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10

爱百科 124 0

  (八)俄罗斯

  §东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原生活在多瑙河流域,后来逐渐扩散到东欧平原各处。六世纪时,形成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三个部分。西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等。

  东斯拉夫人由许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由若干氏族组成,氏族中重要事务由氏族成员共同处理。八世纪,血缘关系被打破,形成不以血缘而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村社,取代了氏族。在村社中,耕地、牧场、森林、水源都是公共财产,由村社成员平均分配使用。在普通平民之外,出现奴隶和贵族,奴隶的主要来源是外族的战争俘虏。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区别,一些人占有较多的土地,占有大量财富和奴隶。

  起初,东斯拉夫人从事流动生活,各部落经常迁移居住地点。八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开始定居生活,人们集中居住在村落,每二十到二十五座土屋组成一个村落,居民约一百至一百五十人,房子外部用树枝或芦苇编成,并涂有泥土。村落四周设有防御用的壕沟和土墙,村落以外有氏族成员合葬的墓地。

  东斯拉夫人从事农业、畜牧业、渔猎。各部落有的以耕种和畜牧为主,以渔猎采集为辅,有的以渔猎采集为主,以耕种为辅。居住在森林、草原地区的部落主要从事耕种和畜牧,居住在湖泊地区的部落多从事渔猎采集。在有些地区,从事较多的手工业,其手工业部门有冶铁、农具制造、木材加工、首饰加工、制陶业、皮革加工业等。

  东斯拉夫人认为万物都是神灵,一切事物都是神灵力量的体现,植物、动物、雷、电、火、风等现象都是神灵操纵的结果。东斯拉夫人信奉的主神是太阳神。

  §基辅公国

  九世纪时,一些东斯拉夫人部落发展成为以城邦为中心的国家,其中较大的是诺夫哥罗德和基辅。诺夫哥罗德城位于交通要道,是一个商业中心。

  862年,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罗斯人(即诺曼人)的一支瓦兰几亚人,在留里克的率领下,进攻并打败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军队,推翻诺夫哥罗德的公爵,建立留里克为大公的新政府,形成罗斯公国。

  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年幼,由留里克的亲属奥列格担任摄政王,主持国务。912年奥列格死后,伊戈尔继位。962年伊戈尔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担任大公。972年斯维亚托斯拉夫死后,三个儿子互相争斗,980年弗拉基米尔取胜,担任大公。1015年弗拉基米尔死后,他的儿子进行争夺,1019年雅罗斯拉夫取胜,担任大公。

  罗斯建国后进行了领土扩张。882年,诺夫哥罗德兼并基辅公国。之后将基辅城作为都城。此后,陆续吞并邻近各地,先后吞并了东斯拉夫人各国和各部落,征服了德列夫里安人、塞维里安人、拉迪米奇人等东斯拉夫部落,到965年,征服了所有的东斯拉夫人部落,形成一个领土广大的基辅公国,其领土包括东斯拉夫人所在的全部区域。此外,又征服了麦里亚人、维西人、楚德人等附近的一些非斯拉夫人的部落。在雅罗斯拉夫大公时期,基辅罗斯公国还一度征服了部分波兰人、立陶宛人、芬兰人,吞并他们的部分土地。

  基辅罗斯公国曾与拜占廷帝国和波洛伏齐人进行战争。907年,奥列格所率水陆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取得胜利,911年与拜占廷订立条约,罗斯人获得免税贸易的权利。941和944年,伊戈尔两次率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第一进攻被拜占廷军队击退,第二次进攻的结果是双方议和。1061年起,波洛伏齐人多次攻击罗斯国,夺占领土,掳掠财富和人口。经过多年战争,1103年罗斯国的军队打败波洛伏齐人。

  十一世纪时,为了统治这个领土广大的国家,雅罗斯拉夫大公把国土分给五个儿子。1054年雅罗斯拉夫去世以后,其子伊兹雅斯拉夫继任大公。伊兹雅斯拉夫时期,大公家族内部开始了激烈的争斗,雅罗斯拉夫的五个儿子相互争斗,大公的权力削弱,对各地控制力减小。国家开始走向分裂,一些小公国先后分离出去。

  1125年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死后,基辅罗斯公国彻底分裂,分成多个小公国。基辅罗斯公国的西部形成立陶宛公国和波兰的一部分,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中部和东部分裂为斯拉夫人的各个小公国。各个小公国实际上不服从基辅大公为首的中央政府,各自独立。各小公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1169年,因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国占据基辅,大公驻地改为弗拉基米尔。

