,儿子们都还在凭什么孙子做皇帝?心里面肯定是不服的,这也就是建文帝皇位未稳就急急削藩的原因,所以为了争夺皇位也有可能会发生“靖难之役”的,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我们一一分析一下,如果朱标不死,会不会还有“靖难之役”发生呢?
朱标生于1355年,是朱元璋的长子,此时正是朱元璋攻克南京城之时,朱元璋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始终疼爱有加,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自立为吴王时就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当上皇帝后,立即立朱标为太子,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授其经学,朱标也能尽心受教,对大臣对老师都十分恭敬有礼,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就不在东官外分设府僚了,每当外出征战时,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理,可以说朱标在朱元璋心里就是唯一的接班人,对其他儿子想都没想过,更没有做第二梯队的准备,朱标对朝臣来说也是唯一的侯选人,二十七年的太子生涯,使他己具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在大臣中也有了很高的威望,对兄弟们来说,他是皇父器重的长兄,出自马皇后,从小朱标对兄弟们就呵护有加,每当兄弟犯错要受惩罚之时,朱标总是站出来为其求情,兄弟之间的感情相当浓厚,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朱标还活着,是不会有藩王觊觎皇帝宝座的,朱标根正苗红,继承皇位顺理成章,不但会得到兄弟们的拥护,也会得到群臣的拥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决不会产生因争夺皇帝而发生的“靖难之役”这种事情。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于削藩,那么如果朱标当皇帝会不会也削藩呢?我认为如果是朱标当皇帝是不会采取削藩措施的,建文帝之所以削藩,是因为自己和藩王差了一辈,感情也没有那么深,在叔叔们面前树立不了绝对的威信,长久下去怕动摇自己的皇权地位,而朱标不产生这个问题,朱标早在二十二岁时,每当朱元璋外出亲征时就开始执政了,朱元璋驾崩时,朱标应该是四十三岁,此时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再加上长期的锤练,再加上对前辈的尊重,对兄弟的友爱,无论是朝臣内外,大家都是心诚口服,朱标继位也是名至所归,即然是上下同心,内外团结,还采取削藩干吗?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如果说藩王的存在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必须用削藩才能保持皇朝的长治久安,那我说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藩王就是他自己封的,他就认为骨肉不会自相残杀,不愿往更深的层次去想,曾经时任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就向他提醒过这个问题,朱元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认为这是挑拨骨肉情感,将其下狱囚死,朱标子承父业,和藩王之间同样是骨肉亲情,也不会再有大臣敢提出削藩的问题,朱标同父亲一样,也不会往更深层的方向去考虑,再加上他性格要温和的多,即然不削藩当然不会有“靖难之役”这种事发生了。
发生“靖难之役”同21岁继位的建文帝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有关,同几个腐儒老师更有关系,就是那个方孝儒,朱棣只是让他写个文告而己,他就死活不肯写,还自己“申请”灭十族,这是有气节的表现吗?害了自己的家人不说,连带着把自己的学门子弟都害进去了,这种人辅佐建文帝,能成大事吗?还有史书记载建文帝颇象父亲温文尔雅,我看不见得,就其登基不到三个月就急急削藩,先削周王,并将全家押回南京并废为庶人,迁涉云南,继而削齐王,湘王,代王,致使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来看,建文帝决非心善之人,即然削藩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方式方法也应以柔为主,怎能不顾亲情霸王硬上弓呢?这是我一家之言,不知大家有何见地?请留言讨论。
谢谢阅读
标签: 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