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爱百科 144 0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鲁智深绝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归宿绝非是在钱塘江,而是另有他处。

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征四寇》瞎编鲁智深之死“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写到了鲁智深之死。书中说,梁山征讨方腊凯旋,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与武松同住一间僧房,到了晚上,被钱塘江潮声惊醒。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响,便挥了禅杖,抢出门来准备厮杀。六和塔的和尚见状,告诉他这是潮信,不是战鼓。

一听“潮信”二字,鲁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长老在五台山留给他的佛偈: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便主动坐化了。

鲁智深坐化后,续书《征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宋江班师回朝,宋徽宗封赏梁山好汉。早已坐化的鲁智深因为活捉了方腊,被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了。续书这样写,确实也很有意思,鲁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证了佛门“因果”,很有点神秘,也很令看官们唏嘘。这样的写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浒传》,却是很精彩的。

不过,鲁智深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续书瞎编。为什么呢?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智真长老的两道佛偈贯华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误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智真长老在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佛门偈子,应当就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了。这则偈子的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绝不是在钱塘江,而是在镇江,鲁智深最后的归宿应当是在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

续书把鲁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钱塘江,为此,给智真长老编造了一条俗不可耐的假偈语。这是“水浒传全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所讲的事情。当时,宋江佂辽得胜,路过五台山,便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五台山参禅,拜谒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在给宋江一则偈语后,再次给鲁智深讲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则偈子太过直白,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门“隐语”,与四言八句的乡间俚语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语,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见续书作者水准与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这则偈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属胡编滥造。为什么呢?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施耐庵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以历史大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写到《征四寇》的故事,其时间顺序也应当是:佂田虎、剿王庆,灭方腊、破大辽。这样的故事顺序,智真怎么可能在佂辽之后放一个马后炮?

佂田虎、剿王庆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事情,最早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加进去的。梁山好汉佂辽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现。插入这个故事时,因为征方腊战役中梁山泊好汉伤亡殆尽,便只好把佂辽的故事放在最前面了。

无论从历史真实,还是《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来看,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第二条偈子也是续书作者塞进去了,原著根本就没有。既然如此,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是编造的,花和尚肯定不是这个死法。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遇林而起”宋江参禅时鲁智深得到的那则佛门偈语涉嫌作假,不是《水浒传》鲁智深的终局。第四回书中,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则偈子,才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参破这则偈子,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么,智真长老前一则偈子又是怎样预言鲁智深的一生呢?这则偈子又是如何“预定”了鲁智深之死呢?

却说鲁智深从五台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参见了智清长老及众位僧人。因是新来的挂搭,智清长老便分派花和尚去看守菜园子。鲁智深不愿意去,说自己是智真长老推荐来的,无论如何都要做个都寺 、监寺。知客僧接过鲁智深的话头,详细介绍了大相国寺职事等级以及升迁条件,告诉鲁智深: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

听到这里,鲁智深说“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从三拳打死郑屠的镇关西,到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路行到大相国寺,可谓一路修行。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大相国寺好好的干下去,在佛门中修行,然后讨个“出身”。

但是,因为林冲的出现,鲁智深连和尚都做不成了,不得不与杨志一道,打杀邓龙,上二龙山做了草寇。如此一来,鲁智深想在佛门中修行讨出身的愿望破灭,应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智真长老却偏偏说他“遇林而起”。也就是说,遇到了林冲,鲁智深的人生迎来转机起色,将大踏步的朝着“正果”奔去。

那么,鲁智深的正果又是什么呢?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的正果确实非凡回到第三回书“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写的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故事,一开头便写到鲁达逃命来到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赵员外先把他安排在“七宝村”,从这个地方带着鲁达上了五台山。

赵员外祖辈便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檀越,因此,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的杀人逃犯。当时,智真长老对所有僧众说了这样一番话: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是方外高人,是《水浒传》中少有的知道梁山终极密码的半仙之体。他说,鲁智深久后能够得到清净,哪里最清净?当然是佛门寺院了。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应当是在寺院之中。当然,续书写他坐化也是在六和塔这个佛门清净之地。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段话中,还有更为关键的一句,可谓直接攻破了《征四寇》的伪言。这句话就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汝等”应当指智真长老以下的所有五台山僧众,智真长老讲得非常明白,鲁智深的正果与他本人一样,今后是要做大刹的住持方丈的。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在这段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就是鲁智深刚刚剃度,却被“赐名智深”,与智真长老平辈!这其实是施耐庵在为鲁智深的正果伏笔,后来,鲁智深将做到五台山文殊院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

假如坐化了,又怎么能“汝等皆不及他”呢?任何一个五台山的僧人都有机会坐化,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住持方丈。

因为遇到林冲,鲁智深才有机会到二龙山,才有机会到梁山,也才有机会参与梁山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历程中立下战功,修得“正果”,最终被“赵员外”封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这便是“起”。

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说,宋江受到招安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大约是因为征讨方腊有功,梁山好汉得到了朝廷的封赏。鲁智深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一员,肯定也在封赏之列。鲁智深得到的封赏,应当与佛门有关,也就是其正果——取智清长老而代之,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因为,鲁智深与智清都是智真长老的师弟。

果真是这样吗?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何为“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鲁智深“遇林而起”之后,便“单打二龙山”。二龙山很富吗?当然很富。其一,二龙山隐喻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这个隐喻可以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对看,具体怎么回事,下文再讲。