  在基辅罗斯公国,村社的公有地转化为可以继承的私有土地,平民拥有小块土地,而贵族占据了大片土地。基督教成为国教以后,教会也因贵族们的赠送而获得大量土地。在基辅罗斯公国,存在贵族、平民、奴隶的等级差别,平民一般有自己的土地,从事耕种,也有的人失去土地,耕种他人的土地。

  在基辅罗斯公国,人们原本信奉多个神灵,后来基督教传入并逐渐传播。988年,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洗礼,并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令所有人必须信奉。997年,在基辅设立了隶属于希腊正教的大主教区,在各地设立主教区。1054年,基督教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立,东派教会自称“正教”。

  在基辅罗斯公国,修建了一批教堂,如十一世纪(雅罗斯拉夫时期)在首都基辅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彼彻拉修道院,十二世纪修建了涅列基查救世主大教堂和普斯科夫米罗日修道院。这些建筑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壁画,其颜色鲜艳浓厚。十二世纪时创作了《伊戈尔远征记》,描写诺夫哥罗德公爵伊戈尔远征波洛伏齐人的事迹。作者认为此次远征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斗争,因此谴责那些从事内争的人,主张国家统一。基辅罗斯时期,编写了史书《往年纪事》,成为记述俄罗斯历史的重要文献。基辅罗斯时期,仿照希腊字母创制了斯拉夫字母。

  §蒙古统治时期(1240-1480)

  在蒙古高原建立了一个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1240年,蒙古军队征服原基辅罗斯地区的各个小公国,这一地区成为隶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帐汗国向罗斯人征收赋税,如果不能交纳赋税,本人或妻子儿女就要成为奴隶。金帐汗国在罗斯各地调查户口,依据户口来征收贡赋、征集军队、征发劳役。金帐汗国在罗斯地区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等各级官职。其中一部分官职挑选当地居民担任,但主要职务由蒙古人担任。后来,由于各地民众的反抗,金帐汗国于十四世纪初取消了这些官职。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职位仍然存在,由蒙古金账汗从罗斯各公国的大公中挑选一人,授予“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称号。获得这一大公职位的人代表金帐汗向全俄罗斯征收贡赋,他同时也获得包括弗拉基米尔城及其周围地区的一块领地。

  金账汗故意纵容王公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职位,以此约束他们势力的发展。各个比较强大的公国之间通过互相的武力斗争和拉拢与金账汗的关系来争夺大公的职位。起初,势力较强大的罗斯托夫和特维尔两个公国争夺大公职位。莫斯科公国支持特维尔,反对罗斯托夫。后来罗斯托夫势力削弱,而莫斯科逐渐强大起来,莫斯科又与特维尔争夺大公职位。在争夺中莫斯科公国取得优势,从1328年起,莫斯科大公一直掌握着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职位。

  随着实力的强大,莫斯科公国先后兼并了雅罗斯拉夫、罗斯托夫、尤里耶夫、尼什哥罗德等其他许多公国,并对另外一些公国干预内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1398年莫斯科夺占诺夫哥罗德的一部分领土。1471年莫斯科进攻并打败诺夫哥罗德,双方订立条约,其中规定,诺夫哥罗德的法律修订和案件审判由莫斯科公国进行,诺夫哥罗德大主教要先由莫斯科总主教批准候选人,再由诺夫哥罗德的居民选举。1478年莫斯科兼并诺夫哥罗德。

  随着实力的强大,莫斯科公国经常拒绝服从金账汗国的命令,并于1370S起开始进攻金帐汗国的一些地区。1378年金账汗国的军队进攻莫斯科公国,在沃查河战役中莫斯科军队打败金账汗国的军队,1380年在库里科沃平原战役中莫斯科军队再次取胜。1395年西亚的贴木儿帝国进攻金账汗国,金账汗国作战失利,莫斯科公国趁此机会停止向金账汗国纳贡。1427年,金账汗国发生分裂,克里米亚半岛独立出去,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莫斯科公国与克里米亚汗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金账汗国。1472年,金账大汗阿合马亲自率领的军队进攻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调集了大量军队准备迎击,金账汗国的军队鉴于莫斯科军队力量雄厚而撤退。1480年,阿合马再次率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队迎战并取得胜利,此后金账汗国失去对莫斯科公国和其他罗斯各公国的控制。

