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爱百科 185 0

导语: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皇四子,生母系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十七年出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按照康熙皇帝传位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13年,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财政改革、努力改善民生等,推动康熙朝晚期一度停滞发展的盛世状态再度高速发展,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绝对基础。雍正皇帝系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那么,就这样一位勤于政事、殚精竭虑的“勤政”帝王,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呢,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1、康熙朝晚期出现的弊端太多和雍正皇帝在位年限太短的矛盾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似乎想要躺在自己旧日的“丰功伟绩”上接受亿兆黎民的敬仰,而忽略了对朝政的管理、对官员的约束。一向以“仁”治国的康熙皇帝在晚年更是对官员放纵太多、纵容太多,以至于朝政不明、官风不正、贪腐成风。康熙皇帝的态度严重制约了“康熙盛世”的继续发展甚至一度处于停滞乃至倒退的状态,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从康熙皇帝手中接过的并不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而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晃盛世。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康熙朝悬而未决的罗卜藏丹津叛乱问题又占用了他部分时间,在平定了西北叛乱以后,雍正皇帝才正式开始着手对国库欠款、官员贪腐、八旗陋习、财政弊端等的整治个改革。虽然雍正皇帝的政治、改革力度很大,也确实收到了很明显的成效,但康熙朝数时间累计下来的亏损和后期出现的倒退现象并不是雍正皇帝十几年就能弥补过来的。

2、整顿吏治和难有作为之间的矛盾雍正皇帝继位以后,针对官风不正、官员贪腐的情况,大加整治,这对于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阶层、决策阶层乃至各级政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此类情况深痛恶觉的雍正皇帝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用力过猛、整治过狠,没有留给各级官员任何适应和缓和的机会。突然的高压统治和严厉整治,让很多官员包括朝廷重臣、诸王贝勒们都倍感压力,甚至一度出现了“不作为就不犯错”、“不犯错就能平安渡过”的恶性循环,这就导致了官员不作为、无政绩的结果。

朝廷各级官员整天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之下,别说是处理政事、积极响应雍正皇帝的改革政策,怕是连以往浮于表面的面子工作都不敢再继续。贪官可怕、比贪官更可怕的是不贪不作为的庸官。

3、财政改革和重农轻商之间的矛盾在认真分析了康熙朝财政弊端以后,雍正皇帝逐步推行了“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财政制度改革,并在相应推广省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康熙朝晚期国库一度亏空甚至难以为继的情形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虽然这些都是财政赋税制度上的改革,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和贡献,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治国根本,农业被雍正皇帝抬到了更高的地位。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相比于农业,雍正皇帝对于真正影响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评定的工商业明显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甚至刻意打压和控制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在雍正朝被人为控制和限制发展也是雍正朝未实现鼎盛景象的原因之一。

4、维护皇权和为自己正名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雍正皇帝在位仅仅13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使雍正皇帝再勤政、再废寝忘食,想要在弊端陋习甚多的基础上实现鼎盛状态尚几乎毫无可能,更何况雍正皇帝的这13年竟被维护皇权、为自己正名占去了不少时间。

在康熙朝晚期“九王夺嫡”事件中一直以厚积薄发、深谋远虑为基本原则,以取得康熙皇帝圣宠为工作重点的胤禛能够在康熙皇帝驾崩后登上皇位,绝对属于“夺嫡成功”的大冷门选手。所以,雍正皇帝击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被皇室兄弟、满洲贵族甚至朝中群臣所质疑。

这种质疑甚至导致了胤禩、胤禵等人对雍正朝制度改革、吏治整顿的严重制约和千方掣肘,并一度发展成对雍正皇帝的皇权威胁。

雍正皇帝勤于政事、殚精竭虑,为何没能将清朝带入鼎盛?

而且,在雍正皇帝要推行的财政、税赋改革中,严重损害了当时清朝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们和以胤禩等人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阶层合伙将雍正皇帝编排成了一个“弑君篡位”、“逼杀亲母”的暴君形象。

为了维护皇权权威,为了巩固皇权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积极形象,雍正皇帝不得不拿出时间来处理这些严重耽误清朝发展的人和事。

在位时间本来就少,再被这些烦心事耽误,雍正皇帝想要将清朝带向鼎盛,肯定不可能了!

标签: 雍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