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战国末期,学术思想渐渐出现归于一的倾向,即有杂家的出现。荀子本人的思想已经与孔子、孟子不同了,体现出一种兼糅的思想。
在对待“礼”上,孔孟荀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的“礼”主要是指“周礼”,即周代的典章制度,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以仁释礼。
孟子纳礼于心,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并说“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智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荀子论礼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正因为人性之恶,所以,产生了礼。荀子赋予礼以法的意义。《劝学》篇中有:“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
荀子强调人为,并以改造自然的性恶论与孟子追求先验的性善论鲜明对立,才克服和冲淡了这种神秘方向:同时由于尽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静理智和重实际经验的历史因素,使儒学的重人为、重社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从而把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崇高地位。(摘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标签: 荀子
文章来源:
爱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