  蒙古统治时期,在罗斯地区出现了许多反映俄罗斯人反抗蒙古统治的斗争的文学作品,如里亚赞神甫索福尼所著《马麦汗大血战的故事》和长诗《顿河对岸之战》,描述了1380年库里科沃战役的经过。蒙古统治时期,安德烈·卢布列夫的壁画《三位一体》和《基督墓旁的圣妇》,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独立国家时期(1480-1613)

  摆脱金帐汗国的控制以后,莫斯科公国继续兼并仍独立的原罗斯各公国。1485年,兼并特维尔。1510年,兼并普斯科夫。1521年兼并里亚赞,完成这一兼并过程,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统一以后,进行了长期的对外领土扩张。由于俄国西部与立陶宛相邻,于是与立陶宛互相争夺领土。1487-1494年,俄国与立陶宛进行战争,1494年签订条约,俄国占据了立陶宛的部分领土。1500-1503年再次进行战争,又夺占了立陶宛的另一些领土。

  俄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因此企图向波罗的海扩张,以获取出海口。为达到这一目标,俄国首先需要夺占立窝尼亚骑士团(即圣剑骑士团)的领地。1558年,俄军发动对立窝尼亚骑士团的战争,取得一些胜利,占领立窝尼亚的部分地区。这直接威胁到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安全,于是波兰、立陶宛、瑞典、丹麦都参与了对俄国的战争。立窝尼亚与波兰—立陶宛订立条约,将骑士团取消,在该地区建立西德维纳公国和库尔兰公国,并入波兰—立陶宛。俄军进攻波兰—立陶宛,起初俄军获得一些胜利,占据了立陶宛的部分地区,但不久形势变化,俄军失利,波兰军队反攻,打败俄军,夺占俄国大片地区,同时瑞典也对俄国发动进攻,夺占俄国一些地区。1582年俄国与波兰签订条约,双方维持了原来的国界,1583年俄国与瑞典签订条约,瑞典占有了原属俄国的一些领土,俄国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目的没有实现。

  与此同时,俄国也向东扩张。当时金帐汗国分裂成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失必儿汗国四大部分。俄罗斯首先进攻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2年兼并喀山汗国,1556年俄国兼并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继续向东扩张,进入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1581年,俄国军队进攻西伯利亚西部的失必儿汗国,到1588年,兼并失必儿汗国,从而占据了西伯利亚西部。十七世纪,俄国政府组织多支“探险队”,前往西伯利亚各地,建立了一些据点,从而控制了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

  在俄国,贵族会议拥有重大的权力,大大限制了大公的权力,大公往往需要与大贵族商议以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大贵族在各自领地内也拥有很大的权力,地方长官也多由大贵族担任。鉴于这种情况,十六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君主权力的改革。1547年,伊凡四世开始使用“沙皇”的称号,“沙皇”是俄文“皇帝”之意。改组中央政府机关,设置外交衙门、度支衙门、领地衙门、军务衙门、军械衙门、警务衙门,管理各项事务。颁布新法典,统一全国法律,在各地设立司法机关,审理案件,从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1556年实行兵役改革,每个领主必须按占有土地的多少率领相应数量的骑兵为沙皇服役。1565年伊凡四世将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区,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另一部分是特辖区,由沙皇直接管理。特辖区多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军事重要的地区,普通区多是边远地区。特辖区内原有的大贵族的领地一律转为沙皇所有,贵族失去的土地用普通区内的土地补偿。经过改革,中央政府和沙皇的权力得以加强,地方政府和大贵族的权力受到削弱。

  费多尔时期,大贵族鲍里斯·戈都诺夫掌握大权,主持政务。1598年费多尔死后,没有直系亲属可继承皇位,于是贵族会议推选戈都诺夫为沙皇,其他大贵族对此不满,对皇位进行争夺。当时俄国有一个传言,声称已死亡的伊凡四世的幼子、费多尔之弟底米特里其实并未死亡,而是在波兰避难。1604年,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乘俄国内乱之机,声称底米特里在波兰,并支持一个伪底米特里率领波兰军队进攻俄国以夺取皇位,伪底米特里承诺成功以后将部分俄国领土割让给波兰。

