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袁崇焕传没宁远、宁锦大捷、白泥洼、广渠门南海子胜战?

爱百科 156 0

所谓宁远大捷和宁绵大捷是明朝方面现在的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但《明史》和《清史稿》並无详细纪载认可。《明史》是清朝修定,乾隆帝审定,大学士张廷玉主编,有扬清抑明的倾向很正常。何为大捷?金军攻,明军守,金军没有攻下宁远和锦州,进攻失败,防守成功。双方互有杀伤,攻方损失大些,这是事实。其实宁远和宁锦两次战斗,都是尊守督师孙承宗制定御敌战略执行,以辽士养辽养兵,筑城防御,安排将领都是孙承事先安排好的,用大炮和火枪防守,给后金以重大杀伤,稳定局面,待机反攻,是孙承宗御敌方略的体现,不是崇焕的发明创造。孙承宗请辞后,参战的不仅是袁崇焕,还有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等孙承宗重用的将领,满桂等将领亲自登城指挥炮击攻城的金兵,总兵赵率教,山海关守将驰援,努尔哈赤被迫撤军。如果击伤努尔哈赤,也是满桂等诸将登城指挥的战果。东林党把功劳记在袁崇焕一个人头上,既不提孙承宗战略计划,亦不说总兵满桂等诸将浴血奋战之功,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民国修《清史稿》太祖本纪,“因明用西洋大炮守城,颇伤士卒,而罢攻”。“遣武纳格将蒙古兵攻觉华岛,夺舟二千,尽焚其军储而斑师。袁崇焕等将领守住宁远,觉华岛却惨败,全军覆灭,又何来大捷?当时守住宁远确实鼓舞明军抗金斗志,朝廷给予奖励。《明史》(袁崇焕)记载此事,事实是宁远之战,有胜有败《明史》並未失真。传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究竟是有后金将领伤亡,还是努尔哈赤本人受伤,至今没有可信赖证据,因为《明史》〈袁崇焕)和《清史稿》(太祖本纪)都没有记载在努尔哈赤在宁远战斗中受伤,而是八个月后得病而亡。猜测和妄断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重伤,是有意为袁崇焕脸上贴金。

《明史》 对宁锦之战,确有简略表述:后金兵围攻锦州,攻打甚急。守锦州的是总兵赵率教,抗金死守,形势危机,要求袁崇焕增援,崇焕以宁远兵不能动,並未增援。赵率教率明军顽强死战,锦州久攻不下。后金又转攻宁远,崇焕以尤世禄,祖大寿,率精兵四千攻击清军背后。朝廷派满桂军从前屯进击,在城外激战惨烈,满桂身中数箭,血战不退。崇焕和中官应坤,副使毕自昂粛守城,炮击金兵。后金兵攻宁远不利,无法取胜,又移兵攻锦州,赵率教顽强拒守,金兵多有死伤,仍无法得手,乃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宁锦大捷,宁锦之战,满桂与赵率教功大于袁崇焕。魏忠贤党人参袁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上书请乞休。时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袁崇焕讨好魏忠贤不得,为后来杀毛文龙埋下伏笔。把宁远之战记载袁崇焕名下尚可,把宁锦保卫战也记在袁崇焕名下,不符合历史事实,是近代文人胡吹乱捧的结果。《明史》己有简略表述,应该是贴进历史事实,最近出版的二十五史,《清史稿》太宗本纪竟一带而过。“癸未贝勒济尔哈朗,等略明锦洲,宁远诸路还,俘获以三千计,数语竞把宁锦大战一带而过。似乎后金是得胜而归,並无败绩一语。可见《清史稿》有明显的扬清抑明的倾向,文人无德,莫过如此。乾隆御批,张廷玉主编的明史,还是现在发行《二十五史》都只能供参考。

评论袁崇焕文章频多,窃以为:谋杀毛文龙为大不智,酿成大患。文龙死,皇太极举后金大部精锐,千里绕道奔袭北京。崇焕若告知崇祯:固守北京,他尽起山海关,锦州,宁远之精锐奔袭沈阳,何愁沈阳不破?即使不灭后金,皇太极背腹受敌,必大伤元气,复辽尽在在股掌之间。即使不突击沈阳,舍近求远,千里驰援,应在蓟州和通县与清军接战,胜固可喜,败亦欣然。而尾随后金兵至北京城下,莫说当时崇焕面对崇祯责问无言以对,就是现在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袁崇焕默许,皇太极敢尽起国之精锐,千里绕道奔袭北京吗?

为什么明史袁崇焕传没宁远、宁锦大捷、白泥洼、广渠门南海子胜战?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