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乾隆的诗写的烂,那究竟烂在哪儿呢?

爱百科 159 0

为什么大家都说乾隆的诗烂?

大家还记得赵薇、林心如版的《还珠格格》么?

这部剧可以说是陪伴了我的整个青春年华。从记事起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看,那时候还只会欣赏优美的画面,看看小燕子和皇后的各种闹剧。等长大些就关心小燕子和紫薇的命运走向和她们的爱情故事。现在再看则是被紫薇的才华所折服。她才华横溢,委婉娴熟,出口成章。她的父亲乾隆也是中国历代领袖中,最爱舞文弄墨的。但要论作诗文采,紫薇却略比乾隆高明一点。

在紫薇在赏雪时所读的那首“一片两片三四,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见。”据说就是乾隆所作。也正因为这首诗,乾隆被世人称为最会作烂诗的皇帝。其实乾隆的烂诗另有其原因。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说说紫薇的这位皇阿玛的诗为什么烂吧。

乾隆的诗多而烂,对于大多数文史爱好者已是常识。只是他的诗到底烂在哪,却长期缺乏正面回答,流行的解释大多难以成立,也只有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做过专业的点评。

都说乾隆的诗写的烂,那究竟烂在哪儿呢?

钱钟书指出,乾隆的技术特征包括好用「当句对体」、对仗纠缠堆砌等。而他对乾隆最激烈的恶评,则针对着其滥用虚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钱锺书为何对乾隆如此反感?滥用虚字又怎样影响了其诗的艺术性。

这得从「语助」和「以文为诗」两个概念说起。传统文学中的「虚字」「语助」,是指文章中无实际意义、用于强化情感和逻辑关系的字词,如之、乎、者、也、其、或、所、以等等。在中古之前,最常见于史传、策论、序跋之类的散文文体。

都说乾隆的诗写的烂,那究竟烂在哪儿呢?

早期唐诗绝少在中间两联运用虚字。中唐之后,「以文为诗」理论兴起,提倡用散文句式写诗,运用范围才逐渐扩大。

著名的《山石》诗,即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周围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观感,娓娓道来,让人有如历其境的感觉。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又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有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十分自然。

然而到了乾隆这里,「以文为诗」被彻底念成了歪经。

乾隆写诗极爱用散文句法,晚年诗几乎无一不用虚字。但这种技巧运用与语言美感完全不搭边,如下面这些《御制诗集》里的作品(加深字体):

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

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

有之祇一人,曰惟观承夫……

这些只有格式像诗的东西,要么像村干部讲话一般拖沓无聊,要么就像「然仅能如此」「自信过于力」这样,让人一眼看穿强行凑句的尴尬。难怪钱锺书称其「极以文为诗之丑态」,对其深恶痛疾。

都说乾隆的诗写的烂,那究竟烂在哪儿呢?

因为乾隆完全不在乎营造意境,只顾把自己的各种感想写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只能用大量虚字来组织句法、凑字凑韵。这样的诗自然无诗意可言。

他发来发去的感想,无非是勤政爱民、谦虚自省、关心民生等固定套路,内容单调无聊,句法又烂俗拖沓,再加上一天几十首的批发产量和自我感觉良好的姿态,实在很难不遭人嫌弃。

现在你对乾隆的诗为什么烂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今天小编就先讲到这里,去吃老山寨香椿酱夜宵喽,欢迎大家积极留言。

标签: 张宗昌诗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