  伪底米特里的军队取得胜利,1605年进入莫斯科,建立了以伪底米特里为沙皇的新政府。伪底米特里的政府极力维护波兰国王和天主教会的利益,有许多波兰贵族来到俄国,并获得很大的权力。这些引起俄罗斯人的不满。1606年,俄国人举行起义,推翻伪底米特里的政府,杀死伪底米特里,建立了以大贵族叔伊斯基为沙皇的新政府。

  1606年,乌克兰地区发生民众起事,以波洛特尼科夫为首,参加者以农民为主,也有一些小贵族。起义队伍向莫斯科进军,途中队伍逐渐扩大,并多次打败叔伊斯基政府的军队。起义队伍围攻莫斯科,在莫斯科被政府军打败,此后政府军转入进攻,于1607年将起义队伍消灭,波洛特尼科夫被俘被杀。

  1608年,波兰所支持的第二个伪底米特里所率波兰军队再次进攻俄国,占据了俄国大片土地。叔伊斯基政府企图借助瑞典的力量对抗波兰的进攻,与瑞典订立同盟,以割让部分领土为条件换取瑞典军队的援助。波兰军队继续进攻,又占据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一些地区,推翻叔伊斯基政府(1610)。瑞典军队进入俄国以后,也占据了俄国的大片土地。

  一些民众组织武装队伍,进攻波兰军队,取得胜利,恢复了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一些领土。1613年,在莫斯科召开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有贵族、教士、商人等各界参加,会议推选大贵族米海尔·罗曼诺夫为沙皇,建立了新的政府,此后俄国沙皇由罗曼诺夫家族世袭。

  罗曼诺夫政府建立后,俄国军队继续与俄国境内的瑞典军队和波兰军队作战,取得一些胜利。1617年与瑞典、1618年与波兰分别签订条约,收回了瑞典和波兰军队所占领土的大部分,但波兰和瑞典仍各割占了俄国的一些领土。

  在这一时期,俄国政府逐渐加强对农民自由迁移的限制,从而使农奴制度逐渐形成。1497年颁布的法典开始限制农民的迁移自由。1550年颁布的法典中进一步规定,农民只能在每年的尤利节前后各一个星期内离开原土地而前往新主人的土地。1582年,沙皇颁布“禁年令”,不准农民在禁年的尤利节出走。1590S,又下令禁止转换主人,农奴登记为属于某一主人以后,就成为其固定的农奴。

  十五世纪俄国人阿法纳西·尼基丁到过印度,写有《三海纪行》一书,记述了沿岸各国的情况。十六世纪伊凡四世亲自组织编写《世界历史》,从上帝造人一直写到当时,书中绘有一万六千多幅用以说明历史的插图。此外还出现《世系记》《喀山编年史》《莫斯科大公史》等史学著作。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俄国建筑的代表作,始建于十二世纪,十六世纪末建成,围墙为红色,宫殿有高耸的塔楼,有金顶教堂,规模宏大。

  (九)东欧各国

  §波兰

  西斯拉夫人的一支波兰人生活在东欧平原西部,其活动范围西至奥得河,东至维斯瓦河,北到波罗的海,南到喀尔巴阡山。主要从事耕种,使用牛耕,使用铁镰、石镰等工具,种植黍、小麦、燕麦、大麦等,采用三区轮作的方法,也从事一些畜牧。手工业有制陶、纺织、木工、铁工、农具制造、兵器制造等。有内部贸易,也有与其他部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也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

  十世纪,形成多个波兰人的小公国,其中最大的是以克拉科夫为都城的波兰公国,各小公国之间彼此争战。960年,波兰公国吞并其他小国,形成统一的古波兰国,以普雅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为大公。

