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决定命运的白河沟之战,燕王朱棣是如何击垮60万明军的?

爱百科 210 0

曾几何时,《明朝那些事》让很多人对明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一部《大明风华》,再一次让明朝的历史被人关注。

不同的是,《明朝那些事》是描绘了整个明朝200余年的历史,而《大明风华》则将叙事的重点的集中在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三代皇帝之上。当然,这部看上去更像大女主的戏,本应该侧重的是明宣宗与孝恭孙皇后之间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剧的开篇居然是以战争作为开场的。这并非编剧的凭空杜撰,而是历史上的真正发生过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决定命运的白河沟之战,燕王朱棣是如何击垮60万明军的?

“靖难之役”,是因为明代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削藩”,引发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持续了4的战争,从公元1399年一直打到了公元1402年。不过,与电视剧中燕王朱棣的大军处于泰山压顶的绝对优势不同。这场战争初期,燕王朱棣完全处于劣势,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北平(今北京)附近进行防御作战。而掌握朝廷中枢的建文帝不仅可以从全国调配军队,还可以从容为大军筹措军饷。所以,公元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时,虽然号称“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但是,没有获得诸王的直接支持,反而等来了老将耿炳文的13万大军。

17岁就出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名义上能够统辖的不过是“三护卫”的军队,人数最多也就1万9千人。但是,这位在边塞多次与北方的蒙古进行作战的王爷,早就“屡帅诸将出征”,并在征战中获得“节制沿边士马”的特权。也就是说,“北平都指挥司卫所士卒十万五千六百余人”,其实早就成为燕王朱棣的部下。于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不久,兵不血刃的获得了10万大军,而整个北平沿线各卫只有少数一些进行了抵抗。在获得充足的军队之后,朱棣先是在真定之战中击败了老将耿炳文的13万大军,又在北平城下击溃了曹国公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

燕王朱棣虽然连续取胜,但是依然无法摆脱战略防御的地位。损兵折将的建文帝,则将最后一支可以集结的60万大军投入到了讨伐朱棣的战场。让人惊奇的是,那个刚刚在北平城下被燕军打得丢盔弃甲,只身狂奔逃到德州的曹国公李景隆,却成为这支大军的统帅。作为名将李文忠的后人,李景隆的军旅生涯毫无亮点。所谓能拿得出手的军事业绩大概只有两次,一次是公元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因为秦王还年幼,明太祖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景隆整饬陕西兵马”;另一次,就是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以讨伐北元残余势的名义,在开封抓捕周王朱橚。

靖难之役决定命运的白河沟之战,燕王朱棣是如何击垮60万明军的?

但是,这样的“军事业绩”,在燕王朱棣的眼里不过是小孩过家家的级别。所以,在李景隆第一次挂帅出征的时候,朱棣就送给他这么一句评语“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李景隆虽然不济,但是60万朝廷大军是实打实的,更何况这支大军中还有屡次击败朱棣的名将平安等人。所以,当公元1400年(建文帝二年),李景隆率领60万大军,从德州北上进抵白河沟之时。朱棣不敢有丝毫怠慢,几乎是带领全部兵马南下应敌。一场决定建文帝与朱棣命运的决战也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当时,朱棣大军自北向南沿苏家桥一线向白河沟进发。明军大将平安,已经悄然将上万大军埋伏在了河道附近。当朱棣的大军进抵白河沟之时,伏兵四起,双方陷入开始混战。当朱棣知道领军大将是平安之时,朱棣也未免惊叹,“往岁从(朱棣)出塞,认我用兵”。所以,朱棣希望集中主力“今当先破之”。绞杀在一起的双方,打了一个难解难分。关键时刻,朱棣采用了诱敌之计,“以百骑前,佯却”。不知是计的平安立即进行追击,结果遭到燕军的反击不得不败退。想要趁胜追击的朱棣,立即向李景隆的主力发起两个攻击。但是,李景隆的“南军60万,列阵河上”,稳扎稳打,让燕军讨不到丝毫便宜。最后,不得不鸣精收兵的朱棣,由于迷失道路甚至都无法回到自己的大本营,不得不“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始知营垒所在”。

靖难之役决定命运的白河沟之战,燕王朱棣是如何击垮60万明军的?

虽然朱棣孤身涉险,但是朱棣依然自信满满的对部下宣称,“胜负常事耳!彼兵虽众,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于是,第二天双方再次拉开阵势进行大战。与第一日明军还有些畏手畏脚不同,此次大战南军已经开始仰仗着兵力优势,向燕军发起了攻击。平安连续击败了燕军两员大将蒋房宽和陈亨。朱棣看到局势不利,“自帅精骑横击之”。此次出击,朱棣一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先斩了明军大将“斩瞿能父子”。同时,下令自己的大将丘福明军中军发起攻击,自己则向明军左翼进行攻击。此时,李景隆令旗一挥,明军“乃绕出王(朱棣)后”,对朱棣进行了反包围。

陷入包围的朱棣不得不“亲冒石矢力战”,但是依然无法阻止明军的攻击。结果,朱棣“三易马”,“矢尽剑折”,最终由于“剑折不可击”只能向河堤附近退却。到了河堤,朱棣用马鞭向堤下挥动,似乎是在召唤下面埋伏的人马。于是,李景隆不敢继续发动进攻。利用这个短暂的空隙,朱棣的儿子朱高煦率领精骑数千冲入阵中,将朱棣救了下来。朱棣虽然暂时安全了,但是明军士气高昂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多,“燕将士皆失色”。为了鼓舞士气,朱棣高呼“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再度带领人马进行冲杀。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就在朱棣竭力死战之际,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这阵大风不仅让明军将士无法睁眼,李景隆的帅旗也被大风刮断。就在明军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的时候,朱棣立即下令燕军“乘风纵火奋击”。那个曾在北平城下抛弃大军独自逃生的李景隆,再次演绎了逃跑的技巧。主帅逃跑,60万明军立即作鸟兽散,燕军乘胜追击,明军被“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此战之后,明军的有生力量几乎被全歼,“靖难之役”的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虽然,明军还是在多次小规模战役中获胜,但是再也无力阻止朱棣向南京的建文帝朝廷发起持续不断的攻击!

(作者 苏鹏宇 版权稿件,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