二龙山不仅隐喻了皇帝,而且,这座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做“宝珠寺”,本身就是非常富裕的含义。此前,鲁达逃到雁门县,在赵员外的外宅很不安全,便被赵员外隐藏到“七宝村”。七宝,就是《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这便不仅是富裕,简直就是奢华了。

如此之多的符码表明,鲁智深将因为“赵员外”的封赏而富裕且富贵。这一切的伏笔,都被续书写丢了,不仅写丢了,还伪造一则俗不可耐的偈语,让鲁智深死掉,这算什么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遇州而迁”显然就是讲的三山聚义打青州这回事,因为此,鲁智深才上了梁山。但是,如果深入理解一下,鲁智深后来也遇到了“州”,为何偏偏是青州呢?这件事情与青面兽杨志有关。

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中逃了出来,只身一人去投二龙山入伙,邓龙不愿意接纳,二人便动起了武力。邓龙不是鲁智深对手,被花和尚打伤,便关闭寨门,气得鲁智深不断叫骂。幸亏遇到青面兽杨志,鲁智深才打死了邓龙,做了二龙山的寨主。

三山聚义之后,因为要救孔明叔侄,鲁智深便与三山头领商议攻打青州。此时,又是杨志出主意,请梁山大队人马前来帮忙。宋江到了之后,鲁智深非常兴奋,很爽快的上了梁山。

那么,青面兽杨志又与鲁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关系呢?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写到,《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这应当就是施耐庵最后要写到的故事,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汉归宿。

杨志的故事也能够照应历史的真实,此人是五侯杨令公之孙,一身好武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施耐庵把杨志写成杨家将的后人,必定是有所暗喻的。这家人在民间传说中,是北宋最为著名的抵抗外敌的“杨家将”。因而,书中说,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因为这一处伏笔,《水浒传》后几十回的故事,便有可能出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杨志的理想同样是武松的理想,宋江曾经告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正因为如此,施耐庵才把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一起,“安排”在了二龙山。

鲁智深“遇州而迁”,迁到了梁山,也迁上了“正果”大道。之后的一切,便是在宋江的号令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青面兽一道,出现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麾下,抵御外侮。这件事情与宋江大有关系,鲁智深也经历了“还道”的过程。而且,最终追随宋江,在镇江“遇江而止”。

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这便是施耐庵隐喻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的结局,因为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的父子皇帝被金国囚禁,在五国城“坐进观天”。

鲁智深的二龙山正是照应这个故事,花和尚因为得到“二龙”中赵员外的格外关照,然后,又被另外一龙追斩,最终死在了镇江。

这才是智真长老的高明处,一则偈语预见了鲁智深的一生。回头再想想续书伪造的佛门偈语,简直就是一文不值了。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遇江而止”这是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鲁智深的结局,或者死亡的预言。

本头条号曾经以文本线索和历史真实,考证出宋江题反诗的江州指的是江苏镇江,而不是浔阳楼所在的江西九江。此处不再赘述详细考证过程,只讲其中两个理由。

第一条理由就是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七绝,第一句便是“心在山东身在吴。”显然,江西九江不是“吴”而是“赣”。有观点说,九江是“吴头楚尾”,但宋江说的就是“吴”,我们得尊重文本。

再一条就是江州知府蔡九应当有历史原型,他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因为蔡京是实名制,书中又说他的儿子在江州任职,这就大有可以追究历史真实的余地了。那么,这件事情与鲁智深之死有关系吗?大有关系。

梁山泊随童贯打完方腊之后,宣和四年便北上灭辽。历史真实中的童贯灭辽,是一场导致北宋灭亡的愚蠢以及耻辱的战争。辽国自澶渊之盟后,与大宋修好,两国得到近百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童贯却主张与金国联合灭掉辽国。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完成祖上的“复燕”大计,便派童贯与金国夹击辽国。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但是,童贯丧师辱国,两番被辽国反杀,狼狈逃窜。宋徽宗便下旨,重金请金国攻下了幽州。然后,又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国劫掠一空的城池。辽国灭掉后,金国一年后兴兵南下,北宋失去天然屏障和盟友,靖康之难迅速爆发。

这样一场耻辱战争,却被《征四寇》写成了神剧,宋徽宗变成了一个好皇帝。

宣和六年,金兵围困太原,童贯仓皇逃回汴京。随之,宋徽宗慌忙让位与宋钦宗。蔡京而儿子,礼部尚书蔡翛预见蔡氏一门即将致祸,便与其兄蔡攸商议,把自己派到镇江任留守,这就是江州蔡九知府的原型。随后,蔡氏兄弟与童贯一道,密谋宋徽宗镇江复辟。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句话,讲的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大事件。

辛卯,遣监察御史张澂诛童贯,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诛赵良嗣,并窜其子孙于海南。——《宋史·钦宗本纪》

童贯率数万胜捷军,拥宋徽宗镇江复辟。这场复辟活动,简直就是分裂国家,是由退位皇帝领衔的谋反。这便是《水浒传》宋江所言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笑黄巢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这场足以导致北宋亡国的谋反,只有宋徽宗能够做到,宋江没这个能耐。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宋江招安后,便被编入童贯部队,这回南下复辟,梁山部分好汉应当参与其中。因而有同时都有“二龙”隐喻,而且,鲁智深一直得到“赵员外”的关照,在七宝村躲避,在二龙山宝珠寺发迹,得成“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是其参与北宋二帝之争的隐喻伏笔。义气深重的花和尚最终追随宋江,也做了“二龙戏水”的殉葬。

标签: 鲁智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