  在古波兰国,国家最高首领是大公,大公指挥军队,审判案件,主持内政外交事务,大公以下设有贵族会议。军队由大公卫队和民兵组成,民兵由身穿盔甲的骑兵和手持盾牌的步兵组成。各地的地方长官由大公任命,统辖地方武装,审理案件,征收赋税,征发劳役。有一些附属国,首领也叫大公,但他们承认波兰大公的最高权力,向他交纳贡物,并为他作战。各附属国和地方政府有分离的倾向,企图脱离古波兰国,波莫瑞和马索维亚等一些属国先后独立。992年梅什科一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各占有一部分地区,并争夺王位,最后勇者波列斯拉夫取得胜利,成为国王,统一全国。1037年被遗忘者波列斯拉夫死后,发生了民众起义,参加者有农民和奴隶。起义者打击教会,杀死主教和神甫,杀死领主,卡西米尔一世逃到国外。波兰的邻国捷克趁机进攻波兰,企图控制波兰,未能达到这一目的,但兼并了波兰的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波兰向德国求援,1038年,德国派出军队帮助波兰将起义镇压,卡西米尔一世回国。卡西米尔一世时期,重新统辖了马索维亚和波莫瑞,并收复捷克所占据的西里西亚部分地区。在古波兰国,村社是基层组织,村社中有公有土地,每个村社成员分得一份进行耕种,向政府交纳产品的一部分,并服劳役以从事长途运输、修筑工事、建筑桥梁、维修道路等工作。大公将一些土地给予贵族作为领地,接受领地的贵族要服军役,领地上的村社自由农民转变为农奴,耕种土地并向领主交纳产品的一部分作为地租。大公还把大量土地给予教会。贵族还强行侵占一些村社中的份地,并使土地上的自由农民转变为农奴。十二世纪,神职人员阿诺尼姆·嘎鲁奉歪嘴波列斯拉夫之命创作了一部波兰的编年史。书中主要叙述了波兰的历史,重点是歪嘴的生平和事迹。该书主张保持波兰国家的统一,保持强大的中央政府,认为如果国家分裂就会导致外来侵略的威胁。

  1138年歪嘴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后,波兰分裂成多个小公国,分别以他的几个儿子为首,其长子继承大公职位,但其他各小公国实际上并不服从大公。在分裂时期,工商业者在一些地方修建住宅,开设店铺,从事贸易,从而形成工商城市。在这一时期,德国向波兰大批移民。一些德国贵族进入波兰,占据土地。一些德国农民也进入波兰,开垦土地。一些德国手工业者和商人进入波兰,生活在城市中,在波兰西部一些城市中,德国移民居人口大多数。1309年,在波兰西部地区发生华尔多派领导的民众运动,华尔多派抨击天主教会高级教的奢华生活,要求实行财产平等的制度,波兰政府将运动镇压。十三世纪时神职人员温秦特·卡德鲁别克写作一部编年史,书中赞美波兰过去的统一,赞美强大的政府。十三世纪初出现宗教赞歌《神歌》。

  1305年,以罗凯提克为首的一个公国吞并了其他各公国,形成一个统一的波兰国家,1320年罗凯提克开始使用国王的称号。1370年卡西米三世死后,普雅斯特家族没有继承人,波兰王位由匈牙利国王路易兼任。路易实力有限,地位虚弱,为了获得贵族的支持,1374年授予贵族科息茨特权,承认贵族领地世袭,有权选举国王,除服军役外免除赋税等其他一切义务。在波兰王国,领主继续不断兼并自由农民的土地,许多自由农民成为农奴,自由农民数量已经极少。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化,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专门的纺织工、呢绒工、雕刻工、玻璃工、鞋匠、木匠等。西里西亚成为纺织业中心,克拉科夫为呢绒业中心。许多城市商业活跃,尤其是克拉斯夫、波兹南、格但斯克等大城市。有些城市曾加入汉萨同盟,有些城市获得自治权,成为自治城市。由于波兰处于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区之间,过境贸易比较活跃,在东边与俄罗斯,在西边与英格兰等有贸易往来,西方的呢绒、葡萄酒等产品有许多是通过波兰转运到东方的。波兰与相邻的德国、匈牙利等也有较多的贸易往来。

  由于波兰与立陶宛共同面临条顿骑士团的威胁,两国进行联合,于1385年在立陶宛境内的克列沃订立协定,其中规定,波兰女王雅德维佳和立陶宛国王亚盖洛结婚,亚盖洛改信奉天主教,担任波兰国王。1410-1411年,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进攻并打败条顿骑士团,解除了它对波兰和立陶宛的领土威胁。1466年,波兰与条顿骑士团签订条约,骑士团团长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原为骑士团所占领的普鲁士地区划归波兰管辖。由于沙皇俄国实行对外领土扩张,立陶宛和波兰也都面临俄国的威胁。为了加强抵御的力量,防范俄国的威胁,两国决定进一步联合。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在卢布林订立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建立共同国会,由国会选出一个国王,执行统一的对外政策,但对内保持自治,各有自己的行政机关、军队、法庭。在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在更多的城市中兴盛起来,采矿、冶金业中出现手工工场,与西欧和北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农奴制得到法律的维护,进一步确立起来。1496年的条例规定,领主可以无限期地追捕逃亡农奴,此后又多次发布法令限制农奴离开土地。1573年国会决定,领主可以任意决定地租的数额,可以审判农奴,可以决定农奴的宗教信仰。在这一时期,由于贵族势力强大,历任国王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曾多次给予贵族一些权利。亚盖洛规定,未经审判不得监禁任何贵族。1454年卡西米尔四世颁布涅夏瓦条例,规定由各地贵族组成地方代表会议,国王未经地方代表会议批准不得颁布新法律、对外宣战或征收新税。1496年,亨利在贵族的胁迫下颁布条例,规定国王必须由国会推选,一切重大决策由16人的御前会议做出,国王任命官员只能在贵族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任选一人。1652年,波兰国会实行“自由否决权”,国会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代表都可以行使否决权,即只要有任何一个代表反对决议就不能通过。在这一时期,十五世纪约翰·德鲁高什写作了《波兰史》十二卷。十六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一书,论证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十六世纪安德烈·弗雷奇·莫哲夫斯基写作了《论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改革》,主张国家应保证全体公民的自由,各阶层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十六世纪所建的克拉科夫的瓦维尔王宫,是波兰建筑的代表作品,它既吸收了西欧建筑风格,又有波兰民族传统的特点。

  §捷克

  西斯拉夫人的一支捷克人生活在易北河上游地区。623年,捷克人各部落进行联合,形成国家,以萨莫大公为首。法兰克国王达哥伯特曾进攻萨莫公国,在伏加斯提勃斯战役中被萨莫公国击败。658年萨莫大公死后,萨莫公国瓦解。

  出于抵抗法兰克人的不断入侵的需要,830年,捷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家,以莫伊米尔大公为首。846年,在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的支持下,莫伊米尔的侄子罗斯提斯拉夫推翻莫伊米尔政府。863年,在大公罗斯提斯拉夫请求下,拜占廷派出传教士组成的传教团到大摩拉维亚传教。870年,罗斯提斯拉夫被其侄子斯维亚托波克推翻。885年,在德国传教士的影响下,斯维亚托波克大公驱逐拜占廷传教士,于是德国传教士取代了拜占廷传教士的地位,控制了大摩拉维亚教会。由于大摩拉维亚内部上层互相争斗,国家实力衰落,给外敌造成入侵的机会。906年,在匈牙利人的进攻下,大摩拉维亚国家瓦解。

  996年,在原大摩拉维亚国家所在的地区,形成以捷克公爵普舍美斯为首的独立国家。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由于远征意大利需要捷克的支持,授予捷克公爵弗拉提斯拉夫二世以捷克国王的称号,但王位不得世袭,从此捷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为了酬谢捷克公爵对远征意大利的帮助,再次授予捷克公爵以国王的称号,并准许世袭。十三世纪,捷克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起来,铁犁普遍使用,耕地面积扩大,三辅耕作制得到逐步推广。在农村,许多家庭从事亚麻、呢绒等纺织业。采矿业兴盛,开采银、铁、金、铅、锡等,银的开采最重要,产银量很大。采矿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出现许多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有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权和审判权。对外贸易比较多,向多瑙河上游地区以及匈牙利、威尼斯等地出售马、牛、皮草、亚麻布、粮食、白银、铅等商品,有阿拉伯、罗斯、西欧的商人到捷克来进行贸易。捷克国王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招引德国的工商业者到捷克,鼓励他们建造城市,开采矿产,于是大量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并且有一些捷克城市的政府为德国人所控制。德国的高级教士和僧侣大量地进入捷克,他们夺占捷克人的土地,他们占据了几乎全国二分之一的耕地,他们还获取了捷克的教会和修道院中许多重要职位,如主教、修道院院长等。大批德国贵族为了得到捷克的土地矿产,也到捷克殖民,他们占据了捷克农村的大量土地。

  1310年,卢森堡家族的德国皇帝亨利七世之子约翰取得捷克王位。在卢森堡时期,捷克手工业繁荣,银矿产量大幅度增长,砖矿炉、机械大锤等技术开始应用,大大提高了铁的产量。镰刀、斧头、铁犁等工具大量生产并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开始制造火器,所生产的枪炮销售国外。城市数量增加,首都布拉格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地租增多并占据优势地位。1347年,捷克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四世。在布拉格大学担任教授的教士胡司主张废除烦琐豪华的宗教仪式,废除严格的教阶制度,僧侣应当服从世俗政府,僧俗平等,都有享用酒和面包两种圣体的权利。他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德,将胡司逮捕。1415年胡司被处死,支持他的捷克人提出为胡司复仇的口号,进行了反对教会的斗争,许多贵族、市民和农民参加了这场斗争。起义者主张赶走德国人,没收教会财产,分给农民和市民。罗马教皇马丁五世组织了十字军,由西吉斯孟德率领,向捷克进攻。起义军多次取得胜利,并进入德国,一度占领萨克森的巴伐利亚等地。德国领主反攻,不断打败起义军,1437年将起义军镇压下去。1526年,捷克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由德意志皇帝兼任,但捷克仍保有自治权。

  §巴尔干半岛各国

  在巴尔干半岛各地,分别形成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几个国家。

  匈奴人西迁以后,一度控制欧洲中部的广大地区,形成强大的匈奴帝国。451年,阿提拉所率领匈奴大军进入高卢,被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的联军打败。阿提拉又率领军队进入意大利半岛,因军中发生瘟疫而撤退。453年阿提拉暴病而死以后,因他的几个儿子互相争夺王位,匈奴帝国瓦解,此后匈奴人在多瑙河中游生活。生活在乌拉尔山附近的马札尔人896年左右西迁到多瑙河中游,与当地的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融合,形成匈牙利人。906年,匈牙利人摧毁捷克人的大摩拉维亚公国,并占据了斯洛伐克。972年,建立匈牙利公国,以盖萨一世为大公。1001年,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斯提芬开始使用国王的称号。斯蒂芬一世时期,确定天主教为国教,设置两个大主教区和八个主教区,给予教会大片土地,将全国划分为40个州,州的长官由国王任命,拥有军事、财政、司法等各项大权,从而加强了国王在地方的权力。匈牙利建国后不断向外扩张,十一世纪兼并特兰西瓦尼亚,十二世纪兼并克罗地亚,成为一个大国。在匈牙利王国,贵族通过国王的授予和对平民的兼并,占有大量领地。1222年,贵族们利用国王安德烈二世参加第五次十字军失利的时机,迫使他颁布“黄金诏书”,其中规定,领地为贵族的世袭财产,免除贵族的赋税,州牧以下的官员由当地贵族选出,国家官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贵族的庄园,国王必须每年召开一次国会,凡是贵族都可自由参加国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以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在1526年的摩哈赤战役中,匈牙利和捷克联军被奥斯曼土耳其打败,匈牙利王国被消灭,匈牙利中部被奥斯曼土耳其兼并,东部被依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特兰西瓦尼亚兼并,西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兼并。

  达西亚人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的地区。公元前一世纪,形成达西亚国家。106年,罗马帝国兼并达西亚王国,达西亚王国所在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西亚人与到这里居住的罗马人逐渐融合,形成达西亚·罗马人,他们采用罗马人的语言、文化、宗教、习惯。三世纪,罗马政府削弱,无力继续控制达西亚地区,于是放弃这一地区,其军队退出,在这一地区出现多个小国。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一些斯拉夫人进入这一地区,与达西亚·罗马人互相融合,形成罗马尼亚人。此后罗马尼亚地区先后被保加利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占据。罗马尼亚地区包括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摩尔多瓦三部分。1330年瓦拉几亚脱离匈牙利王国建立独立国家,1359年摩尔多瓦脱离匈牙利建立独立国家,只有特兰西瓦尼亚仍为匈牙利所统辖。

  六世纪,大批斯拉夫人渡过多瑙河,南迁到巴尔干半岛,他们被称为南斯拉夫人。其中的七个南斯拉夫部落来到巴尔干半岛东部生活,组成“七部落联盟”。七世纪,突厥人的一支保加尔人迁到多瑙河下游生活。这些南斯拉夫人与保加尔人结成同盟,以共同反对拜占廷帝国的统治。679年,他们打败拜占廷帝国,建立脱离拜占廷帝国的独立国家,681年拜占廷帝国被迫签订条约正式承认其独立。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生活,逐渐融合,形成保加利亚人。九至十世纪,保加利亚王国扩张领土,曾夺取拜占廷在巴尔干半岛的一些领土,后又占据了巴尔干半岛中部许多地方,成为巴尔干半岛上一个大国。865年,鲍里斯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十世纪,在保加利亚王国出现波高美尔派,后来扩散到拜占廷。波高美尔派受流行于拜占廷帝国的保罗派的影响,认为存在着善与恶两种神,上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耶稣基督,另一个是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是恶的化身,善与恶互相斗争,善终将消灭恶。波高美尔派认为,压迫和暴力是恶的产物,应当消灭一切压迫,主张拒绝服从政府,拒绝为领主劳动,实现普遍的平等和平均。他们反对东正教的教会组织、教阶制度、教会特权,也反对洗礼、圣餐礼、偶像崇拜,主张没收和分配教会财产。保加利亚王国和拜占廷帝国联合镇压波高美尔派,对教徒施以拷打和火刑,迫使其中许多人逃往国外。1018年,拜占廷帝国以武力兼并保加利亚王国。拜占廷统治期间,保加利亚人不断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1187年脱离拜占廷帝国而独立,建立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在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并与意大利、拜占廷、波兰、俄国等有贸易往来。1285年,中央政府被推翻,国家进入分裂状态。1330年,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成为邻国塞尔维亚的附属国。1355年塞尔维亚发生分裂后,第二保加利亚王国重新独立。

  南斯拉夫人的西支主要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生活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地区。在塞尔维亚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塞尔维亚公国。九世纪,保加利亚征服塞尔维亚。931-960年间,塞尔维亚一度在拜占廷支持下脱离保加利亚而独立,但很快又为保加利亚所控制。1018年拜占廷帝国兼并保加利亚王国以后,塞尔维亚为拜占廷所统辖。1187年保加利亚摆脱拜占廷而独立以后不久,塞尔维亚也于1190年脱离拜占廷而独立,以斯提芬·尼曼雅为大公。1220年,斯提芬·尼曼雅二世称王。塞尔维亚独立后进行了扩张,征服了保加利亚,并占据了拜占廷在巴尔干的一些领土。在塞尔维亚王国,有农业、畜牧业,采矿业比较发达,开采金、银、铜、铁、锡、铅等,在采矿业的基础上兴起了武器制造和装饰品制造业,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城市与意大利或地中海东岸有经常性的商业往来,主要输出羊毛、皮革、粮食、蜂蜡、金属制品。波高美尔派曾从保加利亚传播到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政府对其严厉镇压,对信徒处以火刑、没收财产、驱逐出国等惩罚。1219年,塞尔维亚的教会摆脱了教会的控制而独立,由国王任命大主教。1346年,国王斯提芬·杜尚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1349年,斯提芬·杜尚召开有僧俗贵族参加的会议,通过《斯提芬·杜尚法典》。其中规定,禁止农民逃亡,如果逃亡,不仅本人受处罚,而且株连同村居民及逃跑经过的村庄;贵族的领地不准转让、出售;农奴每周必须为领主工作两天,交纳地租,并负担国家赋税。1355年斯提芬·杜尚死后,塞尔维亚发生分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曾为法兰克王国所占据,之后隶属于德国。925年,克罗地亚脱离德国,建立以托米斯拉夫为国王的独立国家。十二世纪,为匈牙利所兼并。

  约公元前1000年,伊里利亚人从中欧迁徙到巴尔干半岛西部。公元前五世纪起,先后形成几个国家。167BC,被罗马国征服。罗马国395年分裂以后,这一地区隶属于拜占廷帝国。南斯拉夫人迁入巴尔干以后,大部分伊里利亚人被南斯拉夫人同化,只有巴尔干半岛西南角的部分伊里利亚人保持了自身特征,与斯拉夫人融合后形成了阿尔巴尼亚人。此后阿尔巴尼亚地区先后为保加利亚王国、拜占廷帝国、塞尔维亚王国所统辖。1355年塞尔维亚王国分裂后,阿尔巴尼亚地区形成几个独立的小公国。1444年,成立统一的阿尔巴尼亚联盟。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巴尔干各国则进行了抵抗。1371年起,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侵入塞尔维亚,先后占据塞尔维亚的一些地方。1389年在科索沃发生激烈的战役,奥斯曼帝国打败巴尔干各国的联军,塞尔维亚为奥斯曼帝国所征服。1393年,奥斯曼帝国兼并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此后,奥斯曼军队侵入罗马尼亚。1394年的罗维内战役中,瓦拉几亚公爵老米尔查所率军队打败奥斯曼军队。但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孟德所率的法、英、德、罗、匈等国组成的十字军被奥斯曼军队击败,罗马尼亚为奥斯曼帝国所征服。1479年,奥斯曼帝国兼并阿尔巴尼亚。

标签: